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選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教務處,河南 濮陽 457000)
本世紀以來,國家持續(xù)加大對職業(yè)教育的支持力度。2002年8月,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2〕16號)拉開了我國職業(yè)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序幕,文件指出,“投入不足,基礎薄弱,辦學條件較差”仍是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求“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于職業(yè)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2005年10月,國務院再次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05〕35號),進一步指出:“職業(yè)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發(fā)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模、結構、質量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薄案骷壢嗣裾訌妼β殬I(y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tǒng)籌管理,為職業(yè)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017年8月,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7〕4號)提出,到2020年“90%以上的職業(yè)院校建成不低于《職業(yè)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guī)范》要求的數字校園”,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求。
根據教育部數據,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公開資料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平均每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在1000萬元左右。照此計算,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投入的經費在2020年已達到300億元左右。業(yè)內人士認為,大數據在高校信息化中的運用在2020年已迎來爆發(fā)期,高校信息化將繼續(xù)“升級”[1]。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核心目標是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學?;ヂ?lián)網全覆蓋,多媒體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達到80%,基本形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框架。
高等職業(yè)院校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一部分,也享受到了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帶來的紅利,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無論從辦學規(guī)模還是辦學條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1998—2018年,國家發(fā)布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相關重要政策85項,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目前,我國高等職業(yè)院校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不斷豐富,保障了人才培養(yǎng)的順利進行。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職業(yè)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開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創(chuàng)新行動發(fā)展計劃、“雙高計劃”等一批重量級項目,對入選的高等職業(yè)院校持續(xù)加大投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地方政府也都根據區(qū)域特點開展了相應的職業(yè)教育項目建設,如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高等職業(yè)教育項目庫建設、優(yōu)質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高等職業(yè)教育特色院校建設、“雙高”項目建設等,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高等職業(yè)院校的發(fā)展。
眾所周知,教育教學硬件提升只是教育教學需要提升的一個方面,清華大學第10任校長梅貽琦先生曾留下了中國大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比绾芜\用好如今先進的教育教學條件、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書匠”向“大師”轉變、向“大國工匠”轉變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職業(yè)院校尤其高等職業(yè)院校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可謂不優(yōu)越,在如此優(yōu)越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下我們的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的環(huán)境、新的歷史機遇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困惑。
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從提出到走進校園,再到現在基本具備了一定量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雖然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思維的影響,一些老師依然對信息化教學手段比較陌生,問題主要體現在從思想上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尤其當下,各種新的技術、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涌現,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意味著要重新學習,包括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學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術、技能等的學習,這在相當大一個群體中存在更大的困難[2]16,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還可能需要拋棄已經使用了幾年十幾年的教案和資料,遠沒有使用已有的教案和資料上課來得更容易,儼然從思想上處于一種規(guī)避狀態(tài),成為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使用的絆腳石,上世紀我們靠“一支粉筆”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儼然成了拒絕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理由。時代在改變,環(huán)境在改變,現在的學生早已不再適應原有的單純粉筆、黑板式的教學。
