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市江海區(qū)外海街道中心小學 李春麗
古詩詞是文化長河中的魚群,故古詩詞課堂如“垂釣”。垂釣者,既要身懷釣魚之技,也能授人以漁。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授人以漁呢?本文將圍繞導疑助學理念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淺談三方面的思考。
如果說,畫是詩的眼睛,那么,在導疑助學的課堂上,可以先撐一扇“詩意”的屏風,借用插圖或繪畫讓學生理解詩歌大意,透過詩的雙眸,看到詩人曾見到的那個世界,營造時空感。
通過觀察畫面,理解詩歌大意,既能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和觀察的能力,也有助于疑問的生成。比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在觀察畫面后,學生都能簡單表述出人們在耕田、搓麻和種瓜等直觀內容。無須句句牽引解析,田園農作的詩境就在學生相互交流中拉開了帷幕。
除了觀畫會意,亦可借繪圖幫助學生明詩意。特別是帶有色彩感或方向性的詩詞,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本課中,我點撥學生先圈出詩中描繪的物象——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西嶺、雪、船等,再讓學生根據(jù)詩句內容畫出這些物象。在構圖中,他們會思考這些物象的位置和顏色。當學生畫出兩只黃鸝在柳樹上啼叫,一行白鷺在天上飛,窗外有白雪皚皚的山嶺,門外還有許多停泊的小船時,諸如“鳴、青天、含、泊”的理解便已不言而喻。
常言思維起于質疑,要讓學生真正讀懂詩詞,就應鼓勵學生話疑,讓疑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用研磨的思維之墨,為詩詞這幅畫卷添上點睛之筆。
在理解大意后,學生會對一些陌生的內容產(chǎn)生疑問,比如高鼎《村居》中“拂堤、醉春煙”;賀知章《詠柳》里“綠絲絳”;白居易《池上》的“蹤跡和浮萍”等。而在質疑中學習,學生的思維會漸漸從淺層的字詞疑問跳到深度質疑中,這種立足學習需求的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在質疑中學習的能力。
在深度質疑中,學生會提出更有價值或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村居》中“楊柳為什么會醉春煙?為什么不寫楊柳愛春煙?”這些問題又聚焦到重難點——“醉”的妙用上,老師可以疑定教,相機點撥。
備課中鎖定的重難點,往往也是學生的疑難點。我們可以把詩詞看作是一幅不能被剪裁的古畫,古詩詞教學,就應讓學生成為裱畫師,在完整的畫面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再用方法解決問題,修復出詩人曾見到的畫卷。鼓勵學生話疑,讓他們在思維的硯臺中注入疑問之水,研磨出來的墨色才有深度。
一節(jié)有深度的詩詞課堂,是能在導疑助學理念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能力,拓展出詩詞學習的寬度。若說課中習得的方法是那一根根琴弦,那么詩詞課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學生會撥動琴弦,自己撫琴一曲。
小學階段的75首古詩,只是叩開詩詞大門的一塊磚,詩詞課堂應致力于讓學生借用這塊磚,一課一得,形成自學古詩的能力。
比如在李白的《夜宿山寺》中,學生提出“高百尺”的疑問,于是我出示了《秋浦歌》中“白發(fā)三千丈”,點撥學生回憶李白還有哪些類似的詩句,學生馬上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由此更深入地認識到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善用夸張手法。往后,學生再接觸李白筆下夸張手法的詩歌,如《上李邕》“扶搖直上九萬里”、《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等,便心領神會了。
要讓學生與詩人感同身受,不妨著眼于改編創(chuàng)作上,它既考驗了學生的古詩能力,也拉近了學生與詩詞距離的纖繩。如高鼎的《村居》,詩人描寫的春日農村是這樣的,那么其他季節(jié)又是怎樣的呢?學生結合體驗,改編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詩歌。有寫夏天的:“荷開蜓飛六月天,拂池蓮花抱夏風。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風吹放飛機”。還有寫秋天的:“楓紅葉落九月天,拂地落葉醉秋風。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西風折紙船”。
學生能將生活中所見、所聞、所知融入創(chuàng)編古詩中,這是學生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導疑助學下詩詞課效果的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