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子桐(遼寧傳媒學院)
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服飾的要求愈加苛刻,特別是在服飾設計中,更是一個熱點。智能服裝設計因其具有人體結構、服裝設計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特點,所以設計難度也普遍較高,人們對其設計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通過對智能服裝設計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深刻理解其設計形態(tài)與發(fā)展趨勢,充分運用各類資源,從智能服裝設計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全面反映智能設計理念,積極總結相關設計內容,研究智能服裝設計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并逐步面向廣大消費者實現(xiàn)商業(yè)普及,特別是服飾設計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智能服裝設計是一種新型的設計方法,它將新技術和服裝設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服裝設計更加高效,給使用者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本文旨在探討智能服飾的設計模式與發(fā)展趨勢,以期對未來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的推動力。
服裝智能化是一種全新的設計領域,不過這種類型的服裝也會因其設計思想的新奇而難以進行。
所以,在設計模式的選擇上,也要以客戶為中心展開。只有把客戶的觀念完全納入到設計之中,才能使科學和服裝的設計相融合,從而推動新的智能服飾在服裝行業(yè)中的應用,使整個行業(yè)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有關的智能服裝設計中,相關工作者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主動地了解顧客的需要與消費習慣,并針對顧客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智能設計。比如,將智能元素引入到產(chǎn)品設計中,體現(xiàn)出相應的人性化設計思想,并因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升,不斷地進行全方位的革新,主動迎合顧客的需要,最終形成一款全方位的智能服飾。
智能服裝設計強調個性化的設計手法,并將其與個性化的設計思想相結合,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在相關的服裝設計中,添加新的技術來實現(xiàn)特定的功能。比如設計一件可以傳輸數(shù)據(jù)的服裝,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以下簡稱GPS)技術進行跟蹤,利用微型連接器和襯衣的結合,來了解最新的信息,改進衣服,采取個性化的方法,以滿足大眾的需求,保證智能服裝的新穎性,最后達到個性化的展示。在智能服裝的設計上,要重視將科學技術和服飾相結合。智能服裝融合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產(chǎn)品的使用效率,使其在設計上更重視安全性,通過智能技術達到藝術的平衡,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消費理念。近年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多樣性,所以在智能服裝的設計中,也要從用戶的個人需求層面進行突破,這是保證服裝利用效率和設計藝術性的重要前提。因此,智能服裝的設計,是一項系統(tǒng)化的工作,不僅要從技術、藝術層面進行開展,也要考慮市場的反應。
在當今社會,為使人們的生活更舒適,在服裝的設計上,既要加強其功能性、藝術性,又要根據(jù)特定的情況來提高其智能性。所以在智能服裝的設計過程中,也要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在智能服裝的設計中,必須把“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之中。智能服裝不僅要提高產(chǎn)品的技術含量,更要考慮到服裝的實用性和舒適性。因此,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問題,在服裝與科技的結合上,必須要有一個平衡。
在實際的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將功能服裝與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進行比較,這樣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服裝的設計思路,并通過仿真設計等先進的技術,找到不均衡的因素,并根據(jù)引起不均衡的原因,逐步完善產(chǎn)品的設計流程,讓產(chǎn)品更符合用戶的需求。有關人士也可以進行實地調研,了解消費者對哪些功能有著具體的需求,從而進一步完善智能服飾的設計。
在進行智能服裝的設計時,不僅不能把服裝的設計內容局限于單一的功能,還要結合各種款式、功能類型,以增加其實用性。比如:在設計時,設計師可以將設計工作中的一些規(guī)則、一些細節(jié)融入服裝設計中,讓用戶在使用時,更容易體會到設計的人性化。此外,設計師還必須針對目前流行的人體功能需求,在滿足人體功能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溫度的調節(jié)、吸濕、透氣等因素,讓使用者更加方便。同時,也要注意人們的文化需求,在進行服裝的設計時,還要考慮到服裝的色彩和款式。只有在滿足技術革新和大眾審美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智能服飾的設計內涵更加完美。
個性化設計的內容是把當今的服裝市場發(fā)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智能與個性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服裝設計更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從而使個性化設計的功能最大化。
