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奉,張國安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北川 622750)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重點提升人居環(huán)境,首當其沖要改變的就是千家萬戶傳統(tǒng)的生豬養(yǎng)殖模式,徹底做到人畜分離、廁所與生豬糞坑分離,結合種植業(yè)需求可將豬圈由房前屋后遷至田邊地角,實現(xiàn)種養(yǎng)循環(huán)、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村散養(yǎng)生豬圈舍如何規(guī)范建設目前還沒有技術標準,筆者作了一些探索,養(yǎng)幾頭到十多頭都適用,得到養(yǎng)殖戶的認可,現(xiàn)分享給大家供參考。
1.1 遠離居住區(qū),距離越遠越好,如果是在包產地,平地選擇中間位置,坡地選擇上部,以便于糞尿使用。
1.2 地勢較高、開闊、背風、向陽,避開地質災害點位。地勢高,則場地干燥,排水暢通。地勢開闊,則通風換氣好,不會造成舍內溫度過大,而且空氣新鮮。背風向陽,在冬季可減少西北風的侵襲,能盡量利用太陽能取暖,利于圈舍保溫。
1.3 選在水源地下游、居住地下風口,以免污染水源和空氣。
1.4 遠離公路主干道200 m 以上,與其他畜禽圈舍距離10 m 以上,避免其他車輛和畜禽經過。如果是安置點集中建養(yǎng)殖小區(qū),則每棟圈舍應間隔5 m以上。
1.5 方便接入水源、電力,保證飼料和其他物資的運送。
2.1 基本要求 通風干燥、冬暖夏涼。采用單列全封閉豬舍,雙坡屋頂(坡角30°),朝向不拘泥于座北朝南,圈舍面向陽光照射時間較長的方向即可,圈舍基礎高于地面30 cm以上。雨污分流,四周設雨水溝,避免與糞污混合。
2.2 豬舍結構 作為長期性建筑,首先考慮牢固和實用,農村可就地取材,以木架作主體,三柱二騎,進深5 m,開間3.5 m,中柱高4.0 m,邊柱高2.5 m,用木材“人”字梁鋪頂,上面覆蓋小青瓦,圈舍四周及隔墻用磚砌成,內外水泥抹面,地面應硬化,便于清潔和消毒,雙側開窗,利于空氣對流。也可采用磚混結構,屋頂使用鋼架,覆蓋夾芯彩鋼板。
2.3 內部布局 以5 m 進深,跨度7 m 為例,縱向分成兩部分,一邊為過道,寬度1.5 m(長度7 m),過道兩端設門,一進一出,進門處設消毒池。另一邊設飼料庫房和圈舍,考慮到遠離住房,凈道進門第一間堆放飼料等物資,第二間即圈舍,如果只養(yǎng)育肥豬,可平均分隔成兩間,面積各約12 m2,最多可養(yǎng)育肥豬15 頭。如果再養(yǎng)母豬1 頭,可按2∶2∶3 隔成3 間。過道及分隔墻高1.2 m,水泥抹面。圈舍門寬80 cm,可用10 mm 圓鋼做成柵門。食槽靠過道邊,高55 cm、寬30 cm,外高內低、上寬下窄,長度根據(jù)豬只數(shù)量設定,做成U 型槽,1 米遠做個隔斷(或平均分成幾個隔斷)。飼料吃完當水槽,有條件的可單獨裝置自動飲水器(碗式)。圈舍地面從過道邊向后方傾斜,坡度3%,靠邊處設漏縫板,寬度1.05 m,長度與圈同,漏縫板下挖糞尿溝(與漏縫板同寬),深度50 cm,由前向后傾斜,通向墻外連接糞污處理設施。接通電源,有條件的還可安裝仔豬保暖設施。
將生豬圈舍搬到田邊地角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糞尿的還田利用,養(yǎng)殖量小不必采取干濕分離技術,可在圈舍糞尿溝的出口安裝管道接入密閉糞尿發(fā)酵處理池,改變過去老式的糞坑敞口設計。根據(jù)《農業(yè)農村部辦公廳、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畜禽養(yǎng)殖場(戶)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技術指南〉的通知》要求,糞尿發(fā)酵處理池應建設2 口,輪流交替使用,單口容量10 m3經測算可承受10 頭豬的排糞量且貯存周期超過100 d,完全能使糞尿充分發(fā)酵以殺滅蟲卵和病原微生物,為種植業(yè)提供廉價的生物有機肥。糞尿發(fā)酵處理池可就近建在豬圈下方,2 口處理池可并列,深度2 m 左右,長寬根據(jù)地形確定,中間隔斷互不交叉,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灌,上沿高出地面5 cm,用水泥板加蓋,避免雨水倒灌,預留取糞口,平時蓋住防臭,用時撬開,防止沼氣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