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華
“食育”中的“育”不僅有“教育”的意義,還有“培育”的內涵。為了讓課程改革能落地,學生成長有載體,朝暉小學的食育課程以食物作教具,依托項目化學習、食育研學、食育課堂、生活實踐等途徑分層遞進,以食明德、以食啟智、以食健體、以食增美、以食促勞、以食感恩。
一、以全面發(fā)展看課程背景
(一)讓課程改革能落地
《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化德育課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二)讓學生成長有載體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而食育課程的開發(fā)就是重要的載體。
二、以素養(yǎng)提升看課程架構
(一)朝陽課程架構
2015年9月,學校推行全員化走班,開展朝陽課程體系建設,分為身心健康、文化修習、公民素質、審美情趣四方面,共開設60余個社團。食育課程應運而生,把食育與五育結合,把社團與學科融合,進行了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
(二)食育課程架構
食育是借助與飲食相關的活動及實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相融合的教育,是融合自然環(huán)境、語言表達、身體活動、藝術感受、科學探索等內容的少先隊教育模式,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符合不同學段要求的食育目標,通過持續(xù)浸潤和培育,實現(xiàn)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家國情懷的目標。
三、以學生發(fā)展定課程目標
食知、食趣、食操、食禮,四個維度的目標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分別從認知、情感、能力、禮儀四個維度培養(yǎng)康食、喜食、會食、雅食的兒童。
(一)食知:豐富對食物及食物相關的認識經驗
初步掌握有關食物外形、習性、生長規(guī)律等知識,認識廚房工具,了解健康飲食的知識,懂得食物與人體的關系,探究如何科學飲食,增強學生的體質,樹立正確的生活觀。
(二)食趣:培養(yǎng)對健康飲食及習慣的積極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對健康食物及健康飲食習慣的積極態(tài)度,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做中玩,玩中學,悅納食物的不同形狀、顏色、味道和口感,學會珍惜食物。
(三)食操:獲得制作簡易食物的實踐能力
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親身經歷,通過親近自然,關注生命的成長;學習制作簡易食物,獲得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食禮:習得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好禮儀
通過美食故事和豐富多彩的食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中華飲食的魅力,了解飲食背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傳承長幼有序、飲食有節(jié)、舉止有度等良好飲食禮儀。
四、探“浙”里美食,進行食育研究
(一)結合校本教材,畫浙江美食圖譜
浙江是浙菜的發(fā)源地,這里有著幾千年的飲食文化。浙江還是我國有名的美食之都,經典美食種類繁多,特別是寧波湯圓、紹興臭豆腐、杭州定勝糕、嘉興鮮肉粽、杭州小籠包讓人垂涎三尺。隊員在搜集資料后結合校本教材,繪制了浙江美食地圖。
(二)開展研學走訪,感受“浙”美食文化
1.“浙”美食之——紹興美食
紹興歷史悠久,景色秀麗,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xiāng)”,同時也有很多風味獨特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如紹興老酒、梅干菜燒肉、油炸臭豆腐、茴香豆等。對于紹興的這些美食,隊員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研學活動開展前期,可以小組為單位,先搜集紹興美食,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筆下提到的臭豆腐、茴香豆、紹興黃酒等美食。
(1)搜索美食、分享介紹
臭豆腐:①特點:聞起來臭,吃起來香。②制作要領:選材,洗凈,瀝干,油炸,放調料。
茴香豆:①特點:咸中透著鮮。②制作要領:選材,浸泡,放入桂皮、茴香等調料煮,取出即可食用。
紹興黃酒:①特點:口感柔和,醇香濃郁,酒體豐滿,色澤黃亮。②制作要領:浸米,瀝米,蒸飯,拌藥,發(fā)酵,放水,煎酒。
(2)品嘗、拍攝美食
有了前期對紹興美食的了解,此次研學活動中,隊員們以小組為單位去嘗了這些美食,拍了一些美食的照片,買了一點特產帶回家和家人分享,有的隊員還決定回家后自己動手做一做臭豆腐。
2.“浙”美食之——杭州定勝糕
(1)美食探秘
杭州小吃在全國都非常著名,油條、蔥包檜、小籠包、酥油餅等,大家都耳熟能詳,每種小吃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都包含著杭州人的智慧和人文底蘊。美食探秘小隊的隊員們了解了定勝糕的有關傳說,了解了小吃蘊含的文化元素和美好寓意。
(2)采訪傳人,學習制作方法及過程
隊員們來到河坊街參觀老字號,采訪定勝糕傳人,學習了定勝糕制作方法,并品嘗了定勝糕,錄制了視頻,與其他隊員們分享研學經歷。
(三)立足周三社團,提升“浙”美食制作技能
社團活動過程分美食文化、原料工具、制作流程、動手做吧、美食時刻、小廚評價六個環(huán)節(jié)。
杭州小籠包、寧波湯圓、吉祥水餃等都是我們提升美食制作技能的途徑。課前師生共同準備原料,課中一起認真制作,課后品嘗美食,還把美食送給辛苦工作的校醫(yī)、早起晚睡的保安叔叔、辛勤工作的老師和愛我們的家人,將愛心傳遞下去。
(四)利用校園基地,感恩自然的饋贈
