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時期,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品質。幼兒的可塑性強,教師的教育會對幼兒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應加強指導,尋找適合幼兒的教學策略,在實踐中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幼兒教育;行為習慣;指導策略
作者簡介:謝瑞(1994—),女,江蘇省泰州市東方明珠幼兒園。
3到6歲是幼兒發(fā)展的黃金期,良好的幼兒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采取的指導策略存在問題,如“灌輸式”教學、“替代式”教學以及“蜻蜓點水式”教學。這三種指導策略反映的是三種不同的教育態(tài)度,盡管都指向幼兒教育,但卻未能取得理想的指導效果?!肮噍斒健苯虒W過于生硬,不利于幼兒理解;“替代式”教學不利于突顯幼兒的教學主體地位;“蜻蜓點水式”教學則是沒有深入地講解知識點,一帶而過,幼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述教學方式的弊端不一而足,為了避免出現(xiàn)“過猶不及”“隔靴止癢”的指導效果,教師應優(yōu)化指導方法,對幼兒進行科學化的引導,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一、因材施教,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幼兒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若這一階段家長對幼兒過于溺愛,幼兒很容易養(yǎng)成不良習慣。因此,教師應當在教育過程中多和家長溝通育兒觀,積極引導,加以干預,關注幼兒的言行舉止,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使幼兒健康成長。
在實際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幼兒無法自主穿衣、吃飯,不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此外,還有部分幼兒自控力差,依賴心重,一遇到不順心的事便大哭大鬧,表現(xiàn)出極其任性的一面。面對幼兒的這些行為舉止,教師必須加以干預,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改掉他們的不良習慣。
比如,有的小班幼兒在午睡醒來后,沒有自主穿衣的意識,而是依賴教師,讓教師為自己穿衣服。幼兒的這一行為與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因其父母缺乏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意識,導致幼兒自理能力差,無論是穿衣還是吃飯,都習慣呼喚教師幫忙,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設計教學活動來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如設計“打扮小花貓”的服裝活動,引導幼兒給小花貓布娃娃穿衣服,比一比哪個幼兒速度最快、衣服穿得最整齊。這個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掌握穿衣技巧,養(yǎng)成自主穿衣的意識,逐漸習慣自己動手,從要他人穿衣到自主穿衣,實現(xiàn)個人自理能力的提升。
此外,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師要足夠了解班級幼兒的情況。教師可針對幼兒的水平,將幼兒分為若干個小組,讓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帶動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共同成長。
比如,教師可以開展“自理小能手”的活動,要求幼兒吃飯時坐好,保持桌面整潔,吃完飯主動把碗筷放到指定的地方,并讓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幼兒進行示范,鼓勵其他幼兒向其學習。午睡后穿衣疊被,疊不好的幼兒可以請其他做得好的幼兒幫忙,在互相幫助中掌握自理技能,實現(xiàn)共同成長。
面對幼兒的種種不良習慣,教師不能視而不見,而要主動干預、主動指導,通過趣味游戲活動幫助幼兒提升自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習慣。
二、優(yōu)化策略,拓展幼兒視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教育,并表示“生活教育就是拓展教學的范圍,以生活為學校,將教學延續(xù)到天地間?!焙喍灾畈攀墙逃荆畈攀墙逃?。只有讓教育回歸生活,才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鑒于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在指導幼兒參與活動時,應盡可能貼近生活,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幼兒,讓幼兒回歸大自然,回歸真實的生活,這樣才能拓展幼兒的視野,讓幼兒從生活中獲取知識和經驗。
例如,為了幫助幼兒掌握關于四季的知識,教師可帶領幼兒走出學校,組織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去真實的大自然中看一看、轉一轉,帶領幼兒體會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以及特征。
比如,到了春季,教師可以在校園內組織一場名為“探春之行”的戶外實踐活動,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基礎上,組織幼兒參與春游,地點可以選擇幼兒園附近的公園或河溪邊。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旁引導幼兒認真地聽、認真地看、認真地聞、認真地摸,在多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幼兒能夠切身體會春季獨特的美。
筆者在帶領班級幼兒開展尋春之旅后,收到了很多幼兒的反饋,他們覺得活動很有趣,并表示想繼續(xù)參加。脫離了電視、平板、電腦的世界,走進大自然,很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有趣事物都被幼兒發(fā)掘了出來。像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了新的植物幼苗,有的幼兒看到了七星瓢蟲,有的幼兒聆聽到了鳥叫聲,這些細微的季節(jié)變化都昭示著春天的到來。在此過程中,筆者借助問題引導幼兒,讓幼兒表達對春天的觀點和看法?;顒咏Y束后,筆者讓幼兒自主選擇以繪畫或文字等方式展現(xiàn)自己心中的春天。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親子活動,邀請幼兒家長與幼兒一起植樹。幼兒和家長一起種樹,隨著樹的逐漸成長,它每經歷一個季節(jié)都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幼兒可一葉知秋,了解春天到冬天的環(huán)境變化。樹苗成長需要澆水施肥,這也是培養(yǎng)幼兒愛心和責任心的有效方式,幼兒不僅能夠感受到季節(jié)的更迭,還會感念大自然的神奇和勞動的不易。
案例中,教師在實施幼兒教育時,并沒有采取“灌輸式”教育,而是秉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幼兒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知識。在整個體驗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的引導,讓幼兒的感受更加深刻,從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準確定位,樹立角色意識
