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峰
在打造“四有體育課堂”,落實體育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運用“團隊目標教學”思想設計體育教學游戲,整體構思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特別是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有創(chuàng)意的競賽形式可以很好的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內容失去興趣,我們的一切努力將是徒勞。
低年級學生對很多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一些熟知的事物逐漸喪失興趣。同樣,低年級學生對運動和競爭充滿興趣,學生普遍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出現(xiàn)兩極分化,高年級特別明顯。一部分學生特別愛運動,尤其是比賽活動。而另一部分基本不愿意動。
我們究其原因,基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總結:首先,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在習慣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運動能力產生了差異。運動習慣受環(huán)境、認知的影響比較大。其次,隨著學生心理認知能力的提升,加之身體發(fā)育、體形變化,影響其參與活動和比賽的結果。低年級學生對自身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由于能力方面的差異,學生的這種積極性被失敗的挫折不斷打擊,逐漸喪失了對運動的興趣。而能力強者參與意識卻在不斷被強化。能力弱者在運動中或者在體育課上得不到肯定,逐漸失去對運動和體育的興趣。
教育要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育學科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技能、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來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就需要保護學生對事物和運動的原始的、積極的狀態(tài)。
我國中小學教育實施班級授課制,課程內容設置的統(tǒng)一性決定了學習目標的統(tǒng)一性。然而學生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目標的統(tǒng)一性與學生個體的差異不可避免會成為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我們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應該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這也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
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有三條途徑:(1)從教學資源入手。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內容。(2)從器材等硬件設施入手。優(yōu)化場地器材,選擇新穎的教學器材。(3)從教學組織形式入手。設計學生喜歡的組織形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
在此分享一些經歷和感受。原來筆者對足球比賽并不感興趣,更別說買票到現(xiàn)場看球賽了。偶爾在電視上看一下比賽,也沒有特別的感覺。一次偶爾的機會,朋友給了幾張票,和家人一塊到現(xiàn)場看足球比賽,一下就被現(xiàn)場的氛圍所吸引。幾萬人的吶喊聲真的好震撼。筆者對比賽的關注度一下子提高了,甚至有下場踢球的欲望,球員的每次進攻都牽引著筆者的神經。
這段經歷中有兩點很重要:(1)環(huán)境對人的感染和影響很大。(2)比賽的形式和規(guī)模對人的影響和大。在教學中把這些有利的因素加以應用,效果就會很好。河南省體育教學打造“四有”體育課堂,強調“有技能學習、有體能發(fā)展、有運動興趣、有競賽活動”。我們提煉一下核心要素:比賽以及比賽的形式是重點。2022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結構化的練習形式,而比賽無疑是結構化練習的最好形式。
1 打造“四有”體育課堂,重點在于打造結構化的比賽形式
體育比賽分為單項比賽和團體比賽。例如乒乓球的單打和乒乓球的團體賽。任何單項比賽參賽者獨自承擔比賽結果,勝者強化意識,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敗者喪失信心,失去興趣。長期強化,學生就會分化明顯。團體項目勝負是集體行為,失敗者承擔的心理壓力相對較小,負面影響相對較小。但對參與者心理刺激卻很強烈。因此,在教學比賽中,多采用團體比賽的方式效果會更好。
筆者將這種“團隊比賽”梳理成一定的模式,稱之為“團隊目標教學”。在設計教學比賽和教學整體設計中加以實踐應用,效果明顯。
1.1 團隊組建依據(jù)
