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芳
摘 要: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是指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意義在于,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合作,實現(xiàn)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幼兒教育的效果。因此,文章先分析了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的重要性,接著從教師深化認識、家長轉變觀念、家園共制教育計劃、提升共育效果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五個方面,探討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教育模式的推進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059-03
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可以促進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家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從而更好地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其次,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可以提高幼兒教育的效果。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教育方式不同,導致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表現(xiàn)不同。而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可以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還可以讓家庭和幼兒園更好地了解幼兒的情況,從而針對幼兒的個性差異進行教育,提高幼兒教育的效果。因此,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對于幼兒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能讓家長更加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在家庭中,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思想、行為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影響[1]。而幼兒園的教育,則注重的是對幼兒進行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教育活動。通過家園合作共育的方式,教師能與家長聯(lián)手,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幼兒園的工作特色和教育理念,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疑慮和問題。
第二,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家長和教師可以更友好地溝通,及時了解幼兒在家和在幼兒園中的情況。通過雙方合作,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好的資源條件,豐富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的多元興趣愛好。
第三,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模式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可以共同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家庭與幼兒園的共育過程中,教師能及時了解幼兒的情況,并向家長提供建議,讓其關注和重視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變化,及時解決他們的成長困擾。
(一)教師深化認識,提高教育質(zhì)量
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教師是靈魂所在。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強化教育職業(yè)精神,要深入認識家園共育的意義和重要性,常做教育反思,以不斷促進幼兒的成長[2]。在實際教育中,教師應積極傾聽、理解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要求,并針對家長提出的問題,積極作出解答。教師還應該向家長及時傳達幼兒在幼兒園中的成長情況,加強與家庭間的溝通交流。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自己在專業(yè)領域內(nèi)掌握精湛的技能和知識。為此,教師需不斷學習、探索教育知識、更新教育理念,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幼兒教育領域的新進展、新趨勢和新理念,努力擁有更廣泛的視野,發(fā)掘出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育策略。此外,要能與教育行業(yè)專家、同行教師開展交流和學習,這樣可以走出自己的狹窄思維,增強教育業(yè)務能力,進一步滿足家長及幼兒的需求。
幼兒園也要注重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讓其不斷提高綜合素養(yǎng)。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僅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還能讓家長對教師產(chǎn)生更大的信任,進一步提高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從而加強家園之間的聯(lián)系和合作。
總之,幼兒園不僅要強化教師的教育意識和職業(yè)操守,也要在制度上進行規(guī)范。幼兒園要給予教師足夠的生活保障,并不斷完善機制,促進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同時也應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家園共育相關工作中,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奮斗。
(二)家長轉變理念,增強教育意識
在幼兒園家園共育中,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家長是至關重要的參與者。然而,由于社會文化背景、教育觀念等因素影響,家長與幼兒園教育之間常常存在一定的距離和隔閡。因此,部分家長需要在教育方面轉變傳統(tǒng)思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參與幼兒園教育。
首先,家長需要著重關注孩子的成長需求,全面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目標等,與幼兒園師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了解和掌握幼兒的學習進度和發(fā)展情況。只有加深對幼兒教育的了解和認識,才能更好地和幼兒園協(xié)作,實現(xiàn)家園共育的目標。
其次,家長應該了解和認識幼兒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早期成長中的發(fā)展趨勢,了解豐富多樣的育兒資訊,開闊視野,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兒童教育的變化趨勢。為此,家長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接受幼兒園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并主動參與到共育中。
此外,家長還應積極了解孩子成長的各個方面,包括其飲食偏好、運動喜好、社交情況和性格特點等,以便能夠更好地協(xié)助幼兒園,促進其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
最后,家長要積極與幼兒園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幼兒園教育中,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提供幫助和支持,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維護家園共育的良好氛圍。同時,與教師建立和諧、互信的關系,尊重彼此,真誠溝通,協(xié)力解決幼兒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總之,家長在幼兒園家園共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長應該了解幼兒園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主動與教師溝通,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以更好地參與幼兒教育。通過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通力合作,幫助幼兒得到全方位的成長和發(fā)展。
(三)家園共制計劃,引導家長參與
