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陽,范超明,潘峰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浙江杭州 310015
血流感染的發(fā)病率在近年來持續(xù)增加,其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一直困擾著臨床[1-2]??焖僮R別病原體對于血流感染的正確診斷、以病原體為導向的治療和更好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3]。盡管血培養(yǎng)標本的培養(yǎng)時間較長,但其仍然是診斷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學金標準,所以建立一整套規(guī)范的送檢規(guī)則以盡可能快地識別病原菌,是檢驗實驗室追求的目標。大多數國家標準的血培養(yǎng)送檢方式是兩瓶多套系統,即以1 個需氧瓶和1 個厭氧瓶為單位的2 套及2 套以上血培養(yǎng)。由于醫(yī)療成本、患者依從性、醫(yī)護人員認知水平等原因,血培養(yǎng)多套送檢方式的普及在臨床工作中面臨諸多困難[4-6],單套甚至單瓶送檢比例在部分醫(yī)院仍然較高[7]。因此,科學地評價需氧瓶加厭氧瓶的多套送檢方式價值,可以為血培養(yǎng)規(guī)范送檢提供理論支持。本研究對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血培養(yǎng)數據進行了一項回顧性分析,以評估多套血培養(yǎng)送檢方式對血流感染病原菌檢出的作用。
回顧性分析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收檢的54582 瓶臨床血培養(yǎng)標本數據。納入標準:所有受試者年齡>14 歲;排除標準:非血液標本、多種分離菌的標本、信息缺失無法納入統計的標本。本研究經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血培養(yǎng)標本均為1 瓶需氧瓶和1 瓶厭氧瓶成套送檢,標本接收后立即放入血培養(yǎng)儀(Bact/Alert 3D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及配套的血培養(yǎng)瓶均為法國梅里埃生物公司生產)培養(yǎng),儀器提示陽性的血培養(yǎng)標本轉種哥倫比亞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或)厭氧血平板,獲得單一純菌落后,使用MALDI-TOF 質譜儀(德國布魯克公司)進行細菌鑒定。分析厭氧瓶病原菌分離特點,比較厭氧瓶病和需氧瓶原菌分離率和血培養(yǎng)標本的報陽時間(time to positivity,TTP)[8],分析雙套送檢方式病原菌分離數量特點。質控菌株包括ATCC29213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2大腸埃希菌、ATCC90028 白色假絲酵母菌。陰性報警時限為儀器培養(yǎng)168h。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U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分離病原菌3497 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833株,革蘭陽性菌1450 株,真菌214 株。革蘭陰性菌分離前3 位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革蘭陽性菌分離前3 位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屬、鏈球菌屬。需氧瓶中菌株數排在前3 位的分別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厭氧培養(yǎng)瓶中排在前3 位的分別是大腸埃希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見表1。
表1 需氧瓶和厭氧瓶病原菌分離率特點
以一套血培養(yǎng)為單位,對所有分離細菌來源統計,需氧瓶和厭氧瓶同時報陽數量為1616(46.22%),僅需氧瓶的報陽數量為1423(40.67%),僅厭氧瓶的報陽數量為458(13.11%),總計3497(100.00%)。
所有厭氧瓶分離菌 TTP 均顯著低于需氧瓶(P<0.05),對病原菌需氧瓶TTP 和厭氧瓶TTP 進行比較,厭氧瓶TTP 均短于需氧瓶,其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絲酵母菌的厭氧瓶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TT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離菌需氧瓶和厭氧瓶TTP 比較[M(Q1,Q3),h]
共送檢雙套和單套血培養(yǎng)標本27291 套,其中單套送檢次數15201 次,雙套送檢次數6045 次;單套送檢陽性次數為1215(7.99%),雙套陽性次數為972(16.08%),雙套送檢陽性檢出率高于單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6.280,P<0.001)。
