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疾病是損傷肌肉、韌帶、骨骼等影響運動系統(tǒng)的疾患,也是導致全球殘疾生命年的最大因素。截止2021年,全球約有17.1億人患有肌肉骨骼疾病,約占所有流行病學的三分之二,主要因素有腰痛、骨折、骨關節(jié)炎、其他損傷、頸部疼痛、截肢等。疼痛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是產生疾病負擔的重要原因。預計未來幾十年內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數量還會迅速增加,此類疾病對個人及社會發(fā)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和壓力。
1 血流限制性訓練的概念
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是在四肢近端使用充氣加壓的血壓袖帶或止血帶限制動脈的血流量,伴有低強度阻力運動的一種方法,也稱“加壓訓練”。1970年被日本博士Sato(佐藤義昭)提出設想,于1983年正式確立此項技術。血流限制系統(tǒng)裝置需要選擇合適的部位和壓力,常位于大腿近端和上臂近端,壓力設定根據不同個體動脈閉塞壓力的百分比,或者絕對壓力范圍50mmhg至220mmhg。另外,動脈閉塞壓力大小與袖帶的寬度、肢體的圍度、血壓等因素相關。
2 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的研究現(xiàn)狀
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主要增加肌肉力量。Gr?nfeldt等系統(tǒng)綜述表明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傳統(tǒng)阻力訓練相比有氧運動大腿圍度增加更明顯。1970年被日本博士Sato(佐藤義昭)提出設想,隨后證實血流限制性訓練與高強度阻力訓練產生的效果很相似,于1983年正式確立此項技術。Hill等對20例愛好運動的健康女性進行4周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股四頭肌肌肉厚度、同心峰值扭矩和最大自主等距收縮扭矩呈現(xiàn)二次增長。Bj?rnsen等表明17例未經訓練的健康男性短期內股四頭肌肌肉體積和肌肉力量增加,在訓練后10-24天中達到高峰。
肌肉骨骼疾病多見于老年人。Labata-Lezaun等研究血流限制性訓練對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肌肉肥大的影響的系統(tǒng)綜述中,表明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增加肌肉力量和體積,與高強度阻力訓練相比,肌肉力量增加會更少一些。但是,Vechin 等血流限制阻力訓練(RT-BFR)和高強度阻力訓練(HRT)組間對比,股四頭肌肌肉橫斷面積增加無顯著差異。Gronlund等綜述項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血流限制性訓練中定時坐立測試、起立行走測試、行走速度測試、肌肉力量測試、平衡測試等項目均沒有跌倒風險。
有些研究者表明,血流限制性訓練聯(lián)合低強度阻力訓練和高強度阻力訓練效果相同。Dos Santos等系統(tǒng)綜述到,血流限制性訓練聯(lián)合低強度阻力訓練可以是替代高強度阻力訓練的一中方法。血流限制性訓練是肌肉骨骼疾病的一種有效安全的方法。國內共有十幾篇關于血流限制性訓練,僅有一篇關于骨骼肌肉疾病患者的相關研究。目前血流限制性訓練對該疾病的使用策略和臨床應用效果仍不明確,因此,該綜述為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對骨骼肌肉疾病的臨床應用和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3 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對肌肉骨骼疾病運動功能的干預效果
查閱2015年至2022年相關文獻,共11項被納入研究,涉及423例受試者,國外文獻11項,國內1項屬于碩士學位論文,均為隨機對照試驗。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3.1 血流限制性訓練的臨床應用
術后制動或關節(jié)疼痛導致患者無法主動運動,應用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運動訓練改善肌肉的萎縮及廢用。納入本綜述中,肌肉骨骼疾病包括前交叉韌帶術后重建、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髕骨不穩(wěn)定、髕骨疼痛綜合征,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膝關節(jié)鏡術后。此項技術應用目的是解決無法高強度訓練的患者。臨床運動方案主要采用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抗靜態(tài)的阻力訓練設備進行康復訓練,如:等速肌力訓練儀、坐姿蹬腿訓練器。其臨床作用是改善膝關節(jié)周圍肌力力量及功能。
3.2 肌肉骨骼疾病運動功能的干預效果
3.2.1 前交叉韌帶術后重建
4項研究考察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對前交叉韌帶術后重建的影響,均為隨機對照研究。3項研究為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1項研究為單純血流限制性訓練。Kacin Hughes等研究發(fā)現(xiàn),血流限制性訓練阻力訓練對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膝關節(jié)伸肌的肌肉橫截面積和力量得到顯著改善。但是,Curran、Erickson等研究學者表明,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對股四頭肌的肌肉力量、體積及肌纖維類型等結果指標無顯著性差異。提示前交叉韌帶術后重建的結果具有爭議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2.2 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
4項研究考察血流限制性訓練對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影響,均為隨機對照研究。3項研究為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1項研究為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步行訓練。Ferraz、Segal、李震等人的運動干預方案較為一致,每周3次,每次4組,共“30/15/15/15”次。Petersson等研究表明,10周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步行訓練后,痛覺模擬量表評分降低,站立、步行、爬樓梯、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提高、但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結局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會降低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患者的疼痛感覺評分、增加股四頭肌肌肉力量和體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3.2.3 其他疾病類型
