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宇
摘? 要:語文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學科之一,而小學語文課程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即古文學科。文章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的策略,以提升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欣賞和運用能力。該研究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實證研究法相結合的方式。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挖掘小古文的“趣”、體會其“美”、感悟其中的“情”以及領會其中的“理”等策略,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小古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文學素養(yǎng);古文教學;語文教學
古文教學在語文課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古文”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既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如古文的認知難度較大、教學重知識傳遞輕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化和歷史了解不足等問題。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的策略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欣賞和運用小古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文學素養(yǎng)
小古文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代表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情感和審美價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小古文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能力。通過閱讀小古文,學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體驗,領略到古人對人生、自然、社會的獨到見解。這種審美體驗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濃厚興趣,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文學素養(yǎng)。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逐漸發(fā)展的階段,通過小古文教學,學生可以通過感性的文學體驗逐步形成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性認知。
(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小古文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包括閱讀理解、寫作表達和語言運用等方面。小古文常常涉及古代詩文,語言表達較為精煉,需要學生通過深入理解把握其中的意蘊。在閱讀小古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增加對語言細節(jié)的敏感性和理解深度。同時通過對小古文的學習,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拓寬了語言的表達范圍,提高了寫作的表達水平。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有益于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還能夠在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文化意識
小古文涉及的文本常常融合了歷史、哲學、人文等多學科的知識,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小古文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文化意識。學生通過小古文學習,不僅理解了文字,而且對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增加了認知。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加深他們對不同學科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理解;同時學生還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熱愛和自豪感,形成了積極的文化認同。這種跨學科思維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對學生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科學習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小古文往往涉及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觀念,通過對古文的分析和討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在解讀小古文時,需要思考作者的用意、表達方式以及文中所蘊含的價值觀。通過對比不同的觀點,學生能夠擁有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基礎。這種思維能力不僅對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有益,還在學生未來的學業(yè)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小古文的教學,學生能夠對世界觀、人生觀產(chǎn)生深刻的思考,能夠更理性、全面地看待問題。
二、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生對小古文的認知難度較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對小古文的認知難度較大,這表現(xiàn)為他們對古文語言的古老性質和抽象思維的表達方式理解困難。古文的生字較多,且詞匯使用、句法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理解古文中蘊含的深層含義,這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整篇小古文整體把握的困難程度。抽象思維的表達方式也需要學生具備相對高水平的思維能力,這對小學生而言是一種較高的要求。
(二)重知識傳遞,輕思維能力培養(yǎng)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普遍存在知識傳遞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不平衡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更注重古文背誦和基礎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容易形成機械記憶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缺乏對古文抽象思維的主動探究。這使得學生在小古文的學習中更趨向于被動接受知識,而非主動進行思辨和創(chuàng)新。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和歷史了解不足
學生在小學階段,對古代文化和歷史的了解相對不足,這給他們理解小古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帶來了困難。古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常識和文化儲備。然而,由于當前學科知識體系的設置,導致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較為薄弱,這影響了學生對小古文的深層次理解和欣賞能力提升。
(四)教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完善
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小古文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科學性不足的問題,評價更偏向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記憶程度,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文學鑒賞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全面考查。同時評價的方式較為單一、過于功利化,這使學生過分注重應試技巧,而忽略了對小古文內(nèi)涵的深刻理解。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的教學策略
(一)挖掘小古文的“趣”,激發(fā)學生的文學興趣
挖掘小古文的“趣”,是為了打破學生對古文晦澀難懂的印象,讓古文煥發(fā)出活力和生機。教師深入解讀小古文中的趣味元素,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幽默、巧妙運用的修辭手法等,使學生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找到共鳴,激發(fā)對文學的濃厚興趣。這樣的趣味性教學,不僅讓學生在歡笑聲中學到知識,而且使古文成為一座豐富多彩的文學樂園,為學生構建了一條通向文學的獨特路徑。
例如,教師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這篇小古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或小組演繹的方式,還原故事中的對話場景。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孩子們的爭論氛圍,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學生討論并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觀點,有助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的觀點。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是續(xù)寫故事、將故事改編成現(xiàn)代場景,或者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作新的對話。這樣的創(chuàng)作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學表達能力。
