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菊
【摘 要】 語言發(fā)展影響孤獨癥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與情緒調節(jié)能力,學生需要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逐步理解與掌握語言。在學齡初期孤獨癥學生語言發(fā)展中,教師根據學生當前語言能力與興趣,結合綜合性評估結果,將教育康復目標有計劃地融入不同的自然情境中,開展有梯度的多樣化訓練,可有效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關鍵詞】 孤獨癥;語言發(fā)展;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60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明確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應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fā)與功能改善有機結合,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高度重視不同程度、不同障礙類型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特點和學習需求,科學評估學生的特殊需要,根據個體的語言發(fā)展特點,通過多種方式開發(fā)潛能,將發(fā)展的可能性變?yōu)榘l(fā)展的現實性,充分利用支持策略和輔助技術滿足其特殊的學習需求。語言障礙是孤獨癥學生的核心癥狀之一,而語言的發(fā)展對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筆者針對一名孤獨癥學生現有的語言發(fā)展情況,遵循他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依據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逐級設定教育康復目標,開展了有梯度的多樣化訓練,逐步促進他的語言發(fā)展。
一、個案基本情況及問題
賢賢(化名),6歲,患有孤獨癥,有較好的認知能力,對事物關聯性理解能力較弱。賢賢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但發(fā)音不清晰,容易變聲變調,喜歡自言自語,無意識語言較多。通過孤獨癥學生語言與溝通評估發(fā)現,賢賢整體語言能力發(fā)展遲緩,能從語言中獲得的信息較少,語言理解能力較弱。賢賢的口腔肌張力過強,導致發(fā)音變調或錯誤。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賢賢能理解簡短的日常用語和執(zhí)行簡單的語言指令,可以進行特定的一問一答,但互動比較刻板。賢賢能在筆者或家長的提示下認讀、指讀生字、詞語、簡短的句子,他熟練后也可以進行視讀。
筆者綜合干預前的評估分析、日常課堂觀察、賢賢的現有語言發(fā)展情況,制訂了三個階段性教育康復目標:一是提高賢賢的發(fā)音準確率。二是豐富賢賢的日常詞匯量。三是引導賢賢主動與他人溝通。
二、干預過程
(一)第一階段:發(fā)音模仿練習,提高賢賢的言語模仿能力
筆者依據孤獨癥學生語言與溝通評估表,結合日常課堂觀察等綜合性評估,明確改善賢賢發(fā)音不清晰、容易變聲變調等現象為首要教育康復目標,安排了發(fā)音模仿練習的個訓課。由于賢賢口腔肌張力過強,每個發(fā)音都十分用力,舌根很難放松下來,導致平舌音發(fā)音存在困難,因此在平翹舌“zhi\zi、chi\ci、shi\si”的發(fā)音模仿訓練中,筆者巧用音樂律動示范口腔操,既引導賢賢放松口腔肌肉,又激發(fā)他練習語音、語調的興趣。此外,筆者利用賢賢對音樂與游戲的喜愛,設計了充滿趣味的“判斷對錯”游戲,在帶有較強節(jié)奏感的游戲中不斷地引導賢賢模仿筆者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鼓勵他主動發(fā)音,進一步鞏固他的正確發(fā)音。
經過這個階段的訓練,賢賢對平翹舌的發(fā)音已經有了部分肌肉記憶,可以脫離棉棒,獨立且正確地說出“zhi\zi、chi\ci、shi\si”相關詞語。目前,賢賢的讀詞正確率越來越高,言語模仿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這為賢賢后期學習生字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第二階段:泛化運用生字詞,提高賢賢的語言理解能力
大多數孤獨癥學生對外部環(huán)境存在感知障礙,不能利用語義關系來理解語言。賢賢的語言理解能力較弱,筆者為他提供真實的物品,使他感受物品、理解物品。筆者帶賢賢和其他學生一起去市場、商店、餐廳、公園等日常生活場所,尋找課堂上學習過的物品,將學習內容生活化、自然化,以此增加他的感性認識,促進他對物品語義的理解。例如,筆者在春季帶賢賢去竹林,看筍破土而出,感知、理解詞語“生長”,并引導他說出“生長”一詞,使他在自然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相關詞語的含義。再比如,在社區(qū)融合教學中,筆者帶賢賢去動物園喂喜歡的兔子,引導他與同學進行簡單的對話,詞語“兔子”以及短句“兔子吃胡蘿卜”都是在對話中自然說出的。此外,注重及時給予賢賢喜歡的自然強化物(食品或活動)來保持其高度的參與動機。這樣,賢賢的詞匯量逐漸豐富起來,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生活詞匯,語言理解能力也隨之逐步提升。
在集體課和課外活動中,筆者也注重采用自然情境教學。在集體課上,筆者通過生字組詞、視頻輔助、實物展示,把詞語與意思的理解自然融合在一起,積極調動賢賢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幫助他理解新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在課外活動中,筆者不過度糾正賢賢的發(fā)音,避免強化他的刻板性行為,鼓勵他在日?;顒又懈惺芪锲?、理解物品。
此外,賢賢參與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課堂,對無法理解或無法回應的指令,筆者會適時提示他需要回應的內容,引導他與同學互動,逐步提高賢賢的語言理解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在這個階段的干預后,賢賢學會了認讀詞語,詞匯量已經超過50個,為之后強化社交互動做足了準備。
(三)第三階段:加強社交互動,提高賢賢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實際的社交互動中,賢賢缺乏交流動機,無法主動發(fā)起話題,很少與他人溝通。筆者依據賢賢的興趣,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操場等不同的自然情境,創(chuàng)設簡單的社交互動話題,引導賢賢在自然情境中與筆者、家長、同學等不同的對象進行社交互動,培養(yǎng)賢賢與他人主動溝通的意識,形成對客觀對象的認識。例如,賢賢在音樂點詞比賽小游戲中挑戰(zhàn)成功了,他特別開心地說:“對了,對了。”筆者利用賢賢此時在游戲中放松、開心的情緒,加強與他的社交互動,引導他主動回應。再比如,筆者巧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激發(fā)賢賢的溝通動機,引發(fā)他的主動性回應。早上問候時,筆者詢問賢賢早上吃了什么,引導他說:“早餐吃了饅頭、牛奶?!毕抡n時,筆者引導賢賢與同學說“再見”等。反復的語言刺激可以有效培養(yǎng)他主動溝通的意識,并順利與他人進行社交互動。
為了進一步提高賢賢的社會交往能力,筆者在學習活動中融入自然強化物,使他更有動力地進行社交互動。筆者在日常課堂中運用賢賢喜歡的生活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方式激發(fā)他的溝通動機,使他熟悉互動對話的內容,提升他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干預成效
對學齡初期的孤獨癥學生而言,由于語言發(fā)展處于不平衡發(fā)展狀態(tài),教師要依據孤獨癥兒童語言與溝通評估表來了解學生在語言發(fā)展領域的學習重點,有計劃、有目標地在自然情境教學中設計訓練活動,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要將教育康復目標訓練融合其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孤獨癥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在日常教學中,賢賢語言發(fā)展的教學支持策略,主要是利用自然環(huán)境進行學習與教學活動,采用他感興趣的自然強化物獎勵、強化他在發(fā)音、理解、表達等多方面的訓練,從而促進他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提升他主動溝通的能力。
本文為福建省寧德市教育學會“十四五”(第三期)教育教研課題研究“學齡初期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言語發(fā)展的研究”(編號:2023JJK07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特殊教育學校,3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