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飛,魏榆帛
(貴州黔南經濟學院,貴州 惠水 558000)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纈并稱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蠟染工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蠟防染的技藝?!顿F州通志》中記載:“用蠟繪于布面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盵1]可見,蠟染已由以蠟灌刻板印發(fā)展到直接用蠟在布上描繪了。蠟染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隨著現代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新興工業(yè)日益替代純手工操作,蠟染工藝在許多地方相繼失傳,走向消亡。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發(fā)現聚居在貴州盤州市馬場鄉(xiāng)滑石板村的苗族至今依然保持原生態(tài)的蠟染制作方法和使用習俗,其制作的蠟染服飾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族群風格特點?;宕逑炄竟に囋诘胤缴鐣兄匾饬x,有助于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振興,深入研究滑石板村蠟染技藝,為開辟出一條獨具民族特色的致富道路作出貢獻。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支系繁多的世界性民族。在《峒溪纖志》上卷載:“苗人盤瓠之種……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紅苗。苗部所衣各別以色,散處山谷,聚而成寨?!盵2]聚居在盤州市馬場鄉(xiāng)滑石板村的苗族屬于花苗的一支,該支系被稱為“蒙鄒”部落,“蒙”是苗的意思,“鄒”是螞蟻的意思,形容服飾紋樣像螞蟻一樣小的苗族支系。“蒙鄒”該一支系人口較少。傳說300 年前,由于戰(zhàn)亂,苗族人數逐漸減少,為了躲避漢人的侵擾,苗族同胞從黔西大定、安龍、關嶺、興義、廣西等地遷移到盤州市境內的深山中,以打獵為生。這一苗族支系在遷徙過程中通過蠟染紋樣保留了社會歷史記憶,將遷徙地方傳統(tǒng)蠟染紋樣一直傳承至今。滑石板村是一個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村落,現有286 個家戶,共1 186 人,楊、羅、李、陶、熊姓為苗族姓氏,占總人口的95%,王姓為漢族姓氏,占總人口的5%。原居住于黔西大定的楊家和李家是最早遷入的。如今,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通婚,漢族婦女們亦喜苗族蠟染工藝。
滑石板村蠟染紋樣以動植物紋樣和幾何紋樣為主,紋樣均來自日常生活。村民們在狩獵、馴養(yǎng)、農耕勞作過程中觀察創(chuàng)造了貓腳跡、虎爪花、雞冠花、大羊角花、小羊角花、豬蹄花、小螺絲花、盤?;?、秤鉤花、瓜米花等蠟染紋樣。幾何紋樣包含有“十”字紋、山川紋、田丘紋、湖泊紋、城池紋、八角花、牛角紋以及各式方形紋等自然物象幾何化的紋樣。這些蠟染紋樣大部分是祖先流傳下來的,與祖先的生息發(fā)展和戰(zhàn)爭遷徙息息相關。蠟染紋樣表達了對祖先故土的懷念,是祖先遷徙記憶與生產生活方式的記錄,寄托了百姓熱愛生活的情感和祈福消災的愿望。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羅伯特·F·莫菲認為:“人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顯著的,但環(huán)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更突出[3]?!泵缱逑炄痉椢幕纳媾c發(fā)展要依托其所在的文化生境,即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社會環(huán)境,有什么樣的文化生境,就有什么樣的民族服飾與之相適應?;宕迕缱宓南炄竟に囈搽x不開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有它區(qū)域文化的共融性。著名的民族學家楊堃曾指出:“民族越落后,他們改變自然的能力就越差,對自然環(huán)境的依賴性也就越強[4]?!被宕宥酁槭戈沟兀嗤辽?、普遍石漠化,土地貧瘠,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
