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陽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國防建設問題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具體是指“國家為提高國防能力而進行的各方面活動。主要包括:武裝力量建設,邊防、海防、空防、人防及戰(zhàn)場建設,國防科技與國防工業(yè)建設,國防法規(guī)與動員體制建設,國防理論研究,國防教育,以及與國防直接相關的交通運輸、郵電、能源、水利、氣象、航天等方面的建設”[1]。為了提高近代中國的國防能力,抵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許多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張治中是他們之中的杰出代表。張治中(1890—1969),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他將自己的所學與中國的國防實際相結(jié)合,圍繞這一議題,提出了諸多重要的主張。關于張治中的國防建設思想,目前學界研究還比較薄弱,與之相關的成果僅有《張治中軍事思想探析》[2]和《張治中的軍事教育思想及實踐》[3]。總體來看,對于張治中的國防建設思想,尚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在諸多方面還可進一步深入探討。有鑒于此,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張治中的相關論述,對這一論題進行全面考察,以補現(xiàn)有研究之不足。
張治中國防建設思想的形成是多種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與其個人經(jīng)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傮w來看,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先哲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包含了許多有益的軍事理論原則。張治中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的國防建設思想的形成與其密切相關。張治中從六歲起,先后師從李先生、洪子遠先生、唐先生和張來軒先生,學習《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論語》《大學》《中庸》等文化典籍十年。當時的他對于“學問是怎樣,怎樣運用到實際的人生,怎樣與國家民族有關系,可以說根本談不到,不過是裝滿一肚子線裝書的字句罷了”[4]8。1912年冬,張治中進入武昌南湖軍校學習軍事,在校期間,他先后閱讀了《王陽明全集》《曾文正公家書》《群學肄言》《宋儒學案》《中國歷代名臣言行錄》《飲冰室文集》《菜根譚》等古人或名人傳記和有關人生修養(yǎng)的書籍。對于這段經(jīng)歷,張治中自述:“在這一個時期,我沉醉在修養(yǎng)的功夫上,我看這些書,非常有興趣。我的日記,寫出了當時對人生理解的輪廓?!保?]231915年,張治中正式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保定軍校學習期間,張治中依然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或與同窗談論古人的修身立世之道,如1915年7月30日,張治中在日記中記載:“予曰:立身宜勉強,處世宜自然;立身是源,處世是流。天骨謂:立身固宜勉強,然宜在自然范圍內(nèi)勉強;立身是用,處世是體。兩人辯論至再云。”[5]2或接受好友閱讀之提議,如其好友墨林上言:“讀史可以知得失成敗之林,讀子書可以知人情、探哲理,讀文集可以知古今英杰為人之梗概,然后折衷于圣賢之書,可歸中和?!保?]8對于這一建議,張治中認為“予今于墨林之訓,不禁重有感焉”[5]8。長期的堅持學習使張治中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為他日后國防建設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例如,張治中采用曾文公的著名語錄向蔣介石建議改變軍事上的用人之道以加強國防建設:“今日所當講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才有轉(zhuǎn)移之道,有培養(yǎng)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保?]298
