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新聞報道的標簽化傳播,能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度的標簽化報道不僅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導致新聞失真,損害媒體的公信力,而且會誘發(fā)公共事件危機,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研究新聞報道標簽化現(xiàn)象,認清其中的危害,警醒新聞從業(yè)者堅守新聞真實客觀的立場,并勇于探索破局的新路徑。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對新聞報道標簽化案例進行全面研究和深度解讀,探究新聞標簽化的特征及影響。結果:新聞標簽化主要有三類特征,即選擇性地報道新聞事件、重復使用標志性標簽、標簽多夸大雙方?jīng)_突,其負面影響主要有造成傳播偏見、弱化受眾認知、加深刻板成見等。結論:新聞報道標簽化會固化受眾認知、造成媒介審判,新聞媒體應秉持新聞專業(yè)主義原則,回歸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爭做為大眾負責的媒體。
關鍵詞:標簽化;刻板印象;污名化;新聞;客觀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3
1 新媒體時代新聞標簽化的特征
1.1 選擇性地報道新聞事件
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會為了追求時效性而搶發(fā)新聞,以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從而創(chuàng)造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新聞媒體通常采用標簽化的方式報道新聞事件,同時媒體受限于市場競爭,為追求眼球經(jīng)濟讓渡了新聞客觀性。在報道新聞事件前,部分媒體先入為主地設定好立場,按照自身既有的認知偏見對新聞事件展開想象,沒有堅守住新聞客觀性的原則,沒有進行詳細的采訪調查,按既定立場選擇材料進行報道。
例如,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事件發(fā)生后,封面新聞在微博發(fā)布主題為“#甘肅馬拉松殘運會冠軍黃關軍遇難#好友:他是聾啞人,連呼救都沒辦法”的視頻報道。事故發(fā)生后,媒體報道層出不窮,引發(fā)了大眾對殘障人士能否參加此類活動的討論,加深了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偏見與刻板印象。部分媒體由于沒有對報道事實進行詳細調查便標簽化遇難者,引發(fā)了殘障群體的不滿,不僅引發(fā)了更大的輿論,還損害了媒體的公眾形象。
1.2 重復使用標志性標簽
在新聞事件標簽化報道中,某一標簽被創(chuàng)造出來用于報道某一特定人群或地域,引發(fā)廣泛關注和討論,使公眾產(chǎn)生刻板印象,之后新聞媒體便會將同類標簽用在同類新聞報道上。以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很多媒體為追求流量,在未知事件全貌的情況下?lián)尠l(fā)新聞,如《大巴車墜江原因:女司機逆行》《重慶一公交與逆行轎車相撞后墜江,女司機被控制,動畫示意路線圖》等。以上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也加深了社會對女性司機群體的刻板印象。這類標簽用在其他同類新聞事件中,能夠迅速抓住公眾注意力,為公眾提供想象空間。
1.3 標簽多夸大雙方?jīng)_突
在新聞報道中,標簽也用于夸大事件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甚至制造出基于各自身份的矛盾,進而凸顯沖突與對立。新聞媒體通常將報道主體表現(xiàn)為“一強一弱”的形象,以便快速呈現(xiàn)新聞事實,公眾在既有的認知偏差的影響下,也會通過新聞標簽對報道事件中的主體進行定性,從而選邊站隊。新聞事件中典型的對立形象包括醫(yī)生與患者、政府官員與群眾、城管與小販、導游與游客等,受眾按照自身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選邊站隊,促進新聞報道進一步傳播和討論,進而實現(xiàn)媒體的報道意圖。公眾在解讀新聞報道時,更易投射自身經(jīng)歷和過往經(jīng)驗,而非基于事實來認識事件。因此,運用此類報道技巧能夠獲取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這也是因為新聞媒體了解大眾對社會敏感問題及群體的關注,在新聞事件中獲取即時的流量,而非履行作為媒體的責任。
