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華 (福建省邵武市第七中學)
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在智力因素還是非智力因素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差異性。基于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性,開展分層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舉措。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無論是課程改革,還是“3+1+2”選科模式的新高考改革,其目的都是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無論是在課前備課、課中授課,還是在課后的作業(yè)批改、試卷評判與講評方面,都是以班級為基準,很難依據(jù)學生個體的學業(yè)水平和性格差異等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這樣,會造成優(yōu)等生學業(yè)發(fā)展受到阻滯,不能得到更快發(fā)展;中等生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難以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學困生被動地跟隨教學進度,負擔過重,無法夯實基礎。因此,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要求,開展富有成效的分層教學,依據(jù)揚長避短、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精神,實現(xiàn)每名學生都能獲得進步的目標。
學習是一個新、舊知識更迭的認識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形成新觀念的過程。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參與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心智特點為依據(jù),以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出發(fā)點,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要調動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并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全面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大班額教學仍然是目前初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由于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差異性較大,所以教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水平,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才能因材施教,開展有效的分層教學。
(1)了解差異,分類建組。
根據(jù)學生在心理、智力、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可以將班級全體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優(yōu)等生,基礎扎實,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較強;B 層:中等生,學習有潛力,但學習不夠努力;C 層:學困生,學習基礎差,不能及時完成學習任務,甚至有厭學情緒。分層采取動態(tài)管理時,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步程度等及時調整,目的是盡可能減少C 層的學生人數(shù),確保學生按照C→B→A 動態(tài)流動,最終實現(xiàn)讓學生共同進步的目標。
(2)分層搭配,分類編座。
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后,進行座位編排。編排要采用混編的模式,盡可能讓B,C層學生與A層學生同桌,或者將其安排在A 層學生周圍。這樣做可以讓優(yōu)等生帶動并幫助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學習,最終達到讓A,B,C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fā)展,也為將來開展同質分組教學提供了方便。
(1)備課分層。
首先,備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細分為三個層次。A 層:要求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全面提高;B 層: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學會用物理知識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問題;C層: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
其次,備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教學滬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九年級全一冊(以下統(tǒng)稱“教材”)“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探究中,教師可以讓A 層學生探究通電時間較長時溫度對電阻的影響;讓B 層學生采用對比法探究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讓C 層學生探究能直觀得到結論的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和能力參與到實驗過程中,讓全體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都能學有所獲。
最后,備課堂提問。教師要針對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布置難易程度不同,廣度、深度和角度都有所區(qū)別的問題。一般來說,對A 層學生要提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重點考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對B 層學生要提出必須經(jīng)過深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C 層學生要提出根據(jù)教材中的知識就能作答的問題。經(jīng)過課堂提問,讓全體學生都嘗試經(jīng)歷所思、所答、有所得的學習體驗過程。
(2)授課分層。
授課分層是開展分層教學的核心內容。目前大部分學校不可能把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安排在三個不同的班級里獨立授課,主要還是采取大班額教學的方式,所以授課時教師要做好目標管理,教學方法上要不拘一格,要把重點放在教學教材基礎知識上,主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優(yōu)等生帶動中等生和學困生進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隨堂作業(yè)和家庭作業(yè)是當下常見的作業(yè)類型。隨堂作業(yè)主要是依據(jù)《標準》和教材內容設計的基礎題,難度適中,面向全體學生。家庭作業(yè)要求較高,可以采用分層設計。拔高題:主要依據(jù)A 層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學習要求的題型難度設計的題;遷移題:主要根據(jù)B 層學生設計的中等題,考查學生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的能力;基礎題:主要根據(jù)C 層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設計的,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熱機效率”這節(jié)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yè)。對于A 層學生,可以將熱機效率與機車做功聯(lián)系起來,設置習題:某汽車,當它在平直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時,每百公里的油耗為6 L,汽車行駛500 s時,消耗汽油_____。假設汽車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495 N,則汽油機的效率是____。(汽油的熱值為3.3 × 107J/ L,假設汽油完全燃燒)。對于B層學生,在代公式計算的基礎上,設置反推問題:用天然氣燒水,把3 kg 的水從20 ℃加熱到80 ℃,水吸收的熱量為____;若只有60%的熱量被水吸收,則需要天然氣____。(天然氣的熱值為3.6×107J/m3)。對于C層學生,只要求代公式直接計算出結果即可:用天然氣燒水,把3 kg 的水從20 ℃加熱到80 ℃,水吸收的熱量為_____;若上述過程中完全燃燒了0.05 m3天然氣,則天然氣釋放的熱量是____,熱機效率是____。
考試是對教與學客觀評判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對物理考試成績的分析與評價,教師能準確獲取教與學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每道試題答錯率的分析統(tǒng)計,能精準把握各層次學生的知識漏洞,從而找到補救的對策。在試題命制上,教師要綜合考慮A,B,C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以基礎題為主,兼顧中等題和拔高題,按照5∶3∶2 的比例設置,使試卷既有檢測的效度,又有一定的區(qū)分度。
在實施分層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并掌握學生在知識儲備、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制訂好備課、授課、作業(yè)與練習、考試與評價等方面的分層策略,提高分層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