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有的教師的指導行為存在一定的不當之處。之所以存在這些疏漏,主要和教師未能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有關。教師本身承擔著一定的教育職責,應在幼兒的成長道路上竭盡全力做好幼兒的“人生領路人”。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由于未樹立角色意識,未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而無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務必明確自身和幼兒的角色定位,突出幼兒的教育主體地位。
例如,在組織幼兒開展“看病”這一區(qū)域活動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角色分配,然而在活動中,大多數(shù)幼兒搶著扮演醫(yī)生和護士,唯獨沒有幼兒愿意扮演病人。對此,若教師不加以干預,漸漸地,便沒有幼兒愿意扮演病人這一角色,游戲就無法繼續(xù)進行。
不僅如此,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確、不了解,便無法深入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就會表現(xiàn)得無所事事。其結果是,幼兒玩著玩著,便感覺索然無味,對游戲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
對此,教師在幼兒游戲時需要從旁觀察,幫助幼兒明確角色定位,引導幼兒輪流當“醫(yī)生”“護士”“病人”。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后表現(xiàn)得太過強勢和生硬,導致幼兒缺乏自主思考意識,完全失去了自主性,教師反而成了教學的主體。為了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應該把握好干預的度,引導幼兒站在角色的角度自主思考、明確定位。
大多數(shù)幼兒玩游戲時并不會回顧自己游戲過程中的行為,反思需要改進的地方,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之間偶爾會發(fā)生矛盾,教師調解矛盾時,比起讓幼兒認錯道歉,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意識到犯錯之處,確保不會再犯?;顒舆^后,教師還要讓幼兒回顧活動過程中的種種細節(jié),反思自己的表現(xiàn)。
比如,針對扮演醫(yī)生的幼兒,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你的表演很生動,接下來請你思考幾個問題,你對醫(yī)生真的了解嗎?你覺得自己演得像醫(yī)生嗎?有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像?如果你是病人的話,應該怎么表現(xiàn)呢?”
教師要通過提問給予幼兒反思的機會,幫助他們學會通過游戲活動學會自主思考,而教師需要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間,讓幼兒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而不是直接告知幼兒。
在幼兒教育中,要想糾正幼兒的行為舉止,教師一定要把握尺度,既不能過激強勢,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應當在引導的基礎上,適當?shù)攸c撥幼兒,鼓勵幼兒思考,讓幼兒積極反思,這樣才能使幼兒不斷成長,不斷發(fā)展。
四、認真觀察,關注幼兒行為
在幼兒教育中,要想提升教師指導的效果,應當從對幼兒的觀察做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多教師積極引導幼兒的一言一行,但是最終并沒有取得良好的引導效果,反而讓幼兒淪為課堂中的“背景板”。這是因為教師沒有善用觀察這一教學方法,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展開個性化指導。
通過觀察教師的指導行為,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只是盲目地對幼兒開展指導,甚至統(tǒng)一采用相同的解決方式,而沒有針對幼兒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導致對幼兒的指導不僅多余,而且毫無意義。對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認真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指導,引導幼兒健康成長。
例如,在區(qū)域活動中,有的幼兒表現(xiàn)得十分謙和、隨性或是內向害羞,但有的幼兒表現(xiàn)出強烈的競爭性、好斗性,他們接受不了和其他幼兒一同參與活動,還會和其他幼兒爭搶玩具,甚至故意打亂別人的活動節(jié)奏。
在此過程中,有的教師往往會直接介入指導,強硬地以“一刀切”的方式解決矛盾,指責好斗的幼兒,將原本很小的問題擴大化。實際上,幼兒自己有處理矛盾的方式,原本產生矛盾的幼兒,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化干戈為玉帛”,此時教師的指導就會顯得多余且沒有必要。
比如,筆者班級中有幼兒因為借油畫棒的事情爭吵起來。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了這一僵持不下的局面,就詢問幼兒相關的事由。其中一個幼兒說:“老師,我想借他的油畫棒,他好小氣,不借給我?!绷硪粋€幼兒說:“他剛剛搶我的油畫棒?!绷私馐虑榈木売芍螅P者問:“你為什么搶他的油畫棒呢?”“因為我沒有帶油畫棒……”
接著,筆者引導道:“沒有帶油畫棒就可以拿別人的油畫棒嗎?”這時,幼兒已經開始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教師就沒有必要以強硬的態(tài)度迫使幼兒道歉。因此筆者以夸獎的方式進行疏導:“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了,對不對?那么做了錯事之后應該怎么做呢?”聽了這番話,搶油畫棒的幼兒開始向對方道歉,另一個幼兒接受道歉以后,雙方友好地繼續(xù)畫畫。
由此可見,教師應在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之上指導幼兒,并注重給予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處理矛盾。若矛盾無法處理,教師才需要介入指導,防止幼兒出現(xiàn)不恰當?shù)男袨?。這樣既能讓幼兒學會處理矛盾,還能拉近生生和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施指導行為之前,應當認真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當幼兒之間產生矛盾時,教師應給予幼兒解決問題的空間,讓幼兒自主解決,而不是“大包大攬”,這樣才能培養(yǎng)幼兒的社交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結語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成長情況,通過因材施教、開展生活化教學、明確角色定位、觀察幼兒行為等方式,找準適合幼兒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指導手段,選擇良好的指導契機,采取科學的指導方法,這樣才能“建構有術,指導有方”,讓幼兒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陳麗紅.論幼兒園德育的滲透策略[J].好家長,2020(93):81-82.
[2]王靜.讓規(guī)則與自由同行:幼兒園常規(guī)教育的反思及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