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賢飛
典型人物報道在新聞報道中較為常見。開展好典型人物報道,能夠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給人以啟發(fā),帶動更多人向上向善。
安徽淮北市有著“好人之城”的美譽,“中國好人”數(shù)量目前已有170多位,“人口不多好人多”是淮北市的一大特點。筆者作為安徽日報駐地記者,在淮北市工作已有多年,對淮北的“好人”情況較為熟悉,也曾采寫過多位典型人物,所采寫的一些典型人物報道還獲得了安徽新聞獎等獎項。
如何發(fā)掘典型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如何寫出栩栩如生、打動人心、給人啟發(fā)的典型人物報道?本文將結合筆者的典型人物報道采寫經(jīng)驗,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
提起典型人物,很多人會用“高、大、上”這3個字來形容,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涌現(xiàn)出科學家、教師、醫(yī)生等??v觀筆者在淮北所采訪的典型人物,他們遍及城市鄉(xiāng)村,來自各行各業(yè):有給弱勢群體義務修車的修車人王啟軍、有“三免的哥”王海峰、有三次援藏教師劉先美、有人民調(diào)解員王士宏,也有“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郭慧慧,等等。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城市的特點來開展相關工作。眾所周知,淮北市是一座緣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筆者的報道對象中,自然也少不了礦工朋友,如淮北礦業(yè)集團的礦工王忠才、扣紅衛(wèi)、紀海礦等,都曾經(jīng)是筆者濃墨重彩報道的對象。
筆者在開展典型人物報道時,還非常重視對“典型群體”的報道。何謂“典型群體”?他們可能是一個黨支部,也可能是一個班組、一個志愿者服務隊,不一而足。
2022 年3 月,筆者在《安徽日報》刊發(fā)了《“好人”情暖濉水之畔》,就是對濉溪縣好人志愿聯(lián)合會這一群體的報道。為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濉溪縣“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相聚在一起,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了濉溪縣好人志愿聯(lián)合會。該報道不以報道某一個單獨人物為目的,而是圍繞聯(lián)合會這個群體在疫情防控、鄉(xiāng)村振興、理論宣講等方面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而展開。
“典型群體”還有可能是一個項目。2021 年5 月,淮北“燕飛來”助老志愿服務項目被評為全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優(yōu)秀典型。筆者隨即聯(lián)系采訪,以《“小燕子”飛來“數(shù)字鴻溝”不難跨越》為題,對志愿者們通過集中授課、定點咨詢等方式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行為進行了報道。
在開展典型人物報道過程中,筆者不僅關注已經(jīng)成熟的各級各類典型人物,也加大對凡人善舉的報道和對典型的挖掘,力求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受眾及時勾勒身邊的溫暖風景。
今年9月17日,在淮北市相山區(qū)一家企業(yè)工作的劉枝沅、丁振忠等人在碭山縣林屯水庫救起了一對落水父子。筆者得知消息后,立即趕到他們所在的企業(yè),對施救者及他們所在的單位、獲救者及其家人進行了采訪,寫出的《及時出手!父子倆轉(zhuǎn)危為安》一稿在安徽日報客戶端刊登。今年10月16日,淮北市舉行第十屆見義勇為頒獎大會,對17 名見義勇為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劉枝沅、丁振忠二人榜上有名。可以說,正是媒體的及時報道,才讓劉枝沅、丁振忠等人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報道弘揚了社會正氣,奏響了見義勇為的強音。
典型人物既然來自各行各業(yè),那么他們身上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就事跡本身而言,有助人為樂的,有愛崗敬業(yè)的,有孝老愛親的,等等;就人物自身的性格而言,并非所有的采訪對象都能夠滔滔不絕地和記者進行溝通;就人物所從事的職業(yè)而言,有的報道對象從事的行業(yè)專業(yè)性較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難遇到。正因如此,精心謀劃,提前做好功課就顯得異常重要。做好謀劃,要求記者提前通過網(wǎng)絡、受訪者提供的資料等,掌握人物基本情況;要求記者提前擬好采訪提綱。