從1912年冬到1916年冬,張治中在軍校接受了系統(tǒng)正規(guī)的軍事教育,其軍校學習生涯可分為武昌南湖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校兩個階段。1912年冬,張治中進入武昌南湖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學習軍事,在這里的兩年,他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求學和讀書上,在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史地、理化、代數(shù)、圖畫、論理學(邏輯)以及德文等課程上取得了重大進步,在軍事科學方面打下初步基礎。對此,張治中曾自述:“在這個學校的兩年中間,我認為自己確實得到了不少的進益。它的課程,在對科學的學習上,因為我過去沒有根底,所以一開始學習就感覺莫大的興趣,也非常用功。在這兩年中,我安分守己,嚴正不茍,徹里徹外是一個純潔的、肯用功的、有志氣的青年,對于人生的修養(yǎng)、科學的知識、國家大事的見解,都建立了一個相當?shù)幕A?!保?]20-231915年,張治中正式進入保定軍校學習,在這一時期,他將專心一志地讀書、研究軍事學作為第一要務。張治中抓住在軍校學習的寶貴機會,利用兩個酷暑,遍閱軍事參考書籍,如《陣中要務令詳解》十本、《作戰(zhàn)綱要詳解》七本等。總而言之,在軍校的五年系統(tǒng)學習,使張治中在國防軍事理論上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正如他所說:“我在武昌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求學前后整整五年,培植了我的科學基礎,培植了我的軍事學術基礎,培植了我的人格修養(yǎng)基礎,對于我一生的事業(yè)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保?]25-26
近代中國由于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等因素的影響下,國防建設十分薄弱,嚴重威脅了國防安全。張治中認為,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軍事教育不統(tǒng)一。在近代中國,軍閥林立,割地自立,擁兵自重,全國軍事教育處于嚴重的分裂狀態(tài)。對此,張治中認為:“統(tǒng)計全國部隊,有的采用十九年的操典來作訓練教育的標準,有的采用二十四年的操典來作訓練教育的標準,有的簡直對于中央頒布的典范令莫名其妙,僅憑著一點打戰(zhàn)的經(jīng)驗,來實施訓練教育;又因為過去軍官教育機關之不統(tǒng)一,各部隊的干部亦多自成系統(tǒng),以如此極不統(tǒng)一的訓練,教育出來的軍隊,其不能合乎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需要,不能應乎現(xiàn)代國防軍的要求,是毫無疑問的?!保?]34軍事教育的紛亂,造成各派軍閥“互植勢力,各養(yǎng)爪牙,黨國之糾紛日甚,內(nèi)亂不已,安能御外,懲前毖后,為之悚然”[7]193。第二,空軍建設薄弱。張治中將中國與強國對比,深刻認識到了中國空軍的薄弱。以1935年國民政府在句容吳興地區(qū)舉行的秋季防空大演習為例,在演習中,空軍偵查、驅(qū)逐、轟炸等任務,均未能按照預定計劃進行,陸軍和空軍也未能展開協(xié)同作戰(zhàn)。通過此次演習,張治中充分認識到:“我們的空軍,近年雖在努力擴充,而比諸我們豫想敵國的空軍,仍差得甚遠?!保?]35第三,國防科學落后。張治中指出,現(xiàn)代戰(zhàn)爭是科學戰(zhàn)爭,如果一國科學落后,在戰(zhàn)爭中將處于不利地位。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zhàn)爭中,張治中認為中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國軍的武器遠遠落后于日軍。因此,從戰(zhàn)爭實踐中,他深刻認識到:“說到打仗,我們飛機大炮不及人家,我們器械裝備不及人家,怎么會這樣的呢?這就是因為我們科學落后啊!倘若我們不從事現(xiàn)代文化的研究和國防力量的建設,我們將用什么東西去爭取自由平等?要爭取自由平等,固非鐵血不可,但是要謀國家的強盛昌隆,卻非心血不可!”[8]4-5此外,在有關國防建設的軍官素質(zhì)、軍事戰(zhàn)略、軍隊精神、中央人事權(quán)之統(tǒng)一、民眾動員等方面,與歐美強國相比,近代中國都處于較為落后和薄弱的境地。因此,為了增強中國的國防力量,維護國防安全,針對近代中國國防建設中的這些不足之處,張治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主張和看法。
