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瑕 趙天玲 李文君
河南省職工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近年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發(fā)病率不斷增長,40歲以上的人群COPD患病率約為13.7%[1-2]。有研究指出[3],COPD肺通氣功能、運動耐力下降的影響因素有多種,其中呼吸肌功能下降是最為常見因素。目前臨床多采用對癥支持、呼吸肌功能訓練等方式,總體療效不甚理想。吸氣肌訓練是常用的肺康復方法之一,研究均稱其可明顯提高患者呼吸肌耐力、緩解臨床癥狀等具有顯著效果[4]。膈神經電刺激近年來在改善通氣狀況、補償機械通氣等方面的價值已經被多數研究證實[5-6],但在改善COPD患者膈肌疲勞癥狀方面的應用價值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主要探討吸氣肌訓練聯合電刺激膈神經對COPD患者膈肌疲勞及肺功能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COPD患者98例。
納入標準:符合GOLD指南中關于COPD 的診斷標準[7],處于COPD穩(wěn)定期;予以支氣管擴張劑后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0.7,年齡處于18~70歲之間,生命體征穩(wěn)定;均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心功能不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長期使用家庭氧療者;惡性腫瘤者。隨機分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1例;平均年齡為(61.54±6.21)歲;平均病程為(6.55±0.89)年。對照組中男30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61.21±6.48)歲;平均病程為(6.12±0.93)年。將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參照相關指南[8]予以基礎治療措施,如吸氧、康復訓練等,霧化吸入沙美特羅替卡松氣霧劑(葛蘭素史克,H20090241)治療,服用劑量為50μg/次,每天霧化吸入治療2次即可。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吸氣肌訓練聯合電刺激膈神經,具體為:吸氣肌訓練?;颊咴诔浞中菹⒑?,安靜狀態(tài)下使用K5吸氣肌訓練系統(tǒng)測定最大吸氣壓,取3次最優(yōu)結果為基線,使用智能呼吸耐力訓練儀進行吸氣肌訓練,在康復醫(yī)師的指導下,以60%最大吸氣肌為訓練閾值,每天2組訓練,每組30次呼吸訓練,每周至少5d進行訓練,治療。電刺激膈神經。采用體外膈肌起搏器(生產廠家:吉林省優(yōu)勢康健)治療,指導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頭略向后仰,以充分暴露胸鎖乳突肌,對兩側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處和同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胸大肌表面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分別將電極片1(陰極)、電極片(陽極)貼上,用膠布固定后,先將電刺激強度調節(jié)至最低檔,逐漸增強,選擇參數:脈沖寬度0.205,刺激脈沖幅度0~140V,脈沖重復頻率40Hz,每次治療30min,每日1次。兩組均治療8周后比觀察相關指標改善情況。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膈肌活動、肺功能、運動耐力、呼吸困難評分。膈肌活動: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B超檢測腹橫肌增厚率、膈肌活動度,均在患者安靜狀態(tài)下測量;肺功能:采用英國邁科公司生產的簡易肺功能儀對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包括FEV1/FVC、FEV1、最大通氣量(MVV);運動耐力:采用6分鐘步行試驗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6分鐘步行距離(6MWD),距離越長提示患者運動耐力越好;呼吸困難:采用英國醫(yī)學研究委員會制定的呼吸困難量表(mMRC)評估,得分分值范圍為0~4分,評分分數與呼吸困難程度具有正相關性,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以SPSS 23.0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存在差異。
2.1 兩組膈肌活動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腹橫肌增厚率、膈肌活動度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別(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腹橫肌增厚率、膈肌活動度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腹橫肌增厚率、膈肌活動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膈肌活動指標比較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FEV1/FVC、FEV1、MVV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別(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FEV1/FVC、FEV1、MVV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治療后FEV1/FVC、FEV1、MVV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運動耐力和呼吸困難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運動耐力和呼吸困難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別(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運動耐力和呼吸困難評分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治療后運動耐力和呼吸困難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運動耐力和呼吸困難評分比較
既往研究指出COPD患者常存在膈肌低平、肺泡通氣量異常等表現,如果不及時予以有效治療,可導致患者出現缺氧癥狀和二氧化碳潴留,嚴重情況下,可進一步導致呼吸肌力下降,做功代償性持增大,肺部通氣量水平異常上升,進而導致膈肌疲勞,同時加重患者癥狀程度,甚至引發(fā)呼吸衰竭,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9-10]。吸氣肌訓練是臨床常用的肺康復訓練方法,多數COPD患者存在呼吸肌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其中吸氣肌力下降與運動能力、呼吸困難嚴重程度等密切相關,而采用吸氣肌訓練能夠通過調節(jié)COPD患者的吸氣肌適應性變化,進而增加I型肌纖維比例,顯著提高吸氣肌做功效率,改善吸氣肌力,從而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提高其運動耐力[11-12]。從人體解剖學角度來看,膈肌組織可為患者供應60%~70%吸氣功能,吸氣主要通過對膈肌組織發(fā)揮作用,可見膈肌在肺通氣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3]。有研究發(fā)現[14],與平靜狀態(tài)下肺通氣量水平比較,適當增加肺通氣量為其75%時,對提高患者肺通氣功能具有顯著效果。膈肌電刺激是近年來臨床常用的治療重癥患者呼吸功能障礙的方法,可以借助功能性電刺激對患者機體膈神經發(fā)揮作用,進一步提高膈肌收縮力,提高神經纖維的興奮性,經電-化學-電傳遞引發(fā)膈肌收縮,促進膈肌有規(guī)律地進行收縮,增加其移動量,保證機體的氧供[15-16]。
本研究將吸氣肌訓練與電刺激膈神經聯合應用于COPD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腹橫肌增厚率、膈肌活動度改善程度更為明顯;治療后肺功能指標、運動耐力及呼吸困難癥狀均明顯得到恢復,提示吸氣肌訓練聯合電刺激膈神經治療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膈肌疲勞狀態(tài),提高肺功能和運動耐力,有效改善呼吸困難程度,分析原因可能是吸氣肌訓練通過提高COPD患者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肌疲勞,進而促進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對患者膈神經進行電刺激,可對膈肌發(fā)揮直接作用,提高患者膈肌力量,改善患者異常呼吸癥狀,且患者在非平靜狀態(tài)下,其膈肌力也可明顯提高,進而改善機體呼吸功能,有效緩解膈肌疲勞現象,提高運動耐力和肺通氣功能[17]。
綜上所述,吸氣肌訓練聯合電刺激膈神經治療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膈肌疲勞狀態(tài),提高肺功能和運動耐力,有效改善呼吸困難程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