多媒體課件教學作為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一種主要方式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已為大家所熟知并廣泛采用,但同時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一種教學方式,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照課件宣科”。課件能夠醒目地展現所要講授的內容,因此就出現了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全部照抄照搬到了課件上的情況,甚至直接復制粘貼到課件上,授課時照屏幕不假思索地機械宣讀,即使中間出現了錯誤一時間也不知是抄寫錯誤還是應該做新的解釋。其二,“借用”現成的課件。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現行的很多教材都會隨書贈送課件和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這些資源也被很多教師作為教材選用的重要依據,大大節(jié)省了課件制作等一系列的課前準備工作時間。因此,有教師直接使用現成課件,不做修改,也不再備課,完全成為別人思想的“復讀機”,使得課程教學失去了思想和靈魂。其三,統(tǒng)一課件教學。也還有一部分情況不分課程性質、講授內容的特點、講授知識點的情況統(tǒng)一使用課件教學,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的公式推導,課件上的推導過程一閃而過,學生不可能對推導過程、公式的由來有深刻的認識,失去了課件輔助教學的本質意義。
隨著近幾年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取得豐碩成果,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應有盡有,如精品資源在線課程、立體化教材、慕課、微課等等,那么是否就意味著這些視頻教學資源就可以完全取代教師的正常教學活動了呢?暫不考慮學生自制力等原因,任何視頻教學資源一旦錄制完成就失去了可以隨時做出解釋和更正的機會,由現場授課的鮮活課堂變成了一成不變的演示。無論是優(yōu)秀的視頻教學資源還是一般視頻教學資源,在錄制或者制作的過程中幾乎都存在一個由于受錄制時長或者追求錄制效果的限制所產生的缺陷,這種缺陷必定會產生如下三個問題。其一,錄制追求內容精雕細琢,保證不出現任何的錯誤。然而這和實際的課堂教學顯然是不符的,尤其對一些實驗課程,一個實驗可能要經過無數次的重復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因此,視頻教學對實踐課教學的傷害幾乎是致命的,不能將教學內容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暴露給學生,甚至還有可能故意規(guī)避可能出現的錯誤,導致學生不知道在所要解決的問題中可能存在哪些不確定的因素,以及由這些因素會導致哪些結果的產生,出現“教”“學”效果的嚴重差異。其二,追求教學視頻錄制規(guī)格的統(tǒng)一。教學視頻錄制一般都是有時長限制的,但是由于講授內容的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大小不一,要完成教授內容肯定需要不同的時間,為達到統(tǒng)一的目的,勢必要壓縮講授內容,甚至刪減部分所要闡述的內容,導致教學視頻的“片段化”,很難系統(tǒng)地闡述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其三,受視頻講授教師水平的限制,導致所使用的視頻教學資源良莠不齊,不經過精心挑選地使用視頻教學資源,就會在教學效果上大打折扣,甚至讓學生誤入歧途。
任何一門課程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都不應該是唯一的。根據教育部《關于職業(yè)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要求,高等職業(yè)教育實踐教學內容所占比例應不少于全部教學內容的50%,但并不意味著追求100%就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一門課程一般都由理論性教學和實踐性教學兩部分構成,課程理論教學被實踐所取代而不做必要的解釋,實踐部分成了純粹的語言表述而不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和實踐時間等情況依然存在,不能根據理論課、實踐課、課程性質、講授內容特點、知識點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場景和教學工具,這其中可能還存在怎么上課省事兒就怎么上的因素,不分情況將一門課程所有內容教學使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通到底,也體現不出信息化教學的特色和應有的價值。甚至還有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教學儀器設備、“炫酷”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等作為教學必備,牽強附會地去引入一些不必要的教學工具,看似整個課堂充滿了高科技元素,卻將我們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帶入了誤區(qū)。
過度地依賴信息化教學手段,簡單地停留在對信息化設備、信息化資源的使用上,久而久之使我們的教學單調而乏味,失去主動性[3]117。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一個新鮮期,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也不例外,當信息化教學手段變得習以為常的時候,僅靠信息化教學手段來達成良好教學目標可能就變得不是那么容易。同時,過度依賴信息化教學手段,當遇到突發(fā)狀況時可能會變得手足無措,缺少可供選擇的選項和采用其他方式繼續(xù)組織教學的能力,比如停電、設備故障等等,教學只能被迫中斷,影響了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
錯誤地或者不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可能反受其害,與我們的初衷也背道而馳,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先進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才能讓其體現應有的價值。
近幾年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發(fā)展迅速,教育教學資源、方式方法和手段更趨于多元化,給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備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能力。根據目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現狀,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其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培訓的力度。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使用培訓應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培訓教師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學工具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師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能力。比如,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要求我們具備課件制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課件制作過程中相關素材準備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授課過程中相關設備使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所采用的設備、技術等不斷更新,也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學習和提高,并持續(xù)跟進,及時了解新的教學儀器設備、信息化教育教學平臺的使用,為采用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儲備應有的知識和技能。