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fā)展,國家民族之間的生存競爭日益激烈,在利己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戰(zhàn)爭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時代漸降,沖突漸繁,國家民族相互間,殆無時不周旋于倉皇戎馬之中,即幸而告一段落,亦復盤馬彎弓,汲汲不可終日,于是武備擴張,乃超越于文治,而為立國之第一大計”[9]8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鑒于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重大災難,和平主義思潮興起,各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高唱非戰(zhàn)論調(diào),外交家充分運用自己的頭腦和手腕,游說于各國之間,以防止戰(zhàn)爭再次發(fā)生。然而,在看似和平的背后,各個帝國主義國家都在加緊擴軍備戰(zhàn),如“法國之擴張海陸空軍,英美等國之改良軍備—建筑要塞—擴大造艦計畫,迄今猶不遺余力也。蘇聯(lián)為第三國際之大本營,日以國際親善,援助弱小民族相號召,而究其實際,則紅軍之組織,逐漸擴大,一切工業(yè)建設,均以便利軍用為依歸”[9]83。對于此種情形,張治中認為:“我們可以每天在報紙,看到列強武裝競賽的消息。這些受著經(jīng)濟恐慌氾濫的國家,他們不管其人民的凍餒,不顧其國家財政的窘迫,他們?nèi)绡側(cè)缈竦钠疵鼣U張軍備。這種畸形的現(xiàn)象,都在顯示著狂風暴雨的來臨?!保?0]7此外,對于當時法德之間的薩爾問題、海軍比例問題、遠東問題以及種種國際糾紛,張治中認為僅靠外交手段是無法解決的,隨時都有破壞的可能。對于當時這樣嚴峻的國際形勢,張治中認為這一切都預示著:“國際和平之不能實現(xiàn),已如上述,國際戰(zhàn)爭之不可避免,自無庸疑。”[9]84且當時的中國是遠東問題的焦點,本身就是一個火藥庫,隨時可以引起世界大戰(zhàn)的烽火,而“只要大戰(zhàn)發(fā)生,中國一定卷入漩渦,絕不再容我們像在歐戰(zhàn)初期可以保守中立;后來參戰(zhàn),也不過輸送幾萬華工到戰(zhàn)場上去做工事,將來的大戰(zhàn),中國要做主要的戰(zhàn)場,從前德法比諸國所受的殘酷悲慘的犧牲,今日要加到我們同胞的身上”[10]7。因此,在張治中看來,“我們?nèi)绻辉敢獯龜?我們不能不努力國防的準備”[10]7。
為了加強中國的國防力量,張治中提出了諸多國防建設主張??傮w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張治中認為:“無論軍隊教育,國民軍事教育,均應確立教育上的命令系統(tǒng),嚴密組織,詳立計劃,切實訓練?!保?]34但近代中國的軍事教育,組織松散,訓練落后,并且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軍事教育機關。軍事教育機關的不統(tǒng)一,給國防建設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主要包括:“因軍事教育機關不統(tǒng)一,則易有造成學派及人的系統(tǒng)之危險,殊背軍隊黨化國化之旨;因全國軍事教育機關不統(tǒng)一,致全國軍事教育亦陷于不統(tǒng)一之狀態(tài),阻礙國軍之訓練改良進步甚大;因全國軍事教育機關不統(tǒng)一,國家造就軍事人才,漫無統(tǒng)計,致失軍官任用退役及分配之標準,且有生產(chǎn)過剩之弊;因全國軍事教育機關不統(tǒng)一,而各自設立,多耗經(jīng)費,且人才難集,設備難周,精神物質(zhì),俱屬因陋就簡,何能作育完才,徒濫產(chǎn)耳?!