在特殊的歷史和地域環(huán)境下,滑石板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蠟染工藝,不僅具有日用品的物質功能,也具有表意的精神功能[5]。在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的滑石板村,要想生存,就要適應環(huán)境,有與之相適應的生計方式。居住在滑石板村的苗族支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前主要以采集狩獵為生,如今村寨中五十多歲以上的老人還能講述他們曾經打獵的精彩故事,在喪葬儀式中也體現了滑石板村苗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舉行轉場儀式時孝子需要拿弩走在最前面射殺豺狼虎豹以及告誡其他的鬼魂這個儀式是專門為這個亡人辦理的。除了打獵以外,滑石板村的苗族還依靠苗醫(yī)苗藥維持生計,在解放初期,滑石板村的婦女們穿著自己制作的蠟染服飾到云南、四川這些地方賣苗藥,在賣苗藥的過程中滑石板村的婦女接觸了不同的文化與人物,改變了思維方式。正因為滑石板村苗族的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生產生活方式,使得滑石板村的婦女們擁有獨特的審美觀念,同樣的蠟染紋樣能進行千變萬化,制作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蠟染服飾。
“蒙鄒”支系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浸染傳承著古老的蠟染工藝?;宕迕缱宓膵D女一生都與蠟染有著不解之緣,在滑石板村蠟染早已成為女性文化一種的象征。作為一個女子,學習蠟染是使自己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基本方法,是其一生的必修課。蠟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與滑石板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們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蠟染工藝面臨著傳承的困境。
據滑石板村村民楊和取介紹,現在年輕人要不去上學、要不都出去打工,都沒有時間畫蠟技藝?,F在滑石板村畫蠟染圖案畫得好,并且?guī)蛣e人畫收費的有四個人,分別是:楊和取、熊昌珍、李興芬、王朝芬。以下通過案例訪談方式,深入地去了解滑石板村蠟染工藝的傳承環(huán)境與方式,以及傳承工藝困境。
訪談一:滑石板村蠟染工藝傳承人熊昌珍[1]說:“我們家有四姊妹,我是老大,也是我們寨子中最早學蠟染工藝的。在十一歲的時候,媽媽就用晚上的時間教我織布、挑花、刺繡、畫蠟。在我媽媽嚴格的教導下,我學會了畫蠟染衣服,畫蠟染百褶裙。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畫了五六條百褶裙,我媽媽還讓我給我奶奶畫裙子?!?/p>
訪談二:滑石板村村民楊和取[2]說:“我從小跟著母親學習畫蠟。老一輩的都要學習畫蠟,要不然沒有人要。最先學習的是畫蠟染裙子,因為裙子上的是小花,錯一點沒有關系,也看不出來,在學習畫蠟染紋樣時候,先觀察我媽媽是怎么畫的,從哪里畫到哪里,然后自己就照著畫。在十五歲的時候我就會畫衣服上的大花。以前干農活容易畫錯,但是自己穿的沒有關系。但是現在不同,現在幫人家畫,一點都不能畫錯。是最近兩三年因為在家里帶重孫子,沒有出去賣草藥,村里人覺得我畫的蠟染紋樣好,都找我?guī)兔?,然后給我一些辛苦費?!?/p>
訪談三:楊和取說:“李興芬今年(2022)67 歲,是楊和取的表姐,也是家中長女。她從小就認真學習蠟染,而且頗有天分。李興芬認為,畫蠟需要靜心和耐心,才能畫出好看的蠟染圖案?,F在在家,侄兒子媳婦這些也會找她畫蠟,一件衣服也是收費400~500 元,一條裙子400 元?!?/p>
訪談四:楊和取說:“王朝芬已年過八旬,以前專門找她畫蠟,最近兩三年找她畫蠟的比較少了,因為年齡大了,她就不想給其他人畫了。王朝芬算是楊和取老公的姑媽,王朝芬給她的兒子媳婦做蠟染服飾,有五個兒子,三個姑娘。有一個在水城,一個在普安,一個在村子上。王朝芬雖然也會畫蠟,但是她打的蠟點要粗一點,沒有我的細。王朝芬的蠟染工藝也是跟她的母親學的,她的母親蠟染工藝也非常的好。”
通過對熊昌珍和楊和取的訪談,了解當地蠟染傳承的情況。學習蠟染技藝對地方女性來說非常重要,關系到一生的幸福,女子從小就承擔著生活的重擔,除了干農活,就是要學習蠟染工藝。母親會將自己獨特的蠟染工藝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同時,學習蠟染是非常的紛繁復雜,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靜心。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生活方式,婚姻觀念等的改變,年輕一代不愿意主動學習蠟染工藝,也沒有時間學習,導致蠟染工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據調查了解,滑石板村的染布技藝已失傳多年。究其原因,一是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在家制作蠟染服飾的越來越少,也就沒有人種植藍靛,野生的藍靛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多品種已很難尋覓,由于沒有染布的原料,導致染布技藝的失傳;另一個原因是地方傳統(tǒng)的染布技藝工序較為復雜,費時費力,染出來的效果并不好,導致沒有人愿意去染布,致使染布技藝瀕臨消失的危險。曾經滑石板村婦女們也嘗試通過購買染布原料的方式來傳承染布技藝,但還是以失敗告終。以下是滑石板村村民楊和取講述村里染布技藝現狀:
