【典型案例】
【關鍵詞】偶像崇拜;心理輔導;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2-0056-02
【作者簡介】夏令,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方洲小學(江蘇蘇州,215000)教師,高級教師,蘇州市夏令班主任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蘇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學生小李,喜歡唱歌跳舞,極其崇拜一位唱跳娛樂藝人,課余經(jīng)常和同學談論自己的偶像,但誰要是說自己的偶像不好,小李就會用言語攻擊對方,甚至多次動粗。久而久之,同學漸漸與他疏遠,小李的母親也為孩子的狂熱行為而煩惱,主動向我求助。
一、解析頻次法:入圈須知沉迷之因
在分析中小學生日常情景案例時,詢問“頻次”是可行之法,因為記錄、分析“行為頻次”是研究學生思想動向的一種有效量化研究法。從“經(jīng)?!薄岸啻巍钡阮l次詞語可以看出小李已經(jīng)進入偶像崇拜圈。
如果說分析小李“頻次”是為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那么再分析小李的關鍵行為——出手傷人,可以得出小李的“入圈”沉迷程度之深。小李后續(xù)的潛在行為:別人不認同他的偶像,出手傷人,被同學孤立……這些都表明小李有強烈的自我表達和獲得他人認可的需求。
二、剖析困境法:破圈須借分析之力
無論是解析小李的行為頻次、關鍵行為,還是透析小李大概率的“潛在行為”的困境,協(xié)同破解偶像崇拜的“飯圈文化”迫在眉睫。一方面是學生因“入圈”太深而無法自拔,展露出赴湯蹈火維護的非理性情緒;一方面是學生家長主動發(fā)出信號,想借家校之力讓小李盡早“出圈”,呈現(xiàn)出翹首以盼之態(tài)。
從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出發(fā),我們要深刻認識學生的偶像崇拜指向學生的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粉絲文化”在新時代的另一種呈現(xiàn)。當下的偶像崇拜多以加入“粉絲群”為“追星”的主要形式,呈現(xiàn)出組織化、群體化運作和排他性等屬性,學生因為在這個特殊的群體中獲得了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所以他們很難接受老師和家長的不同的觀點。
筆者所在的班主任工作室對蘇州市中小學生偶像崇拜的一個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小學生對娛樂藝人最大的關注點就是外在形象,其次是才華,對他們的道德品質幾乎沒有關注。我打算利用調查數(shù)據(jù)對小李進行教育引導,首先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對偶像外在形象欣賞的問題,溝通過程中以同理心來看待學生對偶像“有顏值”“有才學”的欣賞,同時引導學生在關注外在美的同時,發(fā)現(xiàn)偶像的內在美,培養(yǎng)學生對偶像的全面透視能力。此外,家校合作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偶像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引導學生崇拜偶像、崇拜“優(yōu)質偶像”、發(fā)現(xiàn)“偶像優(yōu)質”。
三、透析偶像法:出圈須引內省之法
如果說解析頻次法、剖析困境法是為了讓進入偶像崇拜圈的青少年正視自己,那么想要幫助“入圈”的青少年盡早“出圈”還需要引入內省之法?;凇叭肴Α钡那嗌倌甓喑尸F(xiàn)出“強行同偶像見面”“過激式維護偶像”等非理性行為,很容易引發(fā)親子間的沖突、對抗,班主任作為協(xié)調者要搭建好家校社協(xié)同機制,遵循“先解情緒,再解問題”的策略。
在三方會談前,我與小李家長進行了“約法三章”,即在傾聽、詢問、對話小李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緩釋情緒+接納小孩+理解行為”。三方會談如想象中的一般,小李一開始執(zhí)拗不認錯,后來干脆就一言不發(fā)了,小李父母壓抑的怒火雖未爆發(fā),但情緒都從“惡狠狠”的眼神中不自然地流露出來。我先和父母梳理回顧了小李“偶像崇拜”前后經(jīng)過,因為小李的父親是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就借用企業(yè)內部常用的“SWOT分析法”,從“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方面制作“偶像崇拜SWOT分析表”,讓不愿意開口的小李“以寫代說”,進行冷靜的自我剖析。
小李在“優(yōu)勢”“機會”欄奮筆疾飛,可到了“劣勢”“威脅”欄時就變得猶豫不決。我以同理心表達對小李的理解,再順勢關切地告知他,我們要理性分析自己崇拜偶像的榜樣力量,要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心態(tài)來審視。聊到這里,小李低下了頭,但是仍不愿意寫“劣勢”“威脅”,于是我建議讓小李的父母代筆。父母先將要寫的內容說給孩子聽,孩子首肯后再落筆。就這樣在親子“一讀一聽一寫”間合作完成了表格的填寫,小李也在多輪對話中對偶像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全面透析偶像形象后,小李認識到了自己之前行為的沖動,產(chǎn)生了對同學的歉意,于是我?guī)退诎嗌舷蛉w同學道歉。當學生從偶像崇拜中“出圈”時,父母和教師要主動陪伴孩子度過這個情感寄托孤島期,以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來轉移興趣,在日常噓寒問暖中讓孩子感受到被呵護、被認可,助力孩子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正向群體歸屬感。對此,我采用了“興趣替代法”,讓小李加入學校的籃球社團,以他崇拜偶像擅長的運動轉移他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