保?]193有鑒于此,在張治中看來,要想加強國防建設,必須整頓全國軍事教育,而軍事教育機關之統(tǒng)一,則為其第一要務。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八個方面開展:“一、全國之陸(???軍初級軍官,應由兩級之軍事學校造成之,即軍官預備學校與陸(???軍軍官學校是;二、軍官預備學校直隸訓練總監(jiān)部,于南京、遼寧、山西、河南、湖北、廣東等地設立,并受各該地之最高級長官之指導監(jiān)督;三、軍官預備學校,不分各科,完全以步兵教育訓練之;四、中央陸(海空)軍軍官學校,收取各省預備學校升送之畢業(yè)學生軍分科訓練之,不堪學習陸??哲娬?則送軍醫(yī)軍需獸醫(yī)學校造就之;五、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及軍官預備學校,每期學生額數(shù)之分配標準,由訓練總監(jiān)部,擬呈國民政府定之;六、在預備學校第一期未畢業(yè)前之期間,凡各師各軍事機關之現(xiàn)役軍官佐,未經(jīng)正式學校畢業(yè),而年富力強,堪以造就者,概行選送中央軍官學校補習;七、自全國軍事教育機關統(tǒng)一以后,各省區(qū)各軍隊,不得再行辦理類似之軍事教育機關,士兵升級,以至準尉為限,其有堪以造就者,應保送就近預備學校肄業(yè),以宏造就,不得直接委充軍官,在戰(zhàn)役期內(nèi),因有特別戰(zhàn)功,而升充軍官者,在戰(zhàn)役終了以后,應即送中央軍官學校補習;八、為深造各種將校起見,應于中央籌辦炮工學校、騎兵學校、步兵學校、陸(???軍大學及其他高級軍事專門學校,授以高級軍事學,養(yǎng)成高等軍事人才,收各軍軍官學校服務三年以上成績優(yōu)秀之軍官,及在各種軍事專門學校畢業(yè)之軍官。”[7]193
空軍是一國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防安全十分重要。在20世紀上半葉的戰(zhàn)爭中,張治中認為空軍的加入使打仗和國防更加困難復雜,戰(zhàn)爭和國防的性質(zhì)也進入一個新階段?!皬那瓣懞\姷膽?zhàn)爭是平面的戰(zhàn)爭,只是緩性的戰(zhàn)爭;現(xiàn)在空軍加入是為立體的戰(zhàn)爭,也是急性的戰(zhàn)爭。從前打仗,我們只要有很好的軍隊在前線把敵人攔住,我們在后方的老百姓,還可以安享太平??墒菙橙擞辛丝哲?牠不但可以在前線掩讓他們的軍隊前進,而且還可以自由的飛到我們的后方來轟炸,所以戰(zhàn)場的范圍是沒有什么前方后方可以劃分。前線固然要打仗,在后方還是要打仗的?!保?0]8鑒于空軍的地位日益提升,張治中更進一步推測:“未來戰(zhàn)爭的演變,將視空軍的強弱,成為決定勝負的因素。”[6]35因此,“近代空軍做了戰(zhàn)爭的主力,而防空也成為國防中最重大的問題”[10]8。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zhàn),張治中提出,必須加強空軍建設。因為當時中國的海疆空虛,“唯一補救的方法,就是建造強大的空軍”[6]35。為了加強空軍建設,張治中提出了具體方式,主要包括:“(一)加強空軍的組織和訓練;(二)實施陸空協(xié)同演習的教育;(三)灌輸國民空軍常識的教育;(四)加強防空部隊的組織和訓練;(五)實施積極的和消極的防空演習教育;(六)灌輸國民防空常識的教育?!保?]35除了以上六個方面,張治中還大力提倡發(fā)展滑翔運動作為空軍建設的輔助方式。原因在于:“(一)要空防絕對安全,必須備有大批空軍的干部,而這,必先從提高國民普遍的航空興趣,和訓練大批青年的航空員著手?;柽\動實為達到這個目標的一條必經(jīng)的道路;(二)在這次歐戰(zhàn)中,德國閃擊荷比,所組成的降空部隊,已開始利用滑翔機輸送,以載重一千五百公斤,十個士兵座位的大滑翔機,輸送士兵至敵后作戰(zhàn)。由此可見滑翔運動不僅是訓練和培植空軍的必經(jīng)之途,且已進一步成為空防的一部份,而直接參加戰(zhàn)團的序列;(三)滑翔機的制造,較為簡單,無須馬達和汽油,一切所須的材料,我們國內(nèi)自己都有?!保?1]5
