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市江海區(qū)朗晴小學 劉惠玲
進入信息技術2.0時代,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得大量的信息,把傳統(tǒng)的“教”與“學”關系延伸到課前,運用各種課前導學策略加強學生對新知識提前預習、自主探究,現在就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下課前導學教學策略的合理應用問題上進行探討。
首先,課前導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不同的導學任務、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為例,數行結合,直觀體驗,讓學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情境設計,帶學生走進美麗的秋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對呀,秋天就是這樣收獲的季節(jié),五彩斑斕的季節(jié)。瞧,花壇里的菊花盛開了。你收集到了什么數學信息?這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教學的空間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其次,課前導學的策略應用要注意梯度性、層次性、思維性。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為例,利用課件直接呈現小汽車圖,讓學生想象一下從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圖形,再呈現不同位置看到的圖形讓學生連一連,讓學生經歷“想象——具體——驗證”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這樣安排,一方面是為了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系統(tǒng)地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搭建出合理的課前導學教學環(huán)境,使得學習更加富有趣味,為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更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第三,課前導學應根據學案目標設置相應的教學策略。
通過問題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在思辨中反思,并不斷自主修正,是促使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更合理的有效渠道。
一方面,課前導學常用的方式有:“前置探究單”,像學生的自學大綱,也像教師的教案,只是通過練習展現;利用“在線導學”“學案導學”“微課視頻導學、微課導學”等信息技術輔助手段對教學教學的促進作用,“以生為本,彰顯思維品質”,教師通過互聯網獲得大量的信息,把傳統(tǒng)的“教”與“學”關系延伸到課前,運用各種課前導學策略加強學生對新知識提前預習、自主探究,發(fā)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等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問題導學一般情況下主要敘述的就是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問題引導不僅僅能夠給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過程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而且是課堂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例如,《一千有多大》教學片段教材安排大量的例子說明一千有大,但對用什么方法說明時,學生總是不能選擇合適的單位(或物體)描述,體會不到計數單位千和百、十之間的關系,對數大小的真實感知不強,例子多了方法反而不明顯,結構反而不清了。為此,筆者曾讓學生帶著問題前置學習,再到課堂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問題:1千粒米真的要一粒一粒數嗎?如果不要,可以怎樣數?課上反饋環(huán)節(jié),學生有的借助重量推理——稱50粒米重量,再找20個這樣的重量;有的通過100粒1堆,數出10堆;有的通過量杯量……接著筆者呈現零散擺放的1000個小方塊,問:圖上有幾個小方塊?你還會一個一個數嗎?學生在思辨中逐漸明白,原來把10個堆成一條,100個堆成一面,1000個堆成一塊很方便數出1000,這時老師問:怎么不是1100個?學生這時明白10個一百是1000,100個一是1000,從而突破計數單位間的關系,也促進學生對方塊模型和計數單位的對應關系,感受到方塊計數模型的合理性。
課前導學的合理應用,讓學生從“被動”變“主動”來學習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帶著興趣對新知識提前預習、自主探究,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注重小初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銜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改善課堂效率,從而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