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梁實秋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在文章中,作者認真回顧了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演講的一次經歷,借此表達了對梁啟超先生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該文的語言特色。
一、典雅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語言非常典雅。比如,對梁啟超先生的外表,作者是這樣描寫的:“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他并沒有花費大量的筆墨去描寫梁啟超先生的面容、五官、身材,而是用四組四字短語,以一種寫意的方式來形容梁啟超先生獨特的氣質。語言典雅、凝練,且非常傳神。又如,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作者以一首古詩來引入話題:“‘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猶如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雖只短短十六字,卻充分說明了先生的演講很生動。此外,作者還在文章中引用了古詩文中的名句,如“高皇帝,在九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等。作者在文章中引用這些典雅的古詩文,既突出了梁任公先生的學識淵博,又增強了文章的語言美。
二、詼諧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語言還具有詼諧這一特色。比如,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寫道:“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語言輕松、詼諧、有趣,既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梁任公先生的謙遜,又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還能使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又如,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作者用生動、詼諧的語言描寫了梁任公先生演講時的舉止:“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再如,在文章的第八自然段,梁任公先生講到精彩處,“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能了解到梁任公先生醉心于學問不僅到了渾然忘我的境地,且不羈于世俗,隨心隨性。閱讀梁實秋先生的這篇文章,如同在品一杯醇香撲鼻的美酒,令人沉醉不已。
三、簡練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語言也非常簡練。作為“閑適派”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實秋先生認為,散文的語言,必須注重文字的簡約性,但所謂簡約,絕不是粗糙,而是以最少的文字,體現(xiàn)最為豐厚的意蘊。比如,在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寫道:“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弊髡咴诿鑼憰r并沒有詳細記錄梁任公先生的每一個動作,而是連續(xù)運用了四個“之”字以及四個“有時”,高度概括了梁啟超先生講演到緊要處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使得他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又如,在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以“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表達了對梁任公先生的欽佩之情,以及對傳統(tǒng)文學式微的惋惜。作者在深情回憶梁先生風采的同時,勉勵讀者繼承梁任公先生的精神,將傳統(tǒng)文學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文章的字字句句看似是在寫梁任公先生,其實是別有深意。仔細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要將傳統(tǒng)文學發(fā)揚光大,既需要前人的付出與努力,又需要無數(shù)青年學子積極參與。
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作者通過回憶梁任公先生的精彩演講,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魅力,鼓勵廣大學子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這是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總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作者用典雅、詼諧、簡練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在清華大學親自聆聽梁啟超先生演講的情形,借此表達對梁任公先生的孺慕之思、對于中國文學的熱愛。這篇文章堪稱回憶性散文中的經典之作。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