國防建設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和軍隊的責任,還與每個國民息息相關,需要動員全體國民共同參與。從歷次中外戰(zhàn)爭中,張治中充分認識到:“吾人當知國際戰(zhàn)爭,決非徒政府當局與少數(shù)軍隊所能擔任,每一國民,均為戰(zhàn)斗員之一份子,而無所逃于例外,故此后戰(zhàn)爭之勝負,實即決于國民數(shù)量之多寡,與素質(zhì)之優(yōu)劣。”[9]84但當時中國的大多數(shù)國民不僅不諳練軍事技能,而且對于國防之精神、技術及義務也未充分了解。有鑒于此,張治中認為,欲改變此種狀況,充分動員全體國民,必須普及國防教育。這不僅是國防建設之前提,也是國防之根本要圖,而且對于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的中國來說,尤為當務之急。如何普及國防教育于全體國民,張治中認為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普及國防思想于全民眾。中國人民受傳統(tǒng)重文輕武陋習和君主獨裁遺毒的影響,將戰(zhàn)爭視為政府和軍隊之專責。張治中認為,此種情形長久下去,不僅雪恥救危之任無望,而且足以亡國滅種。此外,與國防密切相關的科學與實業(yè),中國都遠遠落后于西方,因此能與敵人唯一抗衡者,端在堅強之意志。張治中認為“國防思想之普及于全民眾,實為國防教育之基,務以民族意識為經(jīng),國家觀念為緯,掃除不正確之言論,消滅萎靡依賴之舊習,俾全民均認清個人應有義務,激發(fā)為國奮斗勇氣,庶幾思想集中,意志團結(jié),斯對內(nèi)無土崩瓦解之虞,對外有進戰(zhàn)退守之力矣”[9]85。第二,提高全民眾之國防道德。張治中認為,如果想要全體國民赴湯蹈火,成仁取義,必須以高尚道德為骨干。具體而言,將領必須具有智、信、仁、勇、敢等品格;士兵須具有勇敢、誠實、服從、愛國家、耐勞苦等性格;一般國民的一針一線、一言一行要以國防建設為中心,即使犧牲個人利益,亦在所不惜。張治中認為,“欲達到此項目的,尤非使全體民眾均具有國防道德不可”[9]86,而要達到此目標,“必須先造成良好社會,建設良好小學教育,使全部民眾,自呱呱墜地之日起,即沉浸于純潔勇武空氣中,耳濡目染,以陶成其偉大人格,庶幾選充國軍,自能有死無降,有進無退”[9]86。第三,養(yǎng)成全體民眾之國防體育。張治中認為,健全之精神要建立在健全之肉體上,如果擔負國防責任的民眾沒有堅強之體魄,將不能在戰(zhàn)場上抗擊敵人之進攻。而且,近代國民在天災人禍的雙重影響下,由健康耐勞者轉(zhuǎn)變?yōu)槠q獨埣舱?與列強相較,不論智力如何,即在體力上,亦已望而色沮。因此,“必于一切教育之內(nèi),利用一切機會,上自通都大邑,下至窮鄉(xiāng)僻壤,全國一致,努力于強健身體,鍛煉精神之軍國民體育,使全體民眾,均具有擔負國防任務之體力”[9]86。第四,增進全體民眾之國防技能。張治中指出:“將來之戰(zhàn)爭,既為全民族間之決斗,則兵爭開始,全部民眾均須獻身服務于軍事之要求?!保?]86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軍用武器的進步,軍隊的教練也會隨之日益增難。此外,隨著其他方面建設的開展,近代中國的財政入不敷出,培養(yǎng)大量的常備軍也較為困難。因此,必須使每一國民都成為戰(zhàn)士,而要使他們能夠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迅速參軍作戰(zhàn),必須使全體國民在平時就接受軍事訓練和軍事預備教育,了解各種初步的軍事技術。只有這樣,在戰(zhàn)爭爆發(fā)時,才可迅速舉行全國動員。故張治中提出:“全民國防技能之重要,亦更加昭然若揭。而在吾國財政竭蹶,民智較低,此舉尤為刻不容緩也?!保?]87
張治中認為,高度的國防不只在軍港、要塞、高空,同時也在工廠、農(nóng)場、運動場以及寂靜無聲的科學實驗室里。他認為,國防建設不僅需要“鐵”和“血”,還需要有“腦”和“力”,即國防科學運動。“科學化是近代化的工業(yè)化的基本準備,沒有科學化也不能工業(yè)化,沒有科學化也不能近代化。”[12]2換言之,“無科學即無國防,國防不立,便隨時有亡國滅種的危險”[13]3。如果科學落后的情況長期存在,“即使不平等條約廢除了,不平等的實質(zhì)依然存在,這是比不平等條約更大的恥辱,比不平等條約的危機更深刻的危機,要知道,沒有科學化,我們是不能立國的,提高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發(fā)明,迎頭趕上西方文化,這也需要無數(shù)有素養(yǎng)的青年長期埋頭在寂寂無聲的科學實驗室里”[12]3。只有學習科學,開展國防科學運動,才能自立自強,建設三民主義的新國家。關于如何開展國防科學運動,張治中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是提高一般科學的研究來增強國防力;第二是注重有關國防的專門科學,以完成高度的國防。”[8]6對于第一個方面,張治中指出,一般的科學主要包括采礦、冶鐵、煉鋼、棉花等產(chǎn)業(yè)。