膝關節(jié)鏡手術常用于任何韌帶、骨或其他軟組織重建。其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關節(jié)活動受限、肌力下降。術后急性期不適合高強度阻力訓練,會造成關節(jié)疼痛和僵硬。Tennent等是膝關節(jié)鏡術后3-6周內開始進行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每周4天,共3周。與單純低強度阻力訓練相比,股四頭肌肌肉力量、大腿圍度及各項功能評定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是將患者的退化的軟骨置換為人工的關節(jié),針對嚴重或晚期的膝關節(jié)疾病人群。Franz等是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6周自行車訓練儀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每天50min,每周2天。其股四頭肌的肌肉力量、大腿圍度、6分鐘步行測試等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均有一定效果。
髕骨疼痛綜合征是指原因不明膝關節(jié)前側髕骨周圍出現(xiàn)疼痛,也稱為“跑步膝”。Giles等研究表明8周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股四頭肌肌肉力量增加、疼痛模擬量表及髕骨Kujala評分得到改善、但肌肉厚度無改變。提示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對膝關節(jié)周圍的結構與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感覺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討論
前交叉韌帶術后重建的肌肉骨骼結局指標具有爭論性。Charles等系統(tǒng)綜述到,3項研究表明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會增加股四頭肌橫截面積。Curran、Erickson等納入研究表明血流限制性訓練對股四頭肌的力量、橫截面積及纖維類型均無顯著性差異。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運動訓練方案及血流限制性使用方法較為一致。國內僅有一篇相關學位論文。2022年,Jardim等提出一個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設計方案。其特點是在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中進行分組,進一步研究不同低強度的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是否具有意義。另外,Brightwell等還提出血流限制性訓練對髕骨不穩(wěn)定的研究設計方案。骨骼肌肉疾病的治療主要是緩解疼痛,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功能障礙。近五年,前交叉韌帶術后和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研究較多。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膝關節(jié)鏡術后、髕骨不穩(wěn)定、髕骨疼痛綜合征等骨骼肌肉疾病對血流限制性訓練的應用研究較為少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綜述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多見于下肢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前交叉韌帶術后重建的應用。有研究者表明,Ampomah等提出四肢通過血流量限制性訓練是否誘導作用交叉轉移到軀干伸肌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豎脊肌和股四頭肌的肌肉橫截面積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未能證明四肢運動對復發(fā)性非特異性腰痛伸肌的影響有交叉遷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Miller等系統(tǒng)綜述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運動對全身干預的效果,不僅增加遠端肌肉的力量和橫截面積,還對心血管、內分泌及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Brandner等研究肱二頭肌的血流動力學,表明血流限制性低強度阻力訓練使運動心率、血壓、心輸出量顯著增加。血流限制性的應用不單是增強肌肉力量,還對全身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未來對血流限制性訓練的研究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擴展。
5 小結
綜上所述,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是一種新的功能康復訓練方法,主要目的是增強肌肉力量。目前血流限制性阻力訓練的肢端壓力、運動時間、頻率、強度、方法的標準應用較為統(tǒng)一,應避免運動不當引起肌肉損傷和神經反射過快,出現(xiàn)不良事件。此項技術臨床應用下肢較多,常見于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術后、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等。以血流限制性訓練結合低強度阻力訓練或有氧運動的治療方式為主。該項訓練方式對骨骼肌肉疾病主要作用是增加肌肉力量、降低疼痛感覺、改善功能活動。目前,血流限制性訓練對骨骼肌肉疾病的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納入研究發(fā)現(xiàn)結果具有爭議性,還需更多高質量研究進一步驗證。
作者簡介:趙紅波(1997年),女,漢,山西省,學生,教育學碩士,首都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學專業(yè),慢性病與老年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