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中
11 月起,科教新報社、新湖南客戶端·湘學頻道、《放學后》雜志社聯(lián)袂推出系列報道《吹過田野的風——文化振興中的湖南教育故事》,讓受眾認識了以藝術賦能鄉(xiāng)村發(fā)展的益陽籍畫家許國良,退休后建起農(nóng)家書屋的夏昭炎、楊蓮金夫婦,為留守兒童和村民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龍仙翠……他們是勤懇的“執(zhí)炬者”,用實際行動印證著“扶貧先扶智”的理念。
作為社會公平的基礎,教育公平對于鄉(xiāng)村振興的作用不只是減貧這么簡單,它重在提升孩子們的個人能力、綜合素質(zhì),進而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許國良的繪畫班開辦之初,班上的孩子有的說話遲緩,有的輕微抑郁,經(jīng)過學習后,他們的繪畫水平不斷提高,人也變得整潔干凈、自信滿滿。乍一看,學畫與減貧并無關系,它既不能提高應試能力,也極少能“當飯吃”。但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是因為它能夠讓人表達自己的情感、觀念和思想,進而引發(fā)人們的共鳴和交流。對于孩子們來說,自己的作品一旦得到認同,精神世界的豐腴必將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教育對減貧的意義不僅在于促進就業(yè)、增加收入、改善物質(zhì)生活,更在于消除精神貧困,由此而推動社會進步。常言道,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貧瘠。電視劇《血色浪漫》中,有一位牧羊少年憨娃囿于未知,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放羊、存錢、娶媳婦,再給娃存錢、找媳婦。正是為了讓類似“憨娃”的故事不再上演,夏昭炎、楊蓮金夫婦在攸縣石羊塘鎮(zhèn)建起農(nóng)家書屋。在這里,孩子們讀頌諸子百家、領略日月星辰與山川河流、知曉動物世界,寫出了優(yōu)質(zhì)讀書報告,多次拿下“讀書小學士”“讀書小碩士”稱號。
慶幸的是,在這個時代,當孩子們的眼眸向大山以外的世界眺望,他/她一定能得到最為明亮的回響。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對于曾經(jīng)的貧困地區(qū)來說,外力幫扶固然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為,終究是難以扶起來。鄉(xiāng)村振興,讓村民腦袋“富起來”,是保障農(nóng)村美、農(nóng)業(yè)強、農(nóng)民富的根本之策。作物怎么種?禽畜如何養(yǎng)?
土地里如何刨出金?不僅要讓村民懂這些問題,更要讓他們的下一代都能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改變命運、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教育是一陣風帶動另一陣風。當教育的春風吹過田野,回應它的不只是蛙鳴蟬聲,還有孩子們的熱望。驀然回首,精準扶貧重要理念已經(jīng)提出十周年,這十年來,正是有了諸如許國良以及夏昭炎、楊蓮金夫婦一般的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才有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種子”撒入鄉(xiāng)村孩子們精神土壤的故事,令人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