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隨文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行之有效的識字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對課文安排學習的識字目標進行細化,明確隨文識字教什么的問題,然后再結合課文語境,選擇合適的識字方法,切實提高隨文識字的教學質(zhì)量。
所謂細化,就是教師需要對課文安排會認和會寫的生字進行分析,合理分配,看看哪些生字適合放在第一課時供學生初讀課文學習,哪些生字應該留在第二課時供學生精讀課文學習。
如二年級上冊第16課《朱德的扁擔》,安排會認的生字有15個,會寫的生字有8個。認真研讀課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會認的15個生字,有4個出現(xiàn)在課文題目中,可以放在學生學習課文題目時學習;還有與人名、稱謂有關的4個會認的生字“志、伍、澤、敵”和4個會寫的生字“志、伍、師、軍”集中出現(xiàn)在第一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中出現(xiàn)了3個會認的生字“抽、陡、難”。這些生字的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完成。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了解圍繞朱德的扁擔發(fā)生的故事,隨文學習“仗、疼、料、敬”等4個會認的生字,會寫“戰(zhàn)、士”,同時學習課后練習2出現(xiàn)的詞語。教師分課時安排學生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語,避免了在一節(jié)課上出現(xiàn)識字量過多的情形,也可以結合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有機融入識字教學,使隨文識字教學落到實處。
常見的識字方法有猜謎識字法、字理識字法、看圖識字法,等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生字學習需要,在隨文識字中選擇使用這些具體的識字方法。
比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12課《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師可以采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象形字“竹”,采用看圖識字法引導學生學習“馬”“牙”,采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幾”“用”“為”。此外,“群”“加”“洞”等都是合體字,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識字方法進行教學。比如,“洞”是形聲字,教師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引導學生識字。由此可見,在隨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又如二年級上冊《雪孩子》一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有15個,其中與“火”有關的生字有“燒”“燙”“滅”。教師可以采用集中識字教學法指導學生識字。但是,“滅”是會意字,教師可以采用字理識字法引導學生識字;“燙”是形聲字,教師可以采用加一加的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識字;“燒”也是形聲字,教師可以采用換一換的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識字。這三個都與“火”有關的生字,具體的識字方法不一樣。由此可見,在具體的語境中,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識字方法進行教學。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行之有效的識字學詞策略。如一年級下冊第14課《要下雨了》,第6自然段安排學習的生字是“悶”。在開展隨文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用句子“要下雨了,水里悶得慌”引出生字“悶”,再對屬于形聲字的“悶”進行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字義,明確“悶”在此處讀第一聲;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水里悶得慌”的“悶”就是出不了氣的感覺;最后,教師讓學生用“悶得慌”中的“悶”說一句話,學會在語境中學習生字。
此外,學生要借助想象達到內(nèi)化積累的目的。隨文識字的目的不在于學生會認、會寫多少個生字詞,而是以此為基礎,深入學習和訓練詞語、句子、篇章等更多語文要素方面的內(nèi)容,在積累中運用,進而達到內(nèi)化的目的。如二年級上冊第2課《我是什么》,安排會認和會寫的生字有“滴、溪、海、洋、淹、沒”,對這些三點水旁的生字詞語,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按照形聲字的特點指導學生識字,那么,這些字除了三點水旁這一共同的形旁外,就難以形成意義上的共同體了。因此,學生在組詞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分別說出這些字在自己心里的不同形象,才能加深對這些字的理解,達到積累和內(nèi)化相關詞語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隨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閱讀課文的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識字,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