團隊組建有兩種不同的模式: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同質分組即體能或者技能接近的學生分為一組。這樣各組便于制定統(tǒng)一的學習目標,各組之間的目標存在層次性,組員通過努力可以進入高一級團隊,以此吸引學生積極進取。而異質分組組與組之間差異較小,組內成員存在個體差異,形成團隊以后,便于組內互助,同時,也有利于各組之間開展競爭。
案例一:
在籃球原地單手投籃最后鞏固環(huán)節(jié),有多種比賽設計形式。(1)每人投五次,看誰投進的多。(2)分成四組,每人一次機會,看哪個組進球最多獲勝。(3)選出代表比賽。第一種個別能力強的學生喜歡,因為個體差距較大,所以部分學生興趣不高。第三種形式參與的學生不多,不能做到全員參與。顯然,第二種方法以團隊參賽的形式學生更愿意接受,更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要求。以異質分組方法,分為實力接近的4組。每人一次機會,看哪個組進球最多獲勝。這樣采用“團隊”形式參賽,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都有好的效果。
案例二:
以20個學生參加學習為例。采用同質分為4組。即ABCD。依次由強到弱。在原地單手投籃團隊比賽時。A組要求完成4個進球;B組要求完成3個進球;C組要求完成2個進球;D組只要進1個球就完成任務。同質分組有利于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每組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標。如果是A隊和B隊進行教學比賽,A隊進球可以算1分,B隊進球可以算2分。這樣能力存在差距的兩個團隊也可以進行比賽。
異質分組很明顯,把學生分成能力相近的幾個組。同樣以20個學生為例。學習籃球原地單手投籃。分成4個小組。形成能力相當?shù)?個團隊。在設計比賽和活動時,不必考慮各組之間的差距,僅僅需要考慮團隊整體的能力水平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同質分組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盡量在能力上均勻分組。這樣便于比賽活動的公平進行。
案例三:
在跳高練習時,我們可以布置4個不同高度的練習場地,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場地,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敢于挑戰(zhàn)的學生可以不斷晉級到難度更大的場地練習。
教學設計中學習目標的確定主要參考的依據(jù)是全體學生的整體水平。而“團隊目標教學”下我們在制定教學設計學習目標時,確定學習目標更多的是考慮團隊組建的方式,以及團隊組建后各個團隊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上制定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舉例:
2 在本課例中,學習目標確定為三個
(1)掌握游戲“團隊拉力賽”的方法。(運動知識)
(2)發(fā)展下肢力量,提高心肺功能。(運動能力)
(3)在游戲中發(fā)展克服困難的品質、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體育品格)
三條學習目標對應核心素養(yǎng)三個維度。如果沒有“團隊拉力賽”這個游戲環(huán)節(jié),“發(fā)展團隊協(xié)作精神”就無從談起。
我們在打造“四有”體育課堂時,按照“團隊目標教學”思路,可以設計所有課程內容的比賽和教學設計。一般來說,如果同質分組,設置4個不同的目標任務,各小組競爭時完成自己小組任務的人多獲勝。例如:跳高設置不同高度;急行跳遠設置不同遠度……。異質分組,可以設定共同的中位目標,哪個小組達到目標的人數(shù)多,獲得競賽的勝利。這類教材中“團隊競賽”活動的達成目標限定為某個區(qū)間,以人數(shù)計算成績,就弱化了對成績本身的關注度,對于成績不夠突出的學生也是一種激勵。
如果以團隊成績作為評判標準。這就要采用異質分組。例如:立定跳遠可以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若干組進行競爭。后一名學生在前一名學生落點起跳,哪個團隊累計跳的最遠獲得比賽勝利。本例中雖然以成績衡量勝負,但成績的呈現(xiàn)形式是以團隊呈現(xiàn)的,每個成員為團隊成績努力貢獻力量,這個過程既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又保護學生避免受到失敗的直接打擊。
投擲類的教材也可以按照同質和異質分組的形式,采用設定目標區(qū)間的方法,以完成目標的人數(shù)衡量團隊的勝負。在球類、技巧展示、耐力跑等項目中運用“團隊目標教學”設計游戲比賽,效果明顯。特別是耐力跑項目,常規(guī)設計學生興趣不高,而采用“團隊目標設計”效果明顯。
以案例:二年級下第四章《基本身體活動》第二節(jié)《跑與游戲》《300-500米走跑交替》為例,運動參與目標完成情況統(tǒng)計如下:
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自然明顯,目標的達成自然高校。
總之,在推進“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在打造“四有”體育課堂,落實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團隊目標教學”策略是高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我們在實踐中將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