2 新媒體時代新聞標簽化的負面影響
新聞媒體在新聞事件中使用標簽化的報道方式并不只有負面影響。李普曼擬態(tài)環(huán)境理論揭示了大眾傳播媒介的隱性功能,為了使受眾更快地獲取信息,標簽化成為信息處理的重要手段,對事物進行標簽化歸類,是對事物進行初級認知的一種簡便形式。尤其是面對海量的新媒體信息,標簽化的報道方式能幫助人們快速了解新聞事件,聚焦事件的核心部分,使傳播更加便利和迅速,覆蓋更廣的受眾群體。但新聞標簽化的報道方式違背了新聞從業(yè)者應堅持的新聞客觀性原則,對新聞報道對象進行簡單的標簽化處理,不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真相,容易造成負面影響。
2.1 造成傳播偏見,損害媒體公信力
從短期效果來看,標簽化的報道方式確實更容易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提升媒體影響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新聞媒體會因為一味追求新聞標簽化,迎合大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偏差而造成傳播偏見,違背自身作為媒體應該堅持的新聞專業(yè)主義、新聞真實性原則,導致媒體公信力降低甚至喪失。為了迎合社會大眾的心理期望,追求眼前的經(jīng)濟利益,媒體使用重復性標簽,導致新聞報道同質化。例如,最早的南京“彭宇案”引發(fā)大眾關注后,與之相似的新聞事件均以某地“彭宇案”命名,媒體不再關注事件真相,而是對新聞事件進行標簽化處理,讓渡自身作為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不僅會損害媒體公信力,還會導致社會正確輿論導向傳播缺位,繼而埋下更大的
隱患。
2.2 弱化受眾認知,引發(fā)逆向標簽化
對大眾而言,使用標簽進行新聞報道是更為簡易,可以準確定位目標信息,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成本。但受限于大眾既有的認知偏見,報道方式的標簽化會使受眾對事件的認識簡單化,無法正確認識事件,基于既有認知接收標簽化的新聞事件,失去自主判斷的能力,對被報道對象缺乏全面認知。大眾僅僅通過已有的、習慣性的分析框架去看待某些社會事件或現(xiàn)象,導致誤判與曲解[1]。如大眾對“萬柳書院的少爺和公主”這一群體表現(xiàn)出慕強慕權的態(tài)度和情緒,這些態(tài)度和情緒又掀起了更大范圍的輿論浪潮,而后轉變?yōu)閷Α叭f柳書院的少爺和公主”的仇恨與嘲諷,這反映出弱勢群體將一些負面特征施加在某個強勢群體身上的逆向標簽化現(xiàn)象。尤其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依托便利的社交渠道,這些群體成為受眾情緒宣泄的爆發(fā)口,對立情緒更易形成,阻礙社會有序發(fā)展。
2.3 深化刻板成見,加深污名化問題
新媒體時代,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信息傳播迅速,受眾可獲取的信息也極為豐富,大眾面對的是海量且轉瞬即逝的信息,使用的是關注詞條、標簽的閱讀方式,幾乎不會對事件進行深度思考。這一認知習慣促使新聞媒體在報道中使用和創(chuàng)造標簽,以讓大眾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提高大眾的關注度。與此同時,公眾面對標簽化的新聞報道信息時,習慣性按照既有的認知模式認識新事物,從而固化對某一事物或人物的認知。而污名化是指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到某一群體身上并使其維持的過程,它體現(xiàn)為集中和擴大某群體的負面特征,使之典型化、刻板化,并讓這些特征像標簽一樣附著到群體成員身上[2]。這些帶有負面特征的標簽丑化了群體及其所有成員,長此以往,必將引發(fā)社會沖突與矛盾。
2.4 干預事件走向,易發(fā)生媒介審判
新聞的標簽化報道會加深刻板印象,形成對人物或群體的污名化,進一步引發(fā)公眾對這一人物或者群體的厭惡,甚至是聲討,形成更大的民意,繼而影響輿論的正常走向,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司法的公正性,造成媒介審判。標簽化報道促使媒體在事件報道中預設新聞立場,導致無法全面呈現(xiàn)新聞事件,從而形成了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干預,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的認識,進而使輿論呈現(xiàn)標簽化趨勢,進一步加深公眾的刻板印象。例如,城管或富二代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強勢群體,當他們和弱勢群體發(fā)生矛盾沖突時,公眾僅靠個人經(jīng)歷和社會經(jīng)驗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便對其進行攻擊,繼而鞏固自己的既有認知。因此,這種標簽化報道也會造成媒介審判。