這些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專業(yè)人士的指導,還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參與。為促進一般科學研究之發(fā)展,張治中提出:“我們要把全國的頭腦都變成科學的頭腦,要把全國的人民都變成國防人;我們要把全國的手足都變成產(chǎn)業(yè)的手足,要把全國的人民都變成生產(chǎn)人。狹義的說法,國防人必須是生產(chǎn)人;廣義的說法,生產(chǎn)人也就是國防人。”[8]7對于第二點,張治中提出,專門科學主要是指與軍事戰(zhàn)爭密切相關的武器裝備等產(chǎn)業(yè)。他認為,所有一切武器裝備都是高深科學精密研究的產(chǎn)物,因而這些專門科學位居科學的頂點。故張治中主張:“我們必定要旁搜博采,窮究深研,而且要使得青勝于藍,獨步一世,那樣我們的國防才有把握,才能操必勝之券?!保?]7
張治中的國防建設思想是他針對當時如何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而進行的深入思考,順應了時代趨勢,具有重大的進步性。但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
1.以挽救國家、振興民族為中心
張治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愛國將領,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年少時期的艱苦經(jīng)歷,自青年時代起,他就將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加強國防正是他為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救國救民而探索出的一條重要途徑,他的國防建設思想也正形成和發(fā)展于這一探索過程中。因此,挽救國家、振興民族不僅是張治中國防建設思想的中心內(nèi)容,也是他提出國防建設主張、開展增強國防實踐的最終目的。張治中提出統(tǒng)一全國軍事教育,是因為他深刻認識到中國與帝國主義國家在軍事、軍隊素養(yǎng)和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長此以往,何談御外救亡?“故非整理軍事,不足以言戰(zhàn)也,而軍事教育之統(tǒng)一,又為整理軍事之第一要著。”[7]193他主張加強空軍建設,是因為他認識到要想保證國家的獨立和生存,必須要有絕對安全的國防,而要使國防達到此境地,必須加強空防。簡言之,無空防,即無國防。同時,加強空軍建設還可保障國民的生命財產(chǎn)和祖國的錦繡河山。他主張對全體國民開展國防教育,是因為他認識到當時的中國所處環(huán)境險惡,強敵在前,隨時都有爆發(fā)戰(zhàn)爭的可能。如果國民對國防一無所知,“萬一有事,欲求全民動員,進以雪恥,退以救亡,何可驟得?”[9]90因此,欲想發(fā)動國民達到救亡之目的,必須普及國防教育,使國民對國防精神、國防技術、國防思想及國防義務均有全面之了解。他提出開展國防科學運動,是因為他認識到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僅僅依靠武力還不行,“還要用腦和力,這樣,就是我們不去打倒帝國主義,而帝國主義者自然要向我們屈服。如果不用腦用力,而徒憑鐵和血,那是成就不了一個近代國家的。我們要爭取自由平等,固非鐵血不可;但是要謀國家的強盛昌隆,卻非心血不可”[8]3,5。總體而言,張治中提出的這些國防建設主張,以救亡圖存為中心。
2.為抗戰(zhàn)提供了指導
張治中的諸多國防建設主張?zhí)岢鲇诳谷諔?zhàn)爭時期,它們是張治中從抗日戰(zhàn)爭的具體實踐中,針對中國軍事訓練和國防建設的不足之處,而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教訓。張治中提出這些國防建設主張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加強中國國防建設、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這些主張也為中國的后續(xù)抗戰(zhàn)提供了指導。例如,從1937年淞滬抗戰(zhàn)中,張治中認識到:“戰(zhàn)爭勝敗之數(shù),精神之成分超過物質(zhì)。故初期淞滬作戰(zhàn),前仆后繼,曠日持久,尚足以抵御者職是之故。