比如:在進行軟質服裝的設計時,可以選擇采用不銹鋼材質的內嵌法,使之與微型接頭相連,通過這種設計手法,可以將智能服裝的信息傳遞出去,實現(xiàn)智能服裝與個人服飾的完美融合。再或者是在某些救援服的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將GPS 技術融入智能衣服中,讓智能衣服上的傳感器,將各個區(qū)域的元素信息傳遞給用戶,讓他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發(fā)出警告,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設計,一旦進入到市場,也會形成更大的規(guī)模,從而滿足大眾的需要。
智能服裝的設計與傳統(tǒng)的服裝設計相比,具有難度大、復雜程度高、成本高的特點,因此,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進行了探討。
智能服裝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使用者的需要,消費者的需求即市場。所以作為設計師,在設計之前,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了解用戶的需要。以問卷調查法為例,在智能服裝設計前期,可以通過電話、網(wǎng)絡、現(xiàn)場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搜集大量使用者的需求信息,通過對市場進行分析,并將已有技術進行結合,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從而達到設計的目的。
另外,也能針對不同人群的需要而進行差別化的設計,比如探險者的智能服飾設計,經(jīng)過調查和分析,探險者在探索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迷路、意外、惡劣天氣、身體機能下降等問題。基于此,可以結合探險者的需要進行智能化的性能設計,從而研發(fā)出能夠抵抗嚴寒、炎熱并可以測試身體機能的服飾,通過不斷完善,設計出能耗更低、智能化更高的服裝,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要。
進行智能服裝的設計,其設計形式是非常多樣化的,既涉及智能硬件的設計,也包含智能軟件的設計,再如結構、材料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都是設計的重心??傮w來看,相比于傳統(tǒng)形式的服裝,智能服裝的設計周期普遍較長,而且設計成本也要更高。因此,將智能服裝與科技進行有效的融合,也是智能服裝設計的要點和關鍵,二者的融合既可以滿足時效性的特征,同時也更加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柔性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智能服裝設計領域,如生物醫(yī)藥智能服裝項目(VTAMN)是利用在織物中嵌入的不銹鋼絲來形成電子系統(tǒng)線路,將主板、傳輸模塊和電源連接到襯衫上,并將心電圖、體溫等生理信息通過收發(fā)器和發(fā)射機傳送給主機。再如情景感知外套是使用自定義的運動服內的感應器來檢測11 個肢體或上身的動作角度。在外套上使用高科技的纖維,它能把傳感器嵌入布料,讓它能穿在衣服里,把傳感器藏在衣服里,還能連接到一臺可穿戴的計算機上。雪地救援智能衣是利用GPS 技術和電子指南針來處理丟失和緊急情況的問題,而芬蘭的氣候服務(SMS)能夠預測特定地點的天氣情況。
智能服裝的報警信號主要有三種:
一是當傳感器收集到的信息不正常,或者用戶對燈光和聲音的沖擊沒有任何反應時,就會自動發(fā)出警報。
二是如果報警信息出錯,用戶有1分鐘的時間在用戶界面上解除報警。
三是如果該消息沒有解除,將會由Global Mobile System 通知給中央處理器。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裝的技術裝置包括智能手機、希默傳感器,以及電子顯示器。
作為外部設備,可以通過藍牙進行數(shù)據(jù)的存儲和處理,并具有GPS 的功能;Shimmer 感應器用于采集用戶的心電圖和心跳等數(shù)據(jù);電子顯示屏與智能手機通過藍牙相連,可以顯示數(shù)據(jù)或者觸動手機上的一些功能。
總之,智能服裝的技術設計直接關系到智能服裝的類型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確定了使用者的需要之后,要對智能服裝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并針對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技術設計。
智能服裝還沒有發(fā)展到以滿足使用者舒適度為前提的技術設計階段,所以目前對其織物的設計方法還不夠統(tǒng)一。雪地救援智能服裝由內衣、外套、褲子和輔助馬甲組成,芳綸紗線是一種新型的心臟監(jiān)測儀器,它是一種新型的經(jīng)編織物,通過添加相變材料來控制體溫,改善人體的熱生理舒適度。外層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織物,其機械性能有耐磨性、破強力、抗沖擊強度、吸濕性、透氣性和防水性。在智能服裝的織物設計中采用了針織技術,利用不同的針法和服裝設計技術,在不影響服裝功能的前提下,對服裝的壓力進行調整。并創(chuàng)新了導電紗和一般紗的混合,使得產(chǎn)品具有更多的功能性。利用該技術設計出的智能服裝能夠覆蓋人體,具有更好的合體性能,提高了智能服裝的美感。而在功能性防護服方面,織物的設計與搭配已經(jīng)相當成熟。通常使用的“布料分層體系”是從早期太空探險和軍事裝備中產(chǎn)生的。此系統(tǒng)共分三個層次,通過合理的材質搭配,可以提高功能性服裝的舒適性和實用性。最里面的底層物質也是身體的“第二皮膚”,所以要有吸濕、透氣、導汗、快速干燥的特性;第二層是絕熱絕緣,它的厚度和保持靜止的空氣的能力因需要而不同,而采用的滌綸纖維也可以是中空的,以防止水分吸收;最外面是防風層,布料的選用要兼顧防風性、防水性和穿衣的透氣性,可以用兩層或三層的材料卷制成,也可以是包覆層。所以,借鑒功能服裝的經(jīng)驗,在智能服裝的面料設計中,可以根據(jù)所要達到的效果,采取多種面料體系的設計方式,既能滿足功能技術的需求,又能更好地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使智能服裝的舒適性最大化。
