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實驗高級中學(xué)高一(2)班 施文茜
越窯青瓷,帶著上林湖水那抹沉靜濃稠的綠,凝聚著江南煙雨和工匠精神,它是晶瑩清雅的中國“母親瓷”。
經(jīng)上林湖畔,我來到了上林湖越窯博物館。它掩映在蔥蘢的山巒斜坡下,層層挑高,紅墻灰頂,外形棱角分明。仰頭沉思,這里一定用了另一種方式詮釋慈溪的瑰麗精華——秘色瓷。
它活在傳說中,名震古今。不同于其他瓷器的繁縟華麗,它清雅勻凈、細膩清淡卻奪人心魄,平靜恬淡間見真情真意。
它胎質(zhì)致密,釉色青青,晶瑩如玉,似一汪青翠湖水,風(fēng)吹不動半分。我湊近展柜,直把目光透過那散著柔光的玻璃,收那美和韻于心中,直看得人漸漸溺入那無邊的溫潤中去。
目光又被另一處耀眼的明珠吸引,博物館還專列出一處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陳列墻。八棱凈水秘色瓷瓶,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瓶……無不高雅柔和、素潔明快。在暖黃光線的照射下,更是明澈清亮、玲瓏剔透,明明空無一物,卻宛若盛有一泓清水,瑩然有光。想是“無中生水”是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最為神奇之處。
想起它出世的源頭,我便又幾經(jīng)輾轉(zhuǎn),去尋那湖岸的古窯。所幸旅途的疲憊后,映入眼簾的是那山色青蒼、湖水幽碧。俯首,處處可見散落的破罐殘瓷,隨意拾起一塊,繁華余溫觸手可及。抬頭,古窯如沉睡的青龍一般俯臥于林間翠色中。拾級而上,指尖撫過斑駁的欄桿,用黃土石塊堆砌而成的燒瓷窯洞盡收眼底。底面上裸露的殘瓷,是歲月流淌的痕跡,如一條條影像放映,見當(dāng)年那些制瓷的工匠——面朝黃土的藝術(shù)大師將眼前上林湖映射的千峰翠色融入瓷的釉色,并借海上絲綢之路將它們傳布于四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