迨淞滬撤退以后,受環(huán)境之影響,全軍士氣稍餒,即深覺支持不易。”[14]285有鑒于犧牲精神的強大力量,張治中提出:“此后國軍應加緊政治訓練,鼓舞其勇氣,提高其抗敵情緒,務使官兵具有民族存亡之觀念,咸具獻身報國之精神,成仁義之大節(jié),以百折不撓之決心,與敵決最后之死生?!保?4]285再如,從中日戰(zhàn)爭中,張治中還認識到:“團結(jié)力量才能抵御外侮?!保?5]10因此,他提出國防建設的開展要充分發(fā)動全體國民。因為如果能辦到舉國皆兵來盡著抗敵自衛(wèi)的責任,“那一切的山川都是我們的國防,一切的鄉(xiāng)村都是我們的營壘,所謂人人敵愾,步步設防,那將來屈膝的究竟是誰?”[16]2為動員國民,他提出:“(1)必須允許人民集會結(jié)社與武裝抗敵之自由。(2)國民黨黨員應深入民間,宣傳民族總動員之意義及軍民一致合作之步驟。(3)地方政府應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救濟災民、難民等項。”[14]285再如,在“一·二八”戰(zhàn)役中,張治中親身經(jīng)歷了由于中國空防薄弱而造成軍隊與民眾傷亡嚴重的慘狀。有鑒于此,張治中提出了積極與消極防空之法:“積極的防空是利用我們自己的戰(zhàn)斗機,高射炮,高射機關槍,探照燈,聽音機,阻塞氣球,及通信機關,監(jiān)視哨等編成一個防空綱,藉以迎擊或阻止敵機侵入我們都市的上空。消極防空就是人民在政府指導之下,協(xié)同政府傳達警報,組織消防,消毒,救護,警備等各種防空的團結(jié),用以救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保?0]9總體而言,張治中從戰(zhàn)爭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國防主張,符合當時中國的抗戰(zhàn)實際,為此后的抗戰(zhàn)準備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明確的前進方向。
1.在具體推行中存在諸多困難且效果差
張治中提出的諸多國防建設主張,對于中國的國防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受時代背景、國內(nèi)局勢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他的這些主張由理論轉(zhuǎn)變?yōu)閷嵺`,在具體推行中卻存在諸多困難。例如,張治中于1929年向國民黨中央提出“統(tǒng)一全國軍事教育機關”提案,這一主張符合當時國民政府基本統(tǒng)一全國的基本國情,且軍事教育的統(tǒng)一對于加強中國的軍隊建設和充實國防實力都大有裨益。但受當時國內(nèi)政治局勢的影響,他的這一主張很難轉(zhuǎn)化為實踐活動在全國推行。1928年在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國民黨中央通過了《關于整理軍事提案及其決議》,其中規(guī)定:“一切軍事教育,歸中央統(tǒng)一?!保?7]6091929年1月25日,在編遣會議上,國民黨中央公布《國軍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序大綱令》,其中第一條規(guī)定:“國軍編遣委員會現(xiàn)已成立,應依本會條例第八條之規(guī)定,由國民政府即發(fā)明令,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各集團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各總指揮、及其他高級戰(zhàn)時編制立予取銷,取銷之后,即設編遣區(qū)。”[17]627這兩個文件的出臺,宣告了蔣介石要強行剝奪地方實力派的軍事大權(quán),這嚴重激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各地方實力派紛紛返回駐地,籌備力量,武力對抗蔣介石的軍事統(tǒng)一計劃。此后,國民黨新軍閥之間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混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張治中的“統(tǒng)一全國軍事教育機關”計劃也走向流產(chǎn)。此外,即使張治中提出的一些國防建設主張付諸實踐,但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效果也并不明顯。