目前關于智能服裝的研究很少涉及結構的建模,在醫(yī)學智能服飾領域,主要研究是以針織物為基礎的經(jīng)皮神經(jīng)電刺激智能服裝,由于其使用彈性針織品,必須要解決衣服的壓力分布問題,而醫(yī)用智能服裝必須貼近肌膚才能起到治療作用,故其所選擇的服裝號碼為中國香港零售針織品的M 碼。此外,將肩部的線條向前移動3 cm,縮小衣領,使電極能刺激到穴位。所有的針腳都是手工縫制的,衣服的壓力為1.96-3.92 kPa。S.F.Rogale 等人發(fā)明的智能服裝,其特點是基于男性的運動外套,在此基礎上添加了一些特殊的結構,從而形成了一種智能服裝,使其具有一定的舒適性,滿足了人們的活動需要。目前,智能服裝的結構設計主要是依靠市場上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微小的改動,而非完全按照使用者的要求進行結構造型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由于功能服裝在這一領域的發(fā)展比較成熟,所以可以采用功能服裝的結構化設計,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綜合功能,并改善其舒適性。HUCK J.KIM Y 在確定草坪防火衣的安全性、接受度、生產(chǎn)等多個因素后,利用交互矩陣來理解各種影響因子的相互關系,并對其進行中和,最終確定總體設計標準。而具體的設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需要遵循舒適性、活動性和易用性的原則,比如襠部要用到彈性布料;
第二,進行緊固的設計,例如使用拉鏈或魔力膠;
第三,設計一種可調整的結構,例如使用腰帶等。
Y.B.TAN 等人在對原來的兩種型號的飛行服裝進行評價后,采用交互矩陣的方式,從熱防護、功能性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產(chǎn)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因素。并通過款式、合身、領型、扣緊設計、縫型設計等設計方法,設計出8 組服裝的結構。辛麗莎、李俊、王云儀等人按照防護服的作用,總結出了常見的結構設計方法。
在評價智能服裝的效果時,既要考慮其舒適度,又要考慮到智能組件的功能作用。由于大部分的智能模塊都是采用電子技術,所以在對各個模塊進行全面的測試之后,需要對各個模塊進行全面的評價。在測試極地探險智能服裝時,首先要測試的是防水性能,并對各電子模塊進行測試。另外,還需要對真實環(huán)境進行測試,模擬北極地區(qū)的環(huán)境,采集電子設備的低溫性能,并與正常環(huán)境下的采集結果進行比較,以判斷數(shù)據(jù)的偏差,從而調整儀器的運行參數(shù)。通過設定觸發(fā)報警體系,對服裝的響應、偏差、誤報警等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jù)電池的能量消耗,計算出電池的壽命和損失。另外,為了改善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可靠性,也要做好老化試驗。
服裝的制造生產(chǎn)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廢棄物和殘渣,這些廢棄物一旦被丟棄在自然環(huán)境中,就會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不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在智能服裝中,不僅紡織品的化學纖維會造成污染,而且電子產(chǎn)品的元器件、電池、液晶屏幕等也會造成污染,而且很難回收再利用。因此,在智能服裝的設計初期,應考慮選用天然、可生物降解的原料,并在生產(chǎn)中盡可能地降低廢物的排放量,還要保證垃圾處置的規(guī)范性。至于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材料,也要進行分類和分解。為了降低設計、制造廢棄物對環(huán)境的損害,盡量回收電子產(chǎn)品中的珍稀元器件和金屬。
目前,我國在智能服裝設計方面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技術上已有相當?shù)姆e累,但距離預期的目標仍然具有很長的距離,現(xiàn)在的研究重點主要是材料與計算機電子領域。在智能服裝方面,人們更多地關注智能組件的開發(fā)與應用,而忽略了服裝的舒適性、美感和便捷性。未來的研究應注重顧客的需要與產(chǎn)品的表現(xiàn),通過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打破傳統(tǒng)的制造、銷售、售后流程的約束,從而形成生產(chǎn)自動化、銷售電子網(wǎng)絡化以及免維護的體系,為廣大客戶提供可靠的產(chǎn)品保證。智能服裝將會與智能家居、大數(shù)據(jù)、區(qū)塊鏈等智能系統(tǒng)相結合,提供高質量的個人助理,提供音樂、影視等各種娛樂服務。同時也能對家用家電進行控制,例如入戶控制、空調、電視等,能夠具備記錄購物清單、事件提醒等功能。而且智能服裝也可以作為一個私人醫(yī)生,個人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服裝可以做出身體預警。今后的設計應該考慮到智能模塊的標準化,以便于服裝的個性化、差異化發(fā)展,從而使智能服裝的功能和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
智能發(fā)展的發(fā)展是時代的需要,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將會進一步推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智能服裝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也是服裝智能技術發(fā)展的主要動力。通過分析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以期在未來更多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制造中,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促進我國服裝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在今后的智能服裝設計發(fā)展中,應重視技術與消費者需求的有效結合,明確與服裝有關的設計要求,重視其發(fā)展前景。比如,智能設計應該將有關技術集合起來,考慮到消費者的個人特點,將服裝的設計思想和消費者的個人特征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各個角度對服裝進行智能設計,以達到滿足客戶需要、提升客戶滿意度的目標。對智能服裝與電子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中國以后的智能服飾研發(fā)與技術突破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促進智能服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