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方園 胡重華 彭進榕 劉斌 曾慶祥*
為了解一齡大刺鰍生長特性,在池塘自然水溫條件下開展一齡大刺鰍生長性能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大刺鰍體長與體質量呈冪函數(shù)關系,屬異速生長型;體質量日增長量從試驗開始到120d 期間呈上升態(tài)勢,之后隨水溫下降而降低。相較其它淡水魚類,大刺鰍有著較強的生長和價格等綜合優(yōu)勢,試驗為大刺鰍規(guī)?;B(yǎng)殖提供了基礎數(shù)據(jù),可供相關地區(qū)養(yǎng)殖人員參考。
大刺鰍(Mastacembelus armatus)屬于鱸形目(Perciformes)、刺鰍科(Mastacembelidae)、刺鰍屬(Mastacembelus)魚類,主要分布長江以南的水系中。大刺鰍肌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種類豐富,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由于大刺鰍野生資源稀少,人工養(yǎng)殖量小,目前其市場價格高達200元/kg,近年來,在廣東地區(qū)掀起了養(yǎng)殖大刺鰍的熱潮。
本課題組近年來已經(jīng)在池塘養(yǎng)殖、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仿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常見病防治技術等方面開展相關的試驗研究,但在其生長特性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也只有少量報道。我們開展了大刺鰍生長性能研究,旨在掌握其在池塘養(yǎng)殖條件下的生長規(guī)律,為大刺鰍規(guī)?;B(yǎng)殖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試驗從6月8日至11月7日,試驗時間為5個月。
試驗池塘位于廣州市某農業(yè)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繁育基地,呈長方形,面積為5畝,試驗池蓄水深1.8m~2.0m,保水性能較好,池底平坦且極少淤泥,具備獨立的進排水系統(tǒng),養(yǎng)殖用水為深井水,水質清新,水源進入蓄水池經(jīng)曝氣、過濾后流入養(yǎng)殖池。池塘配有功率為3kW葉輪式增氧機2臺,7.5kW羅茨風機2臺。魚種下塘前15d~20d,池塘蓄水30cm~50cm,每畝用生石灰150kg化漿后全池潑灑徹底清塘。魚種下塘前2d~3d,用45mg/m3~75mg/m3的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0%)對水體進行消毒處理。
試驗魚苗來自廣州市,魚苗于4月8日孵化,先在室內苗種培育池培育30d,全長達2.5cm~3cm時轉入室外的培育箱再培育30d,6月初完成馴食,此時,大刺鰍魚苗可以完全攝食配合飼料。選擇規(guī)格整齊、健康有活力的魚苗作為試驗魚,試驗魚體長(8.19±0.01)cm,體質量(1.73±0.01)g。
試驗期間,水溫21.7℃~33.2℃,溶解氧不低于5mg/L,pH值為6.83~9.61,每30d取樣一次,每次隨機取樣50尾魚,測定體長、體質量。選擇大刺鰍專用飼料進行投喂,要求粗蛋白含量45%以上,每天投飼量為魚體質量的5%,每天投喂三次。試驗塘搭配鰱鳙夏花各100