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青
摘 要: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知漢語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運用群文閱讀模式可以實現(xiàn)多文本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多文本內容,受到古詩詞語言熏陶教育,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和應用能力。文章結合群文閱讀的基本內涵展開了深入分析,探索了群文閱讀模式應用的重要意義、存在的實際問題,并嘗試提出了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閱讀教學;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3-0210-03
古詩詞教學可以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語言審美能力。群文閱讀可以進一步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在課堂環(huán)境中靈活使用閱讀教學技巧,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水平。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成效并不明顯,基于這種情況,有必要結合古詩詞教學的具體內容,談一談群文閱讀的有效開展措施。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使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具有多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降低教學難度。古詩詞的語言風格跟現(xiàn)代語言有較大差異,很多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都遭遇了理解難題。通過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在多文本視角下解讀同類古詩詞,轉變學生接受古詩詞知識的方式,使古詩詞教學變得更加平滑。第二,營造課堂教學良好氛圍。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入群文閱讀模式可以拓寬教學元素,引入一些趣味性內容,改變學生對古詩詞藝術的感知水平,維持一個相對和諧快樂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起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的目的。
(一)目標定位不清晰
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設計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時并沒有明確閱讀主題,導致各個閱讀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性較低,很難凸顯閱讀文本的共性與異性,最終也就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二)問題設計太頻繁
學生在參與群文閱讀的時候,需要借助教師提前設計好的閱讀問題明確閱讀的方向。群文閱讀應該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自由度,使他們能夠自主探索。而部分教師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設計的閱讀問題過于密集,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體驗,也導致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很難深層次感悟閱讀文本。這些情況使閱讀效果大打折扣,應該在后續(xù)時間里引起充分重視。
(三)學生主體未凸顯
在當前新課標全面推行的背景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變得更加重要,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全面貫徹。因此,教師在古詩詞群文教學中,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但是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不高,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群文閱讀中,會直接利用自身身份的權威性,進行強制性和灌輸性學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心理抵觸,必須進行改良。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模式的引入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推動古詩詞教學課堂的創(chuàng)新轉變。教師應該在充分明確群文閱讀內涵與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古詩詞教學知識點,設計科學合理的群文閱讀教學方案。這里也結合古詩詞教學實踐經驗,探索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路徑(如圖1所示)。
(一)做好群文閱讀設計,明確閱讀目標
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明確閱讀目標,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系統(tǒng)性與合理性。前文提及當前很多教師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目標不清晰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對群文閱讀模式的理解不到位,沒有深層次挖掘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找不到群文閱讀與學科教學的切入點。因此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先明確群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基于古詩詞教學內容進行閱讀任務的細化分解。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提高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與系統(tǒng)性,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結合古詩詞的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來看,群文閱讀目標應該傾向于古詩詞含義、古詩詞鑒賞、古詩詞審美等多個方面,契合當前新課標體系中關于素質教育等多種理念。在具體設計群文閱讀教學方案的時候,教師要全方位融入這些元素,設計多層次閱讀任務,可以錘煉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
在《古詩三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做好群文閱讀的綜合設計,明確群文閱讀的目標?!豆旁娙住分械墓旁娫~為《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這些古詩詞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繪了春天或者初夏的自然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的愉悅和贊美之情。在設計群文閱讀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圍繞課文主旨,明確閱讀目標,構建“春夏美景”“借景抒情”主題的古詩詞多文本閱讀材料,讓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體驗更多美景,賞析更多“借景抒情”的古詩詞作品,更好地把握這一寫作手法的運用。由此可見,這個閱讀目標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感知古詩詞的基本內容。即通過群文閱讀,了解每一首古詩詞的具體含義,掌握古詩詞蘊含的情感。第二層,進行古詩詞的審美鑒賞。通過群文閱讀活動,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對古詩詞進行鑒賞。第三層,寫作手法的應用。小學生對于“借景抒情”這一表現(xiàn)手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知,但是想要真正掌握其應用,必須通過應用練習來實現(xiàn),因此,教師要設計寫作手法的應用這一閱讀目標,讓學生通過仿寫的形式來應用這一寫作手法?;谶@個閱讀目標,合適的古詩詞有朱熹的《春日》、趙長卿的《南歌子?早春》、賀知章《詠柳》等。這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古詩詞儲備,自行添加一些相關的古詩詞,豐富古詩詞群文閱讀內容。
(二)合理選擇閱讀素材,保證閱讀效果