熊昌珍家嘗試自己在網上買染料來染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染出來的布不上色,蠟染紋樣也清晰,所以就沒有再染了。在三四年前,寨上的熊家在村寨里面開了染坊,她家的染料有購買的染料,也有自己采摘藍靛制作的染料。熊家染坊收費是染兩斤布收十二塊錢,一開始有人拿去染,后面都沒有人愿意拿去她家染了。聽村里面的人說她家染的蠟染服飾不好,染的布不上色,蠟染紋樣也是不明顯,甚至還把人家拿去的布都染壞了。與滑石板村很近的羊場鄉(xiāng)也有布依族也染布,但是他們染的是土布,沒有蠟染紋樣,之前滑石板村有人也去買過羊場鄉(xiāng)那邊的染料來染布,但是把布給染壞了,因為羊場鄉(xiāng)布依族的染料加了很多的石灰,導致蠟畫的蠟染紋樣被染料腐蝕了,看不出蠟染紋樣??梢哉f,現在沒有哪家自己染布,都是拿去安順那邊染的,安順那邊的染布染的好。我們先在家里畫好蠟染圖案,再拿去染。如果是整個村子都需要染布的話,就請一兩個代表拿所有的布過去染好之后,再帶回來。路費和生活費用由大家一起來承擔,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染好。我以前去染的時候,一次去要染十多套衣服,去染得太少的話,不劃算。我和染布的老板關系很好,安順那邊染布作坊的老板叫做陳英紅,她男人差不多二三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她姑娘只有6 歲,聽說她老公集體化時期是在染布廠上班的,后面出來自己開染坊。她那邊染的染料不知道是什么制作的,只是知道她染的布非常的好,染出來的藍色很正宗,去蠟質以后,畫蠟紋樣就非常的明顯。現在快遞都通了更加方便,寄過去染來回時間半個月左右。安順那邊染布的收費標準是,染一件長衣服是30 塊錢。短的衣服染一次大概是需要20塊錢,一條裙子是50 塊錢。
通過楊和取的講述,了解了滑石板村蠟染工藝傳承的問題之一,主要是染布技藝的消失,染布技藝是蠟染工藝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境,應該傳承染布技藝,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蠟染工藝。
通過田野調查,發(fā)現滑石板村婦女去外省打工時,也會利用空閑時間制作民族服飾。由于條件所限制,她們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衣服的制作方式,將蠟染的服飾演變成為刺繡服飾,就是在十字繡上繡蠟染的紋樣,因為蠟染服飾的蠟染紋樣非常講究環(huán)境,工藝復雜,不方便攜帶,演變成刺繡,依然還是民族服飾的紋樣,更加便于攜帶,去外省打工,或者賣采藥這些都可以帶著去繡。只要一有時間就做刺繡服飾的繡片,一年可以繡兩三套衣服,等過年回來的時候,就拿給村寨里會裁縫的人加工。主要是找村寨里面的李興英、熊昌珍、楊和取、楊小鳳加工。百褶裙依然是蠟染服飾,滑石板村婦女們沒有時間畫蠟染裙子,就請寨子里面上述這些居民給他們畫蠟染裙子,支付一定的報酬。所以村里面會制作蠟染服飾的這些居民,平時就幫著畫蠟染服飾,年底就加工衣服。每到過年前夕,她們白天夜晚都忙著制作衣服,因為過年采花節(jié)的時候,要穿民族服飾。如果全部是蠟染服飾的話,需要提前幾個月,甚至大半年的時間找她們做,做的多的有些需要一兩年才能做完。以下是楊和取幫其他人制作蠟染服飾的經歷:
“我在家?guī)甙藗€小孫孫,還要喂養(yǎng)兩頭豬、兩頭牛,生活很艱苦,要干農活,沒有太多的時間做衣服。是最近兩三年的時候才開始給她們畫蠟,我畫好的蠟染服飾,拿給我們寨子上的人幫忙裁縫成衣服,她們就看到我畫的蠟非常的好看,然后就請我?guī)退齻儺?。后面越來越多的人找我?guī)退齻儺?,有貞豐的、安龍的、關嶺的、青山的、火石山的苗族,到處都打電話問我,讓我給她們做。我制作的蠟染服飾,我大兒媳婦拿發(fā)快手,她們都認得是我畫的,就讓我給她們畫。有一些是我在這邊扯好布之后畫好寄過去,以前是請那邊的親戚帶過去,然后她們也帶錢過來,或者是轉在微信上,一年的話大概有兩三萬的收入。我畫一件蠟染短衣服胸前和后背的位置收300 元,蠟染長衣服胸前、背后以及‘哦草’的位置收500 元,一條蠟染裙子500~600 元,分一丈六的布和一丈八的布,如果縫成百褶裙的話就多收100 元的手工費。制作一件傳統(tǒng)的長衣服就要幾千,因為不僅僅是蠟染,還需要加織錦、手工等費用。去年一年畫了二十多件裙子,二十五六件短衣服和長衣服?!?/p>
從楊和取的口述中得知,蠟染工藝還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充分利用蠟染的經濟價值,將蠟染工藝與滑石板村的其他產業(yè)相結合實施產業(yè)化的發(fā)展的路徑,實施產業(yè)化發(fā)展,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一大動力,可以拉動滑石板村的經濟增長。
滑石板村蠟染工藝在產業(yè)化的過程中,可以將蠟染文化與現代文化創(chuàng)新融合,設計有新時代特色的蠟染紋樣,將收集的苗族蠟染圖案及紋樣使用聯(lián)想、打散、重組和夸張等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在視覺上既要有地域特征又要將典型的紋樣以及色彩進行重構和創(chuàng)新,將民族與現代進行完美結合;在工藝上將經過創(chuàng)新設計后的蠟染圖案與現代貼近生活的物品相結合,可以將蠟染與旗袍、襯衣、領帶、手機殼等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結合起來[6]。這樣的產品既有差異化又有時代感,是一種大膽創(chuàng)新?;宕逑炄竟に嚠a業(yè)化發(fā)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政府應安排專項資金和貸款對產業(yè)發(fā)展提供財政支持,鼓勵社會機構支持和發(fā)展蠟染產業(yè),并對滑石板村的蠟染產業(yè)進行融資。