我校占地52畝,校園內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青梅、香泡、枇杷、桔子、獼猴桃等依時成熟,是食育教學活動的活教材,學校利用果樹的生長過程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本質規(guī)律,融合科學知識,開展“勞動收獲節(jié)”活動培養(yǎng)隊員的勞動觀念,感受勞動收獲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五)聯(lián)手家校共建,拓展食育陣地
1.了解美食故事,觀看《舌尖上的中國》
了解美食故事,拓寬美食視野,和家長一起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感受中國人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知道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tài),了解人們在收獲、保存、烹飪美食這一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味覺記憶、飲食習俗、文化樣態(tài)與家常情感。
2.家庭勞動作業(yè)設計
家庭教育是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因此學校邀請家長合作,共同開展親子勞動,采用分年級菜單式主題的形式,要求隊員在家開展親子勞動技能的學習,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隊員可以在年級勞動菜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家人小手拉大手,一起來勞動。
在隊員的勞動日記中,我們發(fā)現(xiàn)親子勞動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用自己的汗水收獲果實,勞動成果更香甜。他們不但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而且胃口大開,不再挑食了。
3.家長課堂,傳遞食育理念
邀請家長進課堂,為孩子們講解食品安全,使孩子們進一步增強食品安全意識,營造良好的校園食品安全環(huán)境;講解秋季保健知識,學習養(yǎng)生知識。
(六)踐“浙”里精神,育良好習慣
1.課前準備,活動材料我來分
小組分工明確,每組4人,如:1號隊員負責領取餐墊,2號隊員負責領取食材,3號隊員負責領取工具,4號隊員分發(fā)餐具。讓每一位隊員都有動手實踐的機會,體驗為別人服務的快樂,提高勞動積極性。
2.活動善后,我的區(qū)域我包干
根據分工要求,每位隊員需在活動后進行善后工作,把活動前分發(fā)的用品進行清潔、歸還。如:負責領取餐墊的隊員需要清潔回收餐墊,負責領取食材的隊員需把裝食材的器皿清潔后放回指定區(qū)域等。
五、健全評價機制,促進食育落地
(一)學校社團課堂評價
分衛(wèi)生習慣、參與態(tài)度、能力提升三個方面,從10個小項進行自評和互評,分別是:
1.課前認真清潔雙手、工具和操作臺
2.儀容登記表符合小廚師規(guī)范
3.操作完成后認真清理衛(wèi)生,做好收尾工作
4.認真向老師、同學學習
5.課堂積極操作
6.遵守課堂紀律
7.小組成員之間團結協(xié)作
8.努力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
9.樂于研究,勤于動手
10.作品美觀
(二)家庭實踐評價
1.認知
能掌握3種以上食物特征和基本特點;能認識2種以上廚房工具,并能說出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能熟練說出至少1種食物的制作過程和具體步驟。等級:五星。
2.實踐
能熟練操作至少2種廚具,并能完成基本的操作;能全面完成至少1種食物的制作;能完成餐桌、后廚的所有物品整理。等級:五星。
3.情感
能從內心尊重勞動者,熱愛勞動,進行勞動;感恩家長和農民的辛苦付出,在學校尊重食育老師,在家感恩家長做的每一餐;節(jié)約每一粒糧食,在家和在校不浪費一粒糧食。等級:五星。
六、觀課程成效,處處可見喜悅
(一)課程從1.0版走向了3.0版的蝶變
1.0版,以點心社團為主體的社團課程;2.0版,以勞動實踐為主導的拓展課程;3.0版,以項目化學習為主線的融合課程。
教材完善了,將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食育課程的依托,根據季節(jié)、年份的不同開設課程,匯編了《快樂“食”光 “育”見美好》3冊校本教材,入門課程——面團變變變,進階課程——可愛的動物,提升課程——舌尖上的浙江,從而助力學生了解浙江傳統(tǒng)美食,傳承地方文化,制作簡單的浙江傳統(tǒng)美食,引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為生于浙江而驕傲。
(二)學生從技能的掌握走向了五育的融合
通過食育課程,學生了解了美食文化,習得了勞動技能,知曉了營養(yǎng)健康,懂得了孝親敬長,養(yǎng)成了君子品性。
(三)教師從教學者走上了研究的道路
食育課程豐盈了我們的教學研究,我們團隊的食育課程被評為區(qū)級精品課程,我們的老師有多篇論文在市區(qū)級獲獎。
(四)課程影響力產生了美麗的蝴蝶效應
我們把活動推送到朋友圈、公眾號、之江匯教育廣場,得到無數點贊。2023年,我們團隊在之江匯平臺發(fā)表文章185篇,上傳資源118個,空間訪問人數近3萬,全方位展示了食育課程的魅力和影響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一 日生活皆課程?!鄙罹褪墙逃?,所有的生活都可以是課程,接地氣的教育讓學生樂在其中,使學生更熱愛生活,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
在食育課程的實踐中,少先隊員們收獲的不僅是健康意識,還有生存技能,在這個過程中也懂得了尊重勞動成果,懂得感恩、協(xié)作、珍惜,擁有豐富的思想。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朝暉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