小學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閱讀素材,提高古詩詞閱讀教學效果。事實上,群文閱讀本身就是基于閱讀主題的多文本閱讀活動,要求教師圍繞閱讀主題選擇關聯(lián)性較強的閱讀文本。教師在具體選擇閱讀素材的時候,可以依托課本教材選擇合適的古詩詞文本。教師可以直接選取相近內容的古詩詞,也可以選擇詩人寫的其他古詩詞。通過這些方式,群文閱讀素材的選擇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內容,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選擇閱讀素材的時候,也可以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性。小學生在古詩詞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教師在設計群文閱讀古詩詞目錄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古詩詞儲備,談一談適合加入群文閱讀中的古詩詞。經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強群文閱讀教學的和諧性。在最終形成群文閱讀古詩詞目錄時,教師也要充分關注學生的閱讀感知體驗情況,明確古詩詞閱讀效果,給后續(xù)進行群文閱讀改進提供較好的參考與借鑒。
在《贈劉景文》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合理選擇群文閱讀素材。這篇課文是一首勉勵朋友的古詩,古代還有很多詩人同樣歌頌友情、勉勵友人寫下了經典古詩詞,比如,李咸用的《送人》、周行己的《送友人東歸》、喻鳧的《送潘咸》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這些古詩詞的賞析,對比不同的寫作手法,感受古人對友情的重視。以《送人》為例,這首詩使用了煙花的形象,煙花常常代表著喜慶和美好,而這首詩卻非常巧妙地運用煙花來暗示了離別時的痛苦情緒。雖然非常不舍和失落,但是作者卻以“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作為結尾,不忘勉勵友人,激勵自己。通過這些閱讀活動,學生對于《贈劉景文》就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加豐富感悟,使群文閱讀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輔助作用。
(三)強化閱讀內容誦讀,體會詩詞意境
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內容的誦讀,帶領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和韻味。事實上,相較于白話文和文言文,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味。通過誦讀環(huán)節(jié)可以深層次感知這些韻味,將自身置身于古詩詞描繪的意境當中,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深度。結合群文閱讀教學來看,教師可以設計多文本閱讀材料,并布設專門的古詩詞誦讀模塊,讓學生學會正確誦讀古詩詞,并跟其他學生分享古詩詞誦讀的經驗。這里教師可以考慮結合群文閱讀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古詩詞誦讀比賽活動,引導學生在誦讀比賽中感悟古詩詞,累積古詩詞的知識。在組織開展比賽的時候,教師需要提高比賽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不要過多干擾比賽進程。通過這些方式,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就可以通過誦讀比賽的方式,實現(xiàn)閱讀成果的轉化與拓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
在《古詩三首》的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課本教材圍繞“家國情懷”這個主題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三首詩分別為《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基于這幾首詩尋找和選擇相似的古詩進行品讀。學習古詩詞的第一步是讀詩句,明詩意,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查閱到的關于“家國情懷”的古詩詞,并概括所讀詩文的大意。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準詩的字音和節(jié)奏,引導學生通過注釋、畫面想象等方法準確理解詩意。緊接著,教師再帶領學生入境品讀,感悟詩情。在誦讀比賽中,教師組織學生一起組成評委團隊,讓學生評價每個人的誦讀效果,并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古詩詞韻味。在比賽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群文閱讀的成果,進行“家國情懷”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并在班級環(huán)境中進行創(chuàng)作成果的誦讀。如果學生誦讀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古詩詞作品,則可以適當加分。通過這個方式,可以錘煉學生的古詩詞素養(yǎng),學生體會詩詞意境的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搭建群文閱讀支架,促進深度閱讀
小學階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群文閱讀支點,構建群文閱讀支架,提升學生的古詩詞群文閱讀參與感和深度體驗感?;谶@一方面的考慮,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從教學方案的流程上進行創(chuàng)新,采取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構建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目標支架、問題支架、合作探究支架的教學支架,引導學生相互借鑒學習古詩詞文本的理解視角與閱讀心得體會,從而為學生帶來更加全面、立體、深刻的古詩詞閱讀審美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選定《芙蓉樓送辛漸》作為群文閱讀的中心文章,組織展開“詩人的離別情懷”這一主題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將《芙蓉樓送辛漸》《出塞》《從軍行》等學生已經學過的同為王昌齡所作的古詩相互之間作為橫向對比分析素材,然后以《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其他詩人寫的送別詩作為縱向對比素材。然后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共同閱讀分析這些經典送別詩。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齊讀王昌齡的三首古詩,讓學生討論判斷三首古詩中有哪一首屬于送別詩。引導學生發(fā)揮古詩詞情境理解能力,對比分析王昌齡的三首古詩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通過橫向對比同一個詩人的不同主旨思想的古詩,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送別詩的主要特點。然后,由教師出示《別董大》《贈汪倫》等三首其他詩人寫的送別詩,請學生一起閱讀其他的幾首送別古詩,再由小組合作討論其他詩人所作的送別詩與王昌齡的送別詩之間的異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不同詩人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賞析送別詩在主旨思想以及情境風格上的差異。接著組織在小組內分別扮演王昌齡、李白、高適、王維四位詩人,融入自己對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送別詩創(chuàng)作背景的理解,帶有感情的相互誦讀四首送別詩。在小組內部相互討論各自誦讀過程中對古詩的深刻理解。最后,再由教師帶領學生梳理《芙蓉樓送辛漸》的情感脈絡,并繪制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范例支架,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剩余三首送別詩的思維導圖。在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群文閱讀深度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后續(xù)可以考慮全面推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研讀新課標,立足古詩詞教學內容展開深入分析,明確基于古詩詞的群文閱讀教學細節(jié)元素以及具體開展方式。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細化古詩詞群文閱讀主題和教學目標,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層次和古詩詞教學內容,合理篩選古詩詞閱讀素材,帶領學生在多文本視域下感悟古詩詞的獨特韻味,達到閱讀教學熏陶的效果。
[1]陳碧霞.基于思辨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09).
[2]丘素娟.群文閱讀觀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析[J].華夏教師,2022(05).
[3]王敏.群文閱讀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