其二,培訓教師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的方法和理念[4]118。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多樣化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選取空間,在這個多項選擇中我們需要根據什么樣的方法、原則進行取舍和使用?我們還以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為例,是使用別人制作好的課件原封不動地進行教學,還是在別人課件基礎上修改完善后再使用,或者是根據自己的思路自己制作課件來實施教學?在制作過程中我們需要將哪些東西植入到課件中去?使用的時候哪些需要我們照課件內容來講,哪些需要展開來講?等等。但我們一定要清楚,不管我們選擇什么樣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實施教學,再先進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也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不是唯一工具,它只是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全部,不能因為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而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
我們經常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選取亦是如此。如今大部分學校都已具備了一定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呈現多元化發(fā)展,基本滿足了我們各種教學選擇的需要,但是我們必須掌握一個原則——選擇適合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
1.根據課程性質、章節(jié)內容、知識點特點合理選擇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課程內容一般有三類:純理論性內容、純實踐性內容和理論實踐兼具的內容,應根據內容的性質來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純理論性內容就比較適合采用多媒體課件資源來組織教學,展現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場景,還原理論產生的事實依據,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純實踐性內容就需要相應的儀器設備現場操作,通過操作掌握相應的生產流程;理論和實踐兼具的內容就需要采取多媒體課件講授、儀器設備的操作等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該理論講理論,該實踐去操作,最好穿插進行,讓理論去指導實踐,讓理論從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升華,最終做到形式永遠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有些課程,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仍然充滿活力,比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公式定理的推導和證明,只有通過黑板板書一步步推導才能讓學生有清晰的認識,這時候多媒體課件放電影式的教學很難讓學生入腦,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選取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常我們說備課不但要備授課內容還要備學生,當然現在我們還要備所需的儀器設備及所要使用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其中的備學生就是要掌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中小學生教學的難點就是學生精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適合選擇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有趣好玩的科教儀器設備,或者是通過講故事般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相反,作為大學生,選擇中小學生般的授課方式則顯得非常幼稚。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學,課件幾乎可以不用刻意地去裝飾,甚至課件內容可以只有所要講授內容的提綱和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多媒體課件不應成為演講稿,將所要講授的每一個字都搬到屏幕上,更不是教科書的全部,更多的講授內容需要在授課時去展開。
在信息化教育教學過程中,并不是使用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越多越好,越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人對任何事物的感知都有一個疲憊點,當新的事物變得習以為常的時候就很難激起關注者的興趣,一成不變地去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就會導致學生審美疲勞,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時機予以干預,進行講解和分析;或者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加以輔助說明,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和理解,并起到突出說明的作用,進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1.課前干預。我們仍以多媒體課件教學為例,課件的制作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備課的過程,將要講的內容進行組織和梳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備課和寫教案,備課和寫教案的過程就是將所要講的內容歸納整理的過程,在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新環(huán)境下,強調課件需要親自去制作亦是如此。課件不光包含要講授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體現我們所要講授內容的思路和見解,只有將我們所要講授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思路和見解才能將知識講透講活,展現課程教學的魅力;即使我們采用現成的多媒體課件,在準備的過程中也要對相應的內容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師所受教育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同,所見所聞不同,都會導致相同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為已有的課件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活力,這恐怕也是教師這個職業(yè)一時還無法被取代的重要原因。
2.課中干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毫無闡述地讓學生從頭看到尾,視頻在講到某一內容時,教師要對視頻中未講到的內容、相關聯(lián)的內容或者教師自認為還有更好的理解方式的內容做出及時的闡述,而不是當成電影從頭看到尾,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相比之下,課堂實錄類的視頻教學資源反而更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原教師教學的整個過程,將授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地暴露出來,如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fā)性錯誤,教師可以通過對產生問題原因的分析、解決讓學生充分掌握解決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而不是故意規(guī)避問題的所在。再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說明和指導,讓學生進一步試驗和操作,而不是在實踐過程中不做任何解釋說明,待到理論課時再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隨著我國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持續(xù)推進,新的教育教學資源、方法和手段還會不斷涌現,但我們應看到信息化教育教學、現代化教學資源都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并不能不加任何干預地完全取代教師開展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合理恰當地使用信息化教學教學資源將非常有助于我們教學目標的達成,誤用甚至濫用則會置信息化教學資源于非常尷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