例如,張治中主張加強空軍建設,南京國民政府也將其納入國防建設的重點,但受空防意識淡薄、空軍建設規(guī)劃不完善、國民黨內(nèi)派系斗爭不斷、負責官員的貪污腐敗以及航空工業(yè)的落后等因素的影響,空軍建設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如,張治中倡導開展國防科學技術運動,國民政府也制定了詳細的實踐方案,但受中國歷史上崇文重士文化傳統(tǒng)、國民學習科學意識的缺乏、學術上的販賣主義、經(jīng)濟上的買辦制度、多種部門對外國的依賴、科學人才匱乏、工業(yè)基礎薄弱以及戰(zhàn)爭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國防科學技術運動,并沒什么表現(xiàn)”[4]270。
2.充滿德國的軍國主義色彩
張治中的一生與德國的軍事教育密不可分。青年時期,他在保定軍校求學時,由于軍校仿造德國軍校辦學,其接受的是德國的軍事教育。他在南京中央軍校擔任教育長期間,軍校聘請大量的德國軍事顧問,采取德國陸軍的培養(yǎng)模式訓練軍隊。在此過程中,張治中深受德國軍事教育的影響,再加上德國軍事教育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的明顯成效,更進一步促進了張治中對其的認同。因此,在國防建設過程中,張治中多次提出學習德國,其國防建設主張充滿了軍國主義色彩。例如,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為加強國防大量擴充陸軍,對此,張治中指出:“德意志因受了凡爾賽條約的拘束,對于青年團體的組織和訓練,更是猛進;他的挺進隊和國防軍的力量非常偉大,去年已將凡爾賽條約和洛加諾公約自由撕毀,進軍萊茵河畔了!”[6]29-30受此影響,張治中呼吁中國青年積極參軍,為抵抗日本侵略、充實國防力量作出自己的貢獻。再如,張治中在開展國防教育過程中,推行德國式的管理方式,以“開明專制,絕對服從”作為總原則,目的在于使軍隊樹立“一個主義、一個黨、一個領袖”思想,絕對服從和忠實于國民黨和蔣介石。對于該原則,張治中解釋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對軍人就是要實行專制,就是要講求絕對服從;但我們的學校是革命的學校,所以要先講開明,把一切道理講清楚講明白后,再以專制的手段來要求做到絕對服從。因而首先要求每一個教職人員,特別是直接擔負管理訓練學生的隊職人員,要不折不扣地做到絕對服從校長、服從長官,并將此列為各級隊職人員年終考核服務成績標準之最主要部分。”[18]此外,為了強化軍隊對蔣介石的服從和認同,張治中還要求士兵效仿德國法西斯黨徒對領袖行表示敬意的立正禮。[19]
綜上所述,張治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時刻心系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如何抵抗外來侵略、實現(xiàn)國家獨立和民族振興成為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思考。張治中從國防角度出發(fā),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充實國防力量是振興國家和民族的一條重要途徑。為了強化國防力量,張治中積極努力探索,汲取古今中外國家加強國防建設的經(jīng)驗,將其與中國的國情相結(jié)合,就如何加強中國的國防建設提出了諸多有益的見解。總體而言,張治中提出的一系列國防建設主張,以挽救國家、振興民族,實現(xiàn)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為中心和最終目標,為抗戰(zhàn)準備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明確的前進方向,對抵抗日本侵華具有重大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受時代背景、國內(nèi)政局和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他的這些主張也存在著在具體推行中存在諸多困難且效果差和充滿德國的軍國主義色彩等局限性。盡管如此,張治中從民族大義出發(fā),他提出的這些見解對于加強近代中國的國防建設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