深入采寫關鍵是要扎實踐行“四力”。首先,要走進報道對象的世界中,對之進行認真采訪。其次,要和報道對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進行對話,進行“側面描寫”。最后,記者還要注意走進“事”中,以事寫人。
郭慧慧是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1年“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2022年,筆者在采訪郭慧慧時,她正擔任濉溪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為了寫好郭慧慧這個人物,記者同她一起下鄉(xiāng),了解她深入家庭農(nóng)場主開展農(nóng)村人才工作的過程,并用圖片、視頻等記錄下來。稿件在《安徽日報》見報時,文中就使用了不少郭慧慧與家庭農(nóng)場負責人的對話,既鮮活、接地氣,又有可讀性。
一個有血有肉、立體化的人物,必然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要想把人物更好地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記者就必須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能夠做到精準選擇報道角度。
2023 年6 月,筆者所采寫的《擁有“火眼金睛”的瓦檢工》在《安徽日報》見報。新聞的主人公叫紀海礦,是淮北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技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文章開頭提到紀海礦在安徽淮北煤電技師學院的培訓室內(nèi)指導學員使用“二斤半”,傳授瓦斯檢查操作技術。筆者在采訪紀海礦時發(fā)現(xiàn),他和他的同事們都稱光學瓦斯檢定器為“二斤半”。紀海礦是一名瓦檢工,從“二斤半”切入,不正好是對其所從事職業(yè)的最好展現(xiàn)嗎?此后,記者圍繞“二斤半”的情況作了進一步采訪,并以之為開頭進行場景描寫,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典型人物報道要注重傳播手段、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要與時俱進地做好作品形態(tài)、呈現(xiàn)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之真正地貼近群眾,更好地服務受眾。
隨著媒體融合步入“深水區(qū)”,“報、網(wǎng)、端、微、屏”立體傳播體系漸漸形成。這一傳播體系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呈現(xiàn)典型人物,也要求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主動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增強自己的新聞生產(chǎn)能力,力爭做一名全能型記者。
淮北市烈山區(qū)司法局烈山司法所所長魏玉芬是“全國模范人民調(diào)解員”。筆者在采訪她時,不僅做到了深入采訪,用手中的筆詳細記錄她的工作,還利用手機對她進行了采訪。相關報道在安徽日報多個平臺推出,各具特色。其中,《安徽日報》以《群眾身邊的“知心姐姐”》為題,對魏玉芬的調(diào)解方法進行報道;安徽日報客戶端在報道魏玉芬時不僅有文圖報道還添加了視頻。此外,安徽新聞網(wǎng)也進行了相關報道。而一些微信公眾號,如“文明淮北”在轉(zhuǎn)載《安徽日報》文字報道時,則添加了多張圖片,提升了魏玉芬這位典型人物的影響力。
在開展典型人物報道時,傳統(tǒng)媒體自身也在努力創(chuàng)新,力求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進行突破,讓新聞作品“直抵人心”。
今年8月12日,《安徽日報》“榜樣”欄目刊登了筆者所采寫的報道《“刀尖上的舞者”——記中國人民解放軍92329 部隊某分隊長王航》。這篇報道分為“人物名片”“人物寄語”和正文三部分?!叭宋锩辈糠郑瑢ν鹾降纳矸菁八@得榮譽進行了簡要介紹;“人物寄語”部分,展現(xiàn)的是王航的一句話,體現(xiàn)人物特色,給人以力量。
將一篇人物報道劃分成幾部分,這樣做的好處是文章變短了,更能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重點突出了,能夠幫助讀者迅速抓住文章要點,從而盡快找到自己的“興奮點”;版面元素豐富了,讓報紙的版面更能奪人眼球。
今天,媒體融合的浪潮愈演愈烈,記者在做典型人物報道時,可以從不同角度創(chuàng)作,使用更恰當?shù)姆绞?。比如,媒體在對魏玉芬進行報道時,還可以使用短視頻方式來進行。短視頻的主題,可以是對魏玉芬忙碌的一天的展示,也可以是其處理某一起矛盾糾紛的過程。而講述方式,可以從記者角度,也可以從魏玉芬回憶的角度,還可以從第三方,如矛盾糾紛雙方的角度切入。
記者是一名記錄者,應努力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在和典型人物打交道的過程中,筆者和大多數(shù)采訪的人物都保持著長期聯(lián)系,還和其中一些人物成了朋友。毋庸置疑,對所報道的人物進行持續(xù)關注,頗有必要。
