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潤濟
淮安八十二醫(yī)院 (江蘇 淮安 223001)
男,27歲,因“腰疼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訓練時感腰背部疼痛,旋伸屈腰活動受限,右下肢麻木不適,勞累干活時加重,休息后緩解。不能久坐久站,臥位緩解。查體:脊柱外觀無畸形,存在脊柱生理屈曲,旋轉伸展屈腰活動受限,腰背壓痛,叩擊痛陽性,雙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陰性,雙側膝跟腱反射存在,踝髕陣攣陰性,巴氏征未引出。
影像學檢查:MRI平掃示腰5椎體及附件不規(guī)則混雜信號區(qū),骨質邊緣形態(tài)不規(guī)則,局部骨質破壞,T1加權圖像示腰5椎體及附件區(qū)骨質呈等低信號,T2加權圖像示呈混雜略高信號影,椎體骨質內見線樣低信號影,見圖3~圖5,注入Gd-DTPA增強掃描顯示病灶主體明顯強化,其內線樣低信號未強化,見圖8。CT示腰5椎體及附件內可見斑片稍低密度影及溶骨性骨質破壞區(qū),局部骨皮質不連續(xù),可見硬化邊、不規(guī)則骨嵴,椎間隙正常,見圖1、圖7。X線片示腰5椎體及右側附件區(qū)骨破壞,呈燈芯絨布樣改變,內部見斑點狀及線狀高密度影,見圖2。術后病理表現(xiàn):侵襲性血管瘤,毛細血管增生為主,伴有囊腔結構及纖維軟骨樣組織增生、變性。見圖6。
脊柱椎體侵襲性血管瘤通常是指具有侵襲性生長征象的椎體血管瘤,主要表現(xiàn)為椎體及附件區(qū)骨質膨脹性破壞,或形成椎旁軟組織腫塊。通常根據(jù)各種血管成分的數(shù)量多少分為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性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1]。
脊柱侵襲性血管瘤的侵襲性多見于病變椎體的骨結構破壞、椎旁軟組織腫塊的形成、脊髓神經根的壓迫以及脊髓侵襲等方面[2]。在MR影像上部分侵襲性血管瘤表現(xiàn)出一些侵襲性特征,但它對神經及脊髓的壓迫相對較輕,臨床表現(xiàn)上無壓迫癥狀發(fā)生,但絕大多數(shù)侵襲性血管瘤最終發(fā)展為壓迫癥狀的血管瘤。椎體侵襲型血管瘤壓迫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4種機制[3-5]:(1)椎體及椎弓根膨脹性擴大,導致相應的椎管腔變形及狹窄(最常見) ;(2)腫瘤硬膜外延伸可突破椎管形成椎旁軟組織腫塊;(3)受累椎體骨小梁中斷壓縮性骨折 ;腫瘤出血,引起椎管內管腔狹窄。脊椎侵襲性血管瘤突破椎體向椎旁生長可形成椎旁軟組織腫塊同時伴有骨的吸收破壞。陳首名等[6]研究表明,病灶侵襲程度與腫瘤體內脂肪含量呈負相關性,腫瘤體內血管成分較多,強化掃描后強化特征明顯。MR可明確顯示病灶的累積范圍,可為臨床治療和預后提供參考。
常見的椎體骨破壞病變包括轉移瘤、骨髓瘤、骨巨細胞瘤、嗜酸性肉芽腫等。轉移瘤多見于老年人,有原發(fā)腫瘤臨床病史,以溶骨性骨破壞為主,多不伴有骨質疏松,椎弓骨質破壞常見。骨髓瘤實驗室檢查本周蛋白增高、多發(fā),常累及中軸骨,早期椎體出現(xiàn)彌漫性骨質疏松,后期呈穿孔樣、鼠咬狀骨質破壞,無硬化邊,T1WI多發(fā)散在點狀低信號,好發(fā)于胸椎,椎弓多不受累。骨巨細胞瘤多發(fā)于青中年,椎體明顯膨脹性、偏心性改變,邊緣無硬化邊,有完整的骨包殼,可形成軟組織腫瘤,常侵及附件、椎間盤和鄰近椎體。嗜酸性肉芽腫多見于兒童,多臟器受累,呈溶骨性骨質破壞多見,椎體壓縮成薄板狀,椎間隙未受累無異常,可出現(xiàn)椎旁軟組織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