3 反思新聞標簽化
3.1 避免受制輿論壓力,堅守獨立報道底線
新聞媒體擁有定性新聞事件的能力,不能一味追求注意力,不顧職業(yè)責任和職業(yè)道德。只為吸引更多的受眾,便對新聞事件采用標簽化報道方式,會導致新聞失真,使真相得不到還原。如今,新聞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面對激烈的行業(yè)競爭,媒體在未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詳查的情況下定性新聞事件,以搶發(fā)新聞,甚至不經(jīng)同意便使用其他媒體的成果,違背了獨立報道的原則。這不僅會浪費社會媒體資源,而且可能造成嚴重后果。面對新聞輿論壓力,新聞媒體要堅定地回避,充分、全面地報道新聞。新聞工作者要始終保持自己的專業(yè)立場,堅持獨立思考、獨立調查,不被社會輿論干擾。對經(jīng)手報道的社會事件,要仔細地調查和審核,不受外界干擾,發(fā)表獨立見解。
3.2 堅持公正立場,力求真實客觀
新聞媒體要運用自身資源和專業(yè)技巧,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盡調查,形成對公眾負責任的報道。因此,新聞媒體必須堅持公正的立場,新聞記者要充分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不能依靠既有認知便對新聞事件作出判斷,要認清自己既有認知可能產(chǎn)生的偏差,對事件及事件當事人保持公正的報道立場,客觀呈現(xiàn)新聞事件,這既是對自己的新聞報道負責,又是對公眾和社會負責。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第一要義,客觀則是報道所呈現(xiàn)的傾向,面對新聞報道中的標簽化現(xiàn)象,新聞工作者更應堅守新聞真實、客觀的原則,如實反映調查結果,避免因刻板印象而揣測真相。在報道新聞時,不能因新聞事件的某些要素與之前的報道事件有相近之處,便不加思考地對其標簽化處理,應堅持公正報道的職業(yè)立場。
3.3 拓展多元報道視角,做好平衡報道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要采用多元視角,打破既有的思維慣性,克服既有的認知偏差和刻板印象,發(fā)揮自身能動性,為受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減少媒介審判發(fā)生的可能。扭轉新聞標簽化的負面問題,也需要新聞工作者改變以往帶有明顯立場傾向的報道方式,不賦予任何新聞標簽特定的含義。平衡報道需要做好三個層面,即微觀平衡、中觀平衡和宏觀平衡[3]。微觀平衡需要將新聞事件雙方當事人的觀點呈現(xiàn)出來;中觀平衡需要對標簽事件或人物報道傾向進行平衡,客觀展現(xiàn)新聞事實;宏觀平衡需要做好新聞報道內容的平衡,報道事件的全部內容及正負面影響,力求為公眾提供多角度的新聞內容。
4 結語
不同的標簽會讓公眾對新聞事件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和態(tài)度,繼而影響整個輿論環(huán)境。新媒體時代,信息是碎片化和龐雜的,公眾需要標簽對所需信息進行分類。標簽具有突出、簡練、傳播迅速等先天優(yōu)勢,但標簽化報道會引發(fā)固化受眾認知、發(fā)生媒介審判等負面問題。面對新聞報道標簽化問題,新聞工作者應當時刻警醒,向社會大眾報道真實客觀的新聞信息,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素質,提高報道復雜新聞事件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參考文獻:
[1] 張潮,張潔.社會現(xiàn)實、集體記憶和標簽化報道的互動:“官二代”媒介形象的建構及其成因(2009~2012)[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42(6):133-142.
[2] 唐建忠,姜鳳華.“污名化”標簽:留守兒童不能承受之痛[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1):47-49,53.
[3] 涂露芳.論新聞報道的平衡[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
作者簡介:張志坤(1996—),男,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