再者,要結合市場,培訓滑石板村的村民,利用快手、抖音這些自媒體傳播滑石板村的蠟染文化故事,走上大數據蠟染產業(yè)的道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載體,是人類共建、共享的財富[7]。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趨同化的時代境遇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宕宓南炄竟に囉?009 年被批準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滑石板村蠟染工藝進行民族志的田野調查后,發(fā)現蠟染服飾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蠟染工藝在傳承的過程中是構建社會關系的媒介。透過蠟染工藝,了解到了滑石板村女性在社會族群中的自我認同和角色的扮演。同時,蠟染紋樣是一種區(qū)分社會邊界與社會關系的表征,記錄著社會變遷下,人群的流動性與適應性。蠟染服飾承載著民族歷史的集體記憶。樸實精湛的蠟染工藝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點,其中凝聚著滑石板村苗族的審美觀念和精神信仰。
現如今,蠟染工藝的傳承面臨斷層的危機,主要原因是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村寨中年輕的姑娘都去讀書,思想意識發(fā)生了改變,蠟染工藝不再是社會關系建立的重要媒介,滑石板村的苗族可以和其他民族的人開親。人們?yōu)榱松嫞x擇出遠門打工,出門賣藥,蠟染工藝正在從滑石板村的社會生活中消失。在非遺語境下,應該不斷地完善傳承人保護機制,增加蠟染工藝的傳承人,對傳承主體進行保護,通過手工技藝的研習培訓不斷壯大傳承人群隊伍,增強民族文化生態(tài)的保護力度,從而使苗族的蠟染工藝得以進行活態(tài)的傳承。同時,滑石板村的蠟染工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部門應該組織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挖掘,通過現代自媒體記錄蠟染工藝,并且撰寫相關的鄉(xiāng)土教材,使蠟染文化走進校園,形成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自信,在貴州高校中可以將蠟染藝術作為選修課程進行保護和傳承。
滑石板村蠟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與傳承人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在非遺語境下,滑石板村的蠟染工藝應該建立自己的文化品牌,通過現代傳媒的方式,利用非遺這張名片將蠟染工藝的工藝品走出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在保障傳承人經濟生活的同時,才能使蠟染工藝活態(tài)的傳承下來。盤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盤州在發(fā)展旅游產業(yè)的同時應該將文化產業(yè)與之相結合,將蠟染工藝運用到文化旅游產品中去滿足現代市場需求,呈現多元的文化旅游產品,既保留傳統(tǒng)民族手工藝品,又能夠與現代生活環(huán)境的整體風格相融合的現代產品開發(fā),賦予苗族蠟染傳統(tǒng)手工技藝時代內涵,讓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中去,實現其經濟價值,才能使苗族蠟染獨特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現代傳承。
蠟染工藝是民族的文化符號,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工藝價值。通過民族志的田野調查,可以發(fā)現蠟染服飾與滑石板村苗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滑石板村歷史記憶的影印。隨著社會的變遷,蠟染工藝面臨傳承危機,蠟染工藝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能夠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同時,蠟染工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蠟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至關重要。本文根據傳承現狀,提出蠟染工藝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可進行商品化的發(fā)展路徑,形成產業(yè)化發(fā)展,帶動地方經濟,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在非遺語境下,地方政府應該重視蠟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通過實現蠟染工藝的經濟價值,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好滑石板村的蠟染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