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煙洲中學 周建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勞動的價值。2020年3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指出,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自此,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022年9月,勞動教育作為課程體系中的一員,正式走進課堂。
基于這樣的思考,為切實開展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課堂,我開始著手策劃:結合學校地域特點,通過拓展社會資源,采取家校共建的方式,為學生開拓一個相對固定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真正能夠腳沾泥土,手捧書香,零距離接觸自然,親身參與種植、養(yǎng)殖等勞動實踐;使學校勞動教育走向常規(guī)化、常態(tài)化、系列化發(fā)展軌道。
中山紀念中學“耕讀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始建。“耕讀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發(fā)與利用,在定位上,明確了發(fā)展目標:切實開展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勞動技能、勞動品質。通過開展學科創(chuàng)新性活動,以實踐育人的方式,實現多學科融合育人的目標。
“耕讀園”勞動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過程中,不僅對學生體能,勞動價值觀,德育科研,生涯規(guī)劃校本課程等有很好的促進,在學科教學方面,也展現出潛移默化的影響。先有地理、歷史、語文、政治、音樂、美術等人文藝術類學科的積極參與,后逐漸有生物、數學、物理等理科類學科的重磅加入。讓“耕讀園”勞動教育基地不僅是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更是多學科融合育人創(chuàng)新性嘗試的實踐基地。
“耕讀園”勞動教育基地的創(chuàng)建,首先要考慮選址的問題。地理環(huán)境是否適合開展農耕,土壤成分是否符合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和相近的氣候優(yōu)勢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面對這些實際問題,地理科組主動請纓,組織學生選址的系列問題考察研究,指導學生分析農耕所需的氣候條件,土壤要求,灌溉系統(tǒng)等數據,對學校周邊南朗崖口村的種植經驗收集,匯總整理,提交可行性報告。
報告中指出:學校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地處北緯23°以南,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5℃以上,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的生長;校內資源豐富,本身有花場、三個面積較大的湖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就在校內,方便開展各項勞動教育課程,外出交通和住宿的費用較少;中山市年均降水在1300毫米以上,降水充足,校內有湖泊,小河,同時校內灌溉系統(tǒng)完善,不需要額外大量增添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給排水設備,相關投資較少。附近的崖口村是中山市乃至廣東省有名的農業(yè)村,本身可開展學農和研學活動的項目,就近考察和學習比較方便。
地理學科小組,為“耕讀園”勞動教育基地建設,提供了頗具科學性的前期報告,為大規(guī)模地開展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同時,成立氣象觀測社團,增設百葉箱、雨量計、風速儀等氣象觀測設備,進行氣象觀測與研究,在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學習興趣的同時,為基地后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做好技術支持。
生物課組教師,帶領學生圍繞“耕讀園”是什么?”“設計方案”是什么?”兩個核心問題,通過支持、建議和指導來幫助學生們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項目式學習。學生則通過信息整合,分別羅列出已經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信息,探究去哪里以及如何獲得新的有助于解決問題的信息。最終,收獲沉浸式學習體驗。
如何進行環(huán)境的勘察?如何進行資料收集?園地設計有哪些基本要素?園地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如何體現創(chuàng)新?學生需要通過實地考察,收集資料,查找對比,科學推理,在思考與實踐中,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學生依據不同區(qū)域的具體條件,做出合理的資源分布與區(qū)域功能的考衡。最終,“耕讀園”設計方案敲定,確定將這6畝依山傍水的區(qū)域,劃分為花圃區(qū)、涼亭與芋頭觀賞區(qū)、草藥區(qū)、農作物區(qū)、蔬菜區(qū)、果樹區(qū)、魚塘以及技工家禽區(qū)這八大實踐勞動區(qū)域。