(二)體會小古文的“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小古文的“美”,是指其中蘊含的優(yōu)美語言、精妙的修辭和深刻的文學意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小古文的辭藻、句法和表達方式,體會其獨特之美。通過深度領悟小古文的“美”,學生能夠增加對語言的敏感性,進一步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理解小古文的“美”,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學的深層理解,還能夠在審美體驗中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興趣,使其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更具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師在教學《書戴嵩畫?!愤@篇小古文時,可以指導學生仔細品味文章中使用的詞語,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在這篇古文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一些描繪畫作和場景的形容詞,如錦囊玉軸、晾曬書畫,以及描述笑聲的動詞拊掌、大笑等,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的精煉和準確;要指導學生注意文章中是否使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如可以關注文中的“錦囊玉軸”和“自隨”這一描寫,了解作者如何通過修辭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通過描述畫作中的錯誤之處,反映了他對藝術的理解和態(tài)度。通過學習這篇小古文,學生領悟到,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真切的體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分享對這篇小古文的理解和感受。通過交流,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中的美,并增加他們的思考。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小古文中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思考其中的道理是否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如文中提到的“種田當問耕種的農(nóng)民,織布當問織絹的婢女”這一句,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專業(yè)領域的理解和尊重。
(三)感悟小古文的“情”,提升學生的情感境界
小古文中情感的表達常常富有深度和內(nèi)涵,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深入感悟其中的情感世界。通過閱讀和理解小古文中蘊含的愛恨情仇、人生百態(tài),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情感理解力,具有情感表達的能力。感悟小古文的“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人性、沉淀情感,提升了他們的情感境界,使他們在人生的征程中更富有深度和內(nèi)涵。
例如,教師在教學《伯牙絕弦》這篇小古文時,可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中對伯牙和鐘子期的情感描寫,分析作者如何通過琴聲和景物的描繪表達人物內(nèi)心的感情。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伯牙心中“太山”和“流水”的形象,以及鐘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之情,對比伯牙彈琴時的心境和鐘子期聽后的感受,以及伯牙絕弦后的決絕,思考這些情感變化背后的原因。通過對比,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變化。接著,教師讓學生分析伯牙和鐘子期的性格特點,探討他們之間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誼。通過了解人物性格,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的真實性和深度。隨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情感轉折的關鍵點,即鐘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決定。通過討論這一轉折點,學生可以理解伯牙為何要破琴絕弦,這個決定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深情和堅持。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小古文中的情感體驗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思考人際關系、友誼、別離等主題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學生將這些思考與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加深了對情感的理解。
以上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小古文中的情感,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人生情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更能深入體驗其中蘊含的情感世界。
(四)領會小古文的“理”,端正學生的道德觀念
小古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智慧,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領會其中的“理”念。小古文中的道理、哲理常常具有啟發(fā)性,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領會小古文的“理”,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對塑造學生的“三觀”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這樣的引導,將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古文的同時,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為其未來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道德基石。
例如,教師在教學《伯牙絕弦》這篇小古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比較,即弈秋教導兩人下棋的情境,比較古文中兩人的學習態(tài)度,思考這個比較傳達了什么樣的道理。如,專心致志學習的學生和抱有雜念的學生之間的對比,是否體現(xiàn)了學習態(tài)度對成就的影響。教師需要解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的隱喻,讓學生理解這表示抱有異念、有其他干擾的心思。通過這一描寫,學生可以深刻領會專注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被外界干擾會影響學習效果;教師還需要解釋“弗若之矣”,表示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學棋水平不如前一個人,從而理解專注學習和全身心投入對技能提升的關鍵作用。通過對“智弗若與”這一說法的探討,學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其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包含了專注、全身心投入等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這有助于學生形成全面的智慧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小古文教學,對學生成長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影響。小學語文的小古文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富有挑戰(zhàn)的任務,但也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領域。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能夠進一步完善小古文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科中的全面發(fā)展,為其未來的學業(yè)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希望本研究能夠為小學語文的小古文教學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丁秀娟. 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古文”教學策略例談[J]. 基礎教育論壇,2021(36):36-37.
[2]蘇芷凡. 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策略探析[J]. 語文新讀寫,2021(19):63-65.
[3]湯美萍. 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教學策略初探[J]. 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1(05):33.
[4]楊蕾. 試析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的教學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6):93-94.
[5]王怡倩. 四階推進:基于思維進階的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以四年級下冊課文《鐵杵成針》為例[J]. 小學生作文輔導:下旬,2023(03):39-41.
[6]胡盼. 借“群文”之力,習“閱讀”之法:小古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探究[J]. 求知導刊,2023(03):89-91.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