家長應與幼兒園共同規(guī)劃孩子的教育計劃,讓雙方在教育目標上達成一致,形成穩(wěn)定而良好的合作關系。家長應該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方案進行家庭教育[3]。在計劃制訂過程中,教師應該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家長提供建議和信息,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園的學習內(nèi)容和活動。
在制訂教育計劃時,幼兒園教師應該充分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幼兒個體差異,綜合考慮其不同興趣和需求,共同制訂合適的教育計劃。計劃中應包含幼兒們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的范圍、難度以及目標,引導方法及策略,具體實施方式等。
在計劃的實施中,家長也應積極參與,并且與教師保持溝通。當幼兒在幼兒園中遇到問題或需要特殊照顧時,教師需要及時向家長匯報,家長也應與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討合適的解決方案。
因此,家庭和幼兒園應注重同步合作,建立良好溝通,從而幫助幼兒養(yǎng)成自理習慣,以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幼兒園和家庭可以攜手合作,在生活上、情感上和認知上,對孩子實施全方位的培養(yǎng),以提高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比如,家長可以將自己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教育觀念帶到幼兒園,讓兒童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衛(wèi)生習慣,并提高自行解決個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幼兒園也可以擺放仿真場景,模擬日常家庭場景,幫助幼兒通過實踐活動更好地學習自理能力。通過家園合作,幼兒園和家庭可以相互促進,讓孩子在早期養(yǎng)成良好的自理習慣,幫助他們走出幼兒園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而教師在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要做到與兒童進行主動溝通,更需要不斷豐富專業(yè)知識,并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幫助其理解育兒基本知識和有效的實踐模式。幼兒園教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家長能夠更徹底地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從而與其聯(lián)合起來,共同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引導。
總之,幼兒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家長、教師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教師、家長形成合力,可以將幼兒教育推向更高的層次。教師與家長的信任交流,將建立起家園之間更加密切的聯(lián)系,為幼兒打造一個完美的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在成長中受益無窮。
(四)遵循幼兒特點,提升共育效果
家園聯(lián)合共育教育模式下,家長和教師都要加強關注幼兒的性格、興趣傾向等方面的差異,針對兒童的特殊情況,在教育過程中考慮到他們的個體差異,采用差異化的教育模式與策略,即根據(jù)教育對象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特點和差異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長和教師應通過交流和觀察,加深對兒童特點的認識。例如,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可以采用分組活動、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讓他們放松心態(tài),感受活動的樂趣;而對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采用游戲、競賽等激勵性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增強自信心和愉悅感。
同時,在教育過程中,家校之間也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共同關注幼兒園內(nèi)的教育活動和幼兒的發(fā)展狀況。對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可以采取個性化輔導方案,教師要及時向家長分享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并在日常教育中提供針對性幫助和支持。家長也應該積極參與幼兒園的家長會等各類家?;ネɑ顒樱钊肓私庥變簣@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掌握更多的教育資源和信息,積極應用到家庭教育中,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對于幼兒園家園共育來說,家長和教師的合作至關重要。在實踐中,家長和教師可以先建立良好的互信和溝通機制,定期交流兒童的成長情況,并商定輔導方案、關注教育計劃等。同時,家長和教師也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兒童參與各類實踐,讓他們接觸新事物,開拓視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家長和教師應該針對幼兒特殊情況,共同關注其性格、興趣傾向等因素,在教育過程中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促進家園共育的共同進步。同時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互動交流,從而在家園共育的環(huán)境中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幫助。
(五)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家園互通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幼兒園家園共育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信息技術能為家校聯(lián)合提供更多機會,使雙方的溝通更加便捷和高效。因此,幼兒園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家園基礎應用系統(tǒng),為家長和教師提供更多的溝通途徑。
在基礎應用系統(tǒng)中,家長可以實時了解幼兒的活動表和老師的評語等。教師也可以借助平臺向家長推送幼兒園活動信息、育兒資訊等。同時,家長可以在平臺中直接與幼兒園教師進行交流,進行家長會、親子活動的預約和查詢。如此一來,家庭、園所之間能建立更為穩(wěn)固的聯(lián)系,進一步推動家園之間信息的互動和共享,促進兩者的深度融合。
另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幼兒園可以開發(fā)線上互動渠道,為家長和幼兒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如通過視頻會議,幼兒園教師可以實時分享教學過程,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線上互動課堂模式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能幫助家長即時了解幼兒在園期間的表現(xiàn)。
最后,在數(shù)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幼兒園可以吸引更多家長參與到各種親子活動中來,建立更多的聯(lián)系。
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幼兒園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和數(shù)字化技術,建立家園基礎應用系統(tǒng),豐富學習資源與活動,促進親子互動,從而構建快速、有效的家園共育模式。同時,也要注意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保護幼兒個人隱私安全,確保信息技術的健康發(fā)展。
總而言之,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模式,它能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為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助力。同時,家園合作共育教育模式,能在社會、幼兒園、家庭三者之間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有助于兒童視野的開闊和身心健康成長。教師深化認識,能促進提高幼兒園教育質(zhì)量;家長轉變落后的教育理念,能增強教育意識;家園共制計劃,能進一步引導家長參與到共育中來;遵循幼兒特點進行共育,能提升教育效果;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能促進家園互通,促進共育目標的實現(xiàn)。
[1]戴明麗.論如何推進家園合作共育的學前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22(28).
[2]孫鈉.家園合作滲入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21(11).
[3]李瑜.幼兒園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