學生們參與熱情高漲,通過合作、分享、交流,溫故而知新。不僅如此,“耕讀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勘察,培養(yǎng)了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究的能力;增進對自然的了解與認知;增強了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x園”方案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科學態(tài)度。
音樂科組譜曲,傅彬老師填詞的《蘭溪之歌》(蘭溪,是耕讀園中的一條小河),“蘭溪潺潺,翠竹沙沙,紀中校園,我們在勞作。滿身汗水,滿手土坷,青春臉龐,都寫滿快活。浪花朵朵,劃著問號。蘭溪問我:這是為什么?蘭溪河呀,你聽我說:協(xié)力開拓,真的很快樂!蘭溪汩汩,玉蘭悠悠,你在歡笑,我們在歡歌?!痹趲熒g廣為流傳。
舞蹈教師李玲艷依托“耕讀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結合自己的專業(yè),探索開發(fā)了“舞蹈與勞動”的主題課程——《農耕文化特征中的中國民間舞蹈》《田埂上的舞蹈》等。用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表達“耕讀園”中,辛勤與汗水,等待與期盼,豐收與喜悅,其中《田埂上的舞蹈》榮獲廣東省首屆美育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課例一等獎。
美術科組在“耕讀園”中,組織寫生活動,讓學生用畫筆,感受和展現勞動之美,大自然之美,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體驗生命之美。學生們用畫筆,記錄下一個又一個精彩而難忘的畫面?!案x園”主題畫展,一幅幅體現專業(yè)素養(yǎng),重現勞動場景,田園風光的畫作,大放異彩。
除此之外,語文科組《從“耕讀園”,看文字中的農耕》,歷史科組《“耕讀園”中,藏著的人類勞動發(fā)展史》,政治科組《現代社會勞動種類》,生物科組《雜交水稻的前世今生》,美術科組《中國繪畫中的勞動者形象》,物理科組《在勞動工具的演變中找力學》,數學科組《“耕讀園”收成測算中的統(tǒng)計學》等校本課程的研發(fā),進一步拓展了“耕讀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與多學科融合育人的覆蓋面,延伸了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育人功效。
“耕讀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對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品質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在此不做贅述。學生對勞動的理解,有過親身感受,切實參與,自然更加深刻。單從勞動教育與多學科融合育人的角度來看,有幾點值得思考。
知識學習,不再拘泥于課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師講解,更不會禁錮于學科壁壘。“耕讀園”里演化出一些新的學習方式,教育方法——沉浸式、項目式學習。從教師講授到同伴協(xié)作,從教師要求到主動嘗試,從等待批閱到自發(fā)探究,“耕讀園”里,學生們在遇到困難和解決問題之間,發(fā)生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態(tài)度轉變,實現了從教師傳授到同伴協(xié)作探究的方式轉變,帶動了主動學習過程中從單一知識到跨學科知識融合的內容轉變??梢哉f,學習方法的轉變,也是學生思維方式的提升,特別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有了更長遠的發(fā)展。
情境化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為知識運用,模擬的一個現實情境,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運用知識,掌握技能。“耕讀園”為各學科提供了知識運用的現實情境。例如:如何科學劃分耕種區(qū)域,農作物區(qū)的立體農業(yè)形式,果樹區(qū)與家禽飼養(yǎng)區(qū)綜合利用,養(yǎng)魚區(qū)魚苗選擇與成本核算等等。面對一個又一個現實的問題,學生真實感受到知識的現實意義,以及在知識運用中,所產生的成就感,甚至是挫折感。“耕讀園”的情境化,讓教學內容被賦予意義,讓學習過程有了真實體驗,讓更多的教育者,開始思考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革新可能。
家長反饋,“中山紀念中學做為一所名校,把耕讀文化搬進校園,體現了學校教育教學的前瞻性和科學性,也標志著學?;A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相輔助的教育理念走入正式歷程。我們殷切地期盼通過耕讀園的勞動,讓同學們在其中能學習到耕種的基本常識,能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為同學們的學習提供更多更好的創(chuàng)作題材,在耕讀過程中陶冶情操,釋放情懷,緩解壓力,留下歡聲笑語。”實踐育人,逐漸被家長接受和認可。
“耕讀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開發(fā)與利用,在學生、老師、家校、社會等多層面收到了良好的反饋。不僅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品質,同時,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實現了學習方法的改變,教育方式的革新,育人理念的交流。勞動教育作為課程體系的新成員,老面孔,如何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號召中,真正實現五育“并”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已在嘗試,并將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