雙套送檢標本共6045 次,在所有血培養(yǎng)送檢次數中占比28.45%。對所有雙套送檢標本進行報陽數量統計,1 瓶的占比最高,3 瓶的占比最低。對常見分離菌單獨統計發(fā)現,4 瓶報陽率最高的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4 瓶報陽率最低的前兩位為蠟樣芽孢桿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 瓶報陽率最高的前3 位為蠟樣芽孢桿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棒桿菌屬,見表3。
表3 不同病原菌在雙套血培養(yǎng)標本中分布情況比較
血培養(yǎng)檢測中致病菌漏檢、報陽時間延長和培養(yǎng)中出現假陽性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些情況會導致抗菌藥物過度使用、住院時間延長、不良患者事件相關的醫(yī)療保健成本增加[9-11]。及時、準確的血培養(yǎng)結果對血流感染的診治至關重要。不同醫(yī)院雙套送檢率差異較大[12-13],了解以需氧瓶加厭氧瓶為單位的多套血培養(yǎng)送檢方式對血流感染病原菌檢出率的影響,有助于規(guī)范臨床血培養(yǎng)標本的送檢。
本研究共分離病原菌3497 株,需氧瓶檢出病原菌2112(60.39%),厭氧瓶檢出病原菌1385(39.61%),納入統計的血流感染常見菌中,除產酸克雷伯菌外,需氧瓶分離率都高于厭氧瓶,需氧瓶在血培養(yǎng)病原菌分離的作用已被臨床認可[4-5]。但比較不同病原菌在成套血培養(yǎng)瓶中分離率發(fā)現,僅厭氧瓶報陽的病原菌為458 株(13.11%),盡管厭氧瓶病原菌分離率低于需氧瓶,但是僅分離自厭氧瓶的病原菌仍然不能被忽視,厭氧瓶在血培養(yǎng)病原菌分離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需氧瓶和厭氧瓶TTP 比較,所有厭氧瓶分離菌TTP 均顯著低于需氧瓶,臨床常見分離菌厭氧瓶TTP均低于需氧瓶,其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絲酵母菌厭氧瓶TTP 與需氧瓶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屬、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需氧瓶和厭氧瓶TT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大部分的血培養(yǎng)分離菌厭氧瓶可以更早的為臨床提供血流感染信息,及時、準確地確定病原菌可以讓患者更早接受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目前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縮短血流感染病原菌檢出時間,而血培養(yǎng)需氧瓶加厭氧瓶的成套送檢方式,比單獨只送檢需氧瓶可以更快檢測到病原菌[14]。
血培養(yǎng)污染很常見,而血流感染病原菌無法被檢測出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這兩種情況都會增加衛(wèi)生系統的成本,并且會誤導臨床醫(yī)生而影響診療過程[15]。本研究對所有送檢標本中的雙套送檢標本進行統計,3 瓶報陽比例最低;1 瓶報陽比例最高。如果單套送檢血培養(yǎng)標本,本研究的1 瓶和2 瓶報陽標本中會有部分被漏檢,降低陽性菌檢出率。對常見分離菌單獨統計發(fā)現,4 瓶報陽率最低的分離菌,前兩位為臨床常見血培養(yǎng)污染菌蠟樣芽孢桿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 瓶報陽率最高的前3 位為臨床常見污染菌蠟樣芽孢桿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棒桿菌屬。血培養(yǎng)瓶的報陽數量可以輔助判斷分離菌是否為污染菌,對于臨床常見污染菌雙套送檢標本時單瓶報陽,則可判斷其高概率是污染[14]。本研究數據顯示,2 瓶和3 瓶報陽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送檢次數為73 次(22.46%),棒桿菌屬為5 次(15.63%),蠟樣芽胞桿菌為2 次(11.76%),如該部分標本以單套方式送檢,報陽瓶數可以為1 瓶或2 瓶,在污染菌判斷方面比多套送檢方式更加困難。由此可見,雙套采樣方式可以顯著提高血流感染病原菌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盡管需氧瓶可以分離出更多的病原菌,但是厭氧瓶血流感染病原菌分離率和TTP 方面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多套送檢比單套送檢可以更多地檢出病原菌,也更容易識別污染菌。需氧瓶和厭氧瓶組成的多套血培養(yǎng)送檢方式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加及時準確的病原菌信息,幫助臨床開展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