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王繼平 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歷史觀是人們認識歷史、把握歷史本質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大歷史觀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演化,其提出有三個來源:
一是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提出的“大歷史”(Big History)觀。作為一種新的史學研究領域,大歷史觀是20世紀90年代在澳大利亞和美國興起,它將關注歷史的視野從布羅代爾提出的長時段拓展到人類、生命、地球乃至宇宙的尺度,時間跨度上從100億到200億年的體量里研究歷史,并且強調跨學科視野。[1]
二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提出的歷史研究思維“大歷史觀”,他認為要“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概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中去”[2],從宏觀和總體上把握歷史,注重歷史過程中內部的因果邏輯與特性。此外,他選擇從歷史內在聯(lián)系的技術角度而不是道德和文化角度來看待歷史,對于馬克思主義從階級斗爭和社會形態(tài)的角度分析歷史的方式,黃仁宇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3]
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之下的“大歷史觀”。這一觀念的提出與新時代的發(fā)展走向有密切關系,是唯物史觀中國化的具體體現(xiàn),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大歷史觀不僅是空間與時間范疇的廣大,更是在思想內涵、歷史沉淀、分析層次、歷史規(guī)律層面的“大”,它是一種全面、系統(tǒng)、開放看待具體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的理論方法和思維方式。[4]
本文所提及的“大歷史觀”是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為基石,汲取大衛(wèi)“大歷史”觀中的宏大時間尺度、黃仁宇重視內在因果聯(lián)系的歷史研究角度及馬克思全面系統(tǒng)整體的理論思維,注重時間長度、空間廣度、思維深度、視野寬度、歷史厚度、立意高度的歷史觀念。
大歷史觀作為宏大的看待歷史的視角及思維方式,有其獨特性與價值歸屬。在中學歷史教學當中以大歷史俯瞰具體歷史,有著高屋建瓴、事半功倍的效果,彰顯歷史孕育時代新人的功用。
基于新時代發(fā)展特色及需求,課程改革持續(xù)深化,2020年以來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刊行使用,教材體量大的特點要求師生共同“進化”。大歷史觀海納百川、高屋建瓴的高闊視角有助于師生在宏觀層面完成大歷史的教學,從大單元、大時空、大視野俯瞰《中外歷史綱要》,以此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多層次的課程體系要求。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在堅持大歷史觀的指導下,回顧我黨百年奮斗歷程,教師正確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以此能夠更加精準把握與理解我黨的教育方針。教師更清楚地認識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教師能夠更深刻認識到黨的教育方針是基于新時代的需求與特色,把握其思想內涵;學生也能夠在大歷史觀的視野之下,以全面、整體和開放的理論思維看待歷史、學習歷史,在大歷史觀的滋養(yǎng)下成長為服務于人民、國家的世界型人才。
大歷史觀以其貫通古今中外的大歷史視野與大歷史思維體現(xiàn)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本質特征,由此激發(fā)學生關鍵能力,激活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大歷史觀所體現(xiàn)的大時間、大空間觀念,重視空間上中外的橫向聯(lián)系、時間上歷史事件的縱向聯(lián)系,學生需要學會在歷史時序上、空間位置上了解歷史發(fā)生的時空及其變化,掌握一定的時空定位能力,以達到落實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的。針對于大歷史觀中的思維深度、視野寬度,這要求學生把握歷史規(guī)律,認清歷史大勢,由此學生從大歷史觀看待、分析、理解歷史時需要動用多重思維和能力,如批判思維、抽象思維、辯證思維,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元認知能力等。同時學生也需要具備國際視野、通史視野及跨學科視野,以此方能夠宏觀把握歷史,總覽全局,融通五大核心素養(yǎng)協(xié)同涵養(yǎng)歷史底蘊。大歷史觀注重歷史厚度、立意高度,則需要學生具有多重史實的積累,深厚的讀史功力,能夠在客觀、全面、深入本質的大歷史觀下提升大綜合的文科素養(yǎng),以達到落實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目的。
邁入21世紀,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人類知識數量呈指數型增長,出現(xiàn)引領教學轉型的新樣態(tài),歷史教育應利用大歷史觀這一視角發(fā)揮孕育時代新人的功用。微觀上,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的新技術發(fā)展,使得歷史資料資源變得容易獲取,研究范式發(fā)生轉變。宏觀上的范式轉型推動新思想、新觀念的誕生,由此推動歷史教育教學的范式轉型。基于原有照本宣科、滿堂灌式教學已不再適用于現(xiàn)今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轉型、加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歷史要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教育價值,回歸育人的功用。學生提升核心素養(yǎng)、掌握關鍵能力,塑造必備品格,以大歷史觀的宏觀映照下,學會基于新情境、新形勢、新視角、新方法分析歷史事件,把握歷史本質的方式,這方能夠順應時代的變遷,以培養(yǎng)新時代的具備創(chuàng)造力、批判力、生命力的人才。
大歷史觀指引下,歷史教學面對新情境、新問題,從宏觀廣闊的視野,真正實現(xiàn)歷史教育面向國際、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以此落實孕育時代新人的目標。大歷史觀指向的素質教育,是國民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應對全球多元文化及新時代急劇變化沖擊的有力思想武器。
觀念是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必須要有載體,微觀視角中呈現(xiàn)的歷史個體、歷史知識與歷史事件能夠作為一個良好的載體,承載具體真實的歷史情境。在大歷史觀的映照下,學生認識具體的事物,做到具體與抽象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的相應。
