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貝蘇
前兩天,在熱搜上看到一件事情。
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給媽媽買了一部新手機??僧斔麧M心歡喜掏出來送給媽媽時,媽媽卻以浪費錢為由,把孩子痛罵了一頓。
男孩不斷解釋,“也不貴”“就是我的一份心意”,聲音卻被媽媽的怒罵壓得一點點小了下去。
最終,這次驚喜,以媽媽去店里退掉手機結(jié)束。
有網(wǎng)友說:“給媽媽買新手機這件事他一定期待了很久吧,男孩該多傷心啊?!币灿腥苏f:“這個媽媽以后再也不會收到孩子用心的禮物了。”還有人感嘆:“代入感太強,這就是中國式父母……”
這件事,看似是一個“我給媽媽送禮物她卻大罵我一頓”的小事,但背后卻隱藏著中國家庭的一個普遍問題:我們中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學(xué)會如何對待被愛這件事。
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曾說:“家庭關(guān)系里,愛需要給予,更需要接受。”
當你試著打開愛的接收器,才能獲得舒適的家庭關(guān)系。
接納父母的給予,是最好的孝順。
曾在知乎看過一個問題:有哪些瞬間,讓你重新認識了孝順這件事?
博主@南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今年春節(jié)從老家返程時,父母照舊為他準備了許多特產(chǎn)。肉、米、油、各種自家種的蔬菜,在院子里堆成了山。
媽媽忙著往車里搬時,他不停地絮叨: “媽,肉不用帶這么多,我吃不了多少,放著會壞的;這些米啊油的,就不帶了,超市哪里不能買到……”
媽媽的動作慢了幾分。
見他還在繼續(xù)說,媽媽干脆把東西一扔,一聲不響地回屋了。
就在他看著院子里的東西左右為難時,父親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她: “孩子,你看你現(xiàn)在出息了,父母老了,不中啥用了,這些小東西,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他心中一驚。這些年,他的確給家里添置了許多東西,逢年過節(jié)都會給父母零花錢。卻沒想到,他的這些給予,卻令父母愧疚。父母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凈給孩子添負擔(dān)。
曾經(jīng)天不怕地不怕的父母,唯獨怕自己的孩子不再需要自己。
想起網(wǎng)上有位教授,他在母親80多歲高齡時,依然會讓母親洗碗。旁人不解,他卻說:“我讓她洗碗的目的不是讓她干活,只是要讓她覺得我很需要她,那樣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p>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
大概就是即使你長大了,獨立了,也要經(jīng)常讓父母感覺到你仍然需要他們。接受父母的給予,讓他們延續(xù)愛你這件事,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接納伴侶的付出,是最深的親密。有位心理學(xué)家曾說:“感情像蹺蹺板,需要平衡?!庇H密關(guān)系里,如果總是一味付出,難免會委屈,心里的怨氣多了,婚姻危機也就跟著來了。
看過一檔婚姻情感節(jié)目。妻子吵著要離婚,說自己在家任勞任怨,丈夫卻對自己漠不關(guān)心。丈夫也為自己叫屈,說自己每次想關(guān)心妻子,妻子都以一句“不需要”擋了回去:他想做飯,妻子嫌他把廚房弄得亂糟糟的;他帶孩子,妻子又覺得他的教育方式不對;情人節(jié)他給妻子買花被說浪費……久而久之,丈夫也心灰意冷。
情感專家說:“丈夫懂得主動關(guān)心妻子,但在妻子這里,接收愛的信號被掐斷,因此兩人的溝通出現(xiàn)了障礙。”
心理學(xué)中有個名詞,叫做“被愛無能”,即從來都是習(xí)慣付出,卻沒有能力去接住別人的愛。
就像節(jié)目中這位妻子,她總以不斷付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而推開了丈夫想要伸出的雙手。
幸福的婚姻,從來不靠單方面付出來維系。敞開心扉,坦然接納被愛,才能讓感情溫暖綿長。
最近讀《平美如棠》,被兩人平淡光陰中的柔情與愛意深深打動。在平如眼里,愛美棠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對于丈夫的愛,美棠則選擇全盤接收。年輕時他們分隔兩地,平如寄來的信件,美棠都會悉心收藏。老年時他們朝夕相伴,兩人去買菜時平如從不讓美棠提重物,美棠也樂得清閑,兩手空空笑嘻嘻地跟在丈夫身后。
這種理所當然的接受,讓兩人攜手走過幾十年,締造了一段浪漫的愛情神話。
心理學(xué)家馬丁·賽力格曼曾說:“與愛一樣,被愛同樣是一種能力,但我們常常只關(guān)注了前者而忽略后者?!?/p>
承認自己的需求,全心全意感受被愛,在這段婚姻關(guān)系里才是舒展的,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接納孩子的愛,是最好的成全。
黃執(zhí)中曾在《奇葩說》中,講了一個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
大意是說,有位媽媽吃了一輩子的魚頭,孩子每每讓她吃魚肉,媽媽都會說自己不愛吃。但她卻在臨終前告訴孩子,其實自己不喜歡吃魚頭,只是想把魚肉都留給孩子。這位媽媽,自己委屈了一輩子,也讓孩子余生都在愧疚中度過。
黃執(zhí)中說,其實這個故事應(yīng)該還有另一個版本:孩子邀請媽媽吃魚肉時,媽媽欣然接受,然后告訴孩子,媽媽也喜歡吃魚肉,我們一起分享好不好?
當了父母后,我們好像忘記了被愛這件事。我們總覺得,愛孩子就是要不停地給予,但學(xué)會接納,在親子關(guān)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那個趁著假期幫父母賣菜的9歲男孩。
當他主動提出想要幫助父母時,父母也樂意接受孩子的好意。
假期里,孩子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幫父母干活,跟著父母奔波,但從他亮晶晶的眼神里,能看出他內(nèi)心的充實與滿足。
就像那個考上北大后,因為一句“終于有時間幫媽媽干活”而走紅網(wǎng)絡(luò)的鐘朋辰。當他主動給媽媽送飯、幫媽媽干活時,媽媽并沒有以“學(xué)習(xí)好就行”為由,拒絕他的幫助與照顧。
孩子在風(fēng)吹日曬中,看見了父母的汗水與操勞,因而懂得了責(zé)任與擔(dān)當。
作家畢淑敏曾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并非是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p>
父母大都習(xí)慣了為孩子付出。但接納孩子的愛,也是我們需要練習(xí)的功課。
從今天起,希望你能在孩子向你表達關(guān)心和提供幫助時,大方地接受,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喜悅、欣慰和對他的贊賞。
適當“自私”,坦然接受孩子對我們的付出。如此,你與孩子才能建立起深層次的連接,也能讓孩子學(xué)會溫柔地對待世界。作家林語堂說:“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設(shè)防的地方?!?/p>
一個有溫度的家庭里,沒有擰巴與委屈。
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全心全意去愛,也能大大方方接納被愛。
家人彼此坦誠相待、相處舒服,才能讓愛良性循環(huán)。
責(zé)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