提起連續(xù)報道人們并不陌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典型人物報道同樣也可以進行連續(xù)報道。有時候,報道的時間跨度可能長達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而這就要求記者做個“有心人”。
2022年8月,《安徽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要世代守護好這里”》的人物報道。報道的主人公是濉溪縣韓村鎮(zhèn)淮海村村民李華松。幾十年來,李華松老人用心守護曾是中共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所在地的自家祖房,成為這處革命舊址的守護員、講解員和紅色文化傳播員。
讀者可能不太了解的是,2015年,記者就曾采訪過李華松。也正是在當年,他被評為誠實守信類“中國好人”。2022年的采訪,相當于第一次采訪。這次采訪的背景,建立在李華松剛剛獲得“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的基礎上,而《“我們要世代守護好這里”》是一篇典型的后續(xù)報道。報道采寫過程中,記者帶著“老人的身體怎么樣?”“老宅現(xiàn)狀如何?”“隨著老人年齡增長,以后老宅誰來保護?”等問題趕到淮海村小李家采訪,就相關問題為讀者一一進行解答。
對自己所采訪的典型人物保持持續(xù)關注,能夠拓寬報道內(nèi)容。一方面,以前的采訪對象可以為記者提供報道線索,成為“新聞線人”;另一方面,對自己所報道的典型人物進行重新回顧,記者還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
2021 年,筆者以《政策宣講者矛盾調(diào)解人》為題對“中國好人”、濉溪縣臨渙鎮(zhèn)茶館調(diào)解中心主任王士宏進行了報道。老王是理論政策的宣講員、鄉(xiāng)土文化的傳播員、化解矛盾的調(diào)解員。此次采訪結束后,筆者和王士宏的聯(lián)系一直沒有中斷。就在今年8 月,《安徽日報》以整版形式推出了調(diào)研報道《解碼古道熱“茶”里的善治力量》,報道中所提及的臨渙茶館,正是王士宏的重要工作地點之一。此次采訪得到了王士宏不遺余力的支持。
再比如,在今年2 月,筆者回訪了曾經(jīng)報道過的淮北“三免的哥”王海峰。以前,王海峰獨自一人對老年人、孕婦、殘疾人這3個群體實施免費乘車;如今,他已經(jīng)組織起了一支“三免車隊”。從一個人開展志愿服務到一群人攜手同行,前后兩次報道的內(nèi)涵已經(jīng)有了天壤之別,也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些記者在采訪典型人物時,只和對方做電話、微信等跨時空交流,遠離受訪者,甚至連受訪者都沒有見過,就把稿件寫成了。這一行為的后果,輕則造成新聞報道“板著面孔說話”,重則導致失實報道的產(chǎn)生。畢竟,通過“空中交流”時間短,交流深度不夠,有時甚至因為方言等原因,造成交流障礙。如此環(huán)境下,是不可能采寫出優(yōu)秀新聞報道的。
筆者在采訪上文所提及的王士宏時,就多次前往濉溪縣臨渙鎮(zhèn)茶館,聆聽他給茶客們作理論宣講。他個子不高,但聲音洪亮,宣講喜歡互動。這些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后期報道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聞是客觀公正的,典型人物報道也要遵循這一原則。也正因此,記者在采訪典型人物時,既要學會傾聽,也要學會存疑,不能對采訪獲得的內(nèi)容毫無保留地接受。
一方面,記者要敢于就新聞事實、細節(jié)等發(fā)問。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采訪人物也是非常愿意和記者進行交流的。有時候,對于受訪者來說,深入對話也是一種啟發(fā)。當然,記者在發(fā)問時要注意尊重對方隱私。另一方面,采訪對象所介紹的情況很多發(fā)生在過去。由于記憶偏差等原因,他們很難原原本本地還原新聞事實。這就要求記者還要圍繞相關新聞內(nèi)容進行多方求證。
在典型人物的寫作過程中,一些新聞報道就報道對象取得的成就大書特書,整篇文章卻是干巴巴的,沒有絲毫可讀性。解決這一問題,要求記者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把一沓人物材料變?yōu)樯鷦拥墓适隆?/p>
講好典型人物的故事,要求記者善于觀察,提煉亮點;要求記者善于發(fā)現(xiàn),深入挖掘成就、數(shù)字背后的故事;要求記者善于學習,轉(zhuǎn)換語言方式,把專業(yè)術語轉(zhuǎn)換為“受眾語言”。
在碎片化傳播興起的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作優(yōu)質(zhì)、鮮活、飽滿的典型人物報道,成為新聞記者無法回避的課題。總體來看,新聞記者要從人物的“形”“神”兩方面入手開展采訪工作,使用恰如其分、扣人心弦的表達方式,以時代的眼光,發(fā)展的視角來客觀、真實地呈現(xiàn)人物形象,弘揚正能量,傳遞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