在歷史研究領域,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意大利的微觀史學,正是從歷史細微之處、平凡個體著手,拓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例如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所著的《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納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所著《馬丁·蓋爾的歸來》(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羅新所著的《漫長的余生》等。歷史教學中同樣也需要“放低歷史的視野”,從微觀切入中學歷史課堂,深入歷史細節(jié),在“微觀歷史”的探尋下展現(xiàn)大歷史的面貌。
由此筆者在借鑒物理學中投影儀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構建了如下微觀教學路徑(圖1)。
圖1 歷史教學的微觀探究示意圖
歷史教學的微觀探究設計,整個組成部分包括:知識源、教學設計系統(tǒng)、微觀視角和大歷史呈現(xiàn)。和投影儀工作原理類似,知識源是整個歷史教學微觀探究的重要來源與基礎,廣納各類學科知識。通過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設計系統(tǒng),知識源中的知識重新得以排列組合。在大歷史觀指導及主題引領之下,教師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呈現(xiàn)當中,以微觀視角作為切入點,這相當于“投影物鏡”,因而微觀視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能夠突出歷史教學的情境設置,另一方面需要對整個大歷史背景進行反映??梢哉f,“切入點”是“大歷史”的縮影。隨著切入點的深入學習,結合多重相似情景,能夠歸納抽象出核心概念。而由抽象的核心概念演繹生發(fā)出對大歷史的面面觀,由此窺見時代當中不同層面的特征以及整體的時代脈絡。在把握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教師甚至能夠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現(xiàn)在”、“未來”進行聯(lián)結,構建一個更為宏大的歷史框架。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為例,圖示如下:
圖2 《資本主義世界殖5民體系的建立》微觀探究示意圖
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為例,本課的核心概念落到“殖民體系”上,使學生認識殖民體系之下的建立過程及其影響。在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基礎上,歷史課堂選取歷史事件,制造認知沖突,形成強烈的懸念精準吸引學生注意力?!顿Y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一課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殖民城市的興起及其背后的城市布局對帝國主義的殖民話語體系建構有著密切關系。從英屬殖民城市群切入看殖民體系的建立,不失為一個小的切入點。
筆者從非洲英屬殖民城市拉各斯城市景觀的沖突中可以窺見殖民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基于以上觀察,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呢?城市景觀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為輔助學生思考與研究,教師可補充材料,學生在拉各斯城市定位、城市規(guī)劃平面圖、歷史大事件等圖片材料中深入挖掘歷史信息并回答教師設置的問題鏈。
“大歷史觀”的指導下治史基本思路從特殊到一般,從個別到整體,從具體到抽象。[6]在“微觀歷史”的探究之下,學生通過拉各斯一座城市并不足以了解英國殖民體系的全貌。教師以拉各斯一座殖民城市作為支點,嘗試撬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殖民面貌。由一座殖民城市推演開去,看各大洲英屬殖民城市變化的特點,在經濟、文化、人口變動、城市規(guī)劃等多角度呈現(xiàn)英國殖民對當地的影響。由點到面,以此呈現(xiàn)出集合了政治、經濟、宗教、人口等各個要素的“殖民體系”的建立。從“殖民體系”這一核心概念演繹開去,我們能夠看見殖民體系給各方面帶來的深刻影響。隨著殖民擴張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為核心的世界殖民體系確立,包含著人口、生產、資金流動、文化、環(huán)境等多個要素的變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長期的殖民使得東方逐漸從屬于西方,世界格局發(fā)生深遠的變化。基于材料分析與時間軸梳理,學生能夠得出明確殖民體系建立在宏觀大歷史層面,在長時段的歷史當中對人類歷史演進的影響。
殖民體系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動,在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的影響,更是對現(xiàn)代國際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現(xiàn)今國際通用語言、國際審美、思維方式對于大眾日常生活的滲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我們不曾留意,但卻是深受歷史影響,甚至對未來的世界格局發(fā)展走向也有深刻的影響。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在;現(xiàn)在,是未來的歷史。學史明智,以古鑒今,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找尋到現(xiàn)實世界的答案:非洲之所以落后,不在于如今的非洲人“不努力”,而在于長達百年的歷史中為殖民所累,已然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犧牲品;中國之所以是今日之中國,正因近代在列強殖民沖擊下中國頑強抵御,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推動全民族走向復興之路。未來,我們仍將在前人的肩膀上,創(chuàng)造更為輝煌的中華歷史,譜寫更為精彩的人類篇章。
【注釋】
[1]劉耀輝:《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的“大歷史”觀述略》,《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1年第2期,第92頁。
[2][美]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第1頁。
[3]張永理:《黃仁宇大歷史觀析論》,《歷史研究》2001年第10期,第50頁。
[4]孫樂強:《從唯物史觀到大歷史觀:歷史自信的理論與實踐邏輯》,《南京社會科學》2022年第11期,第3—5頁。
[5]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條,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
[6]周洪宇、申國昌:《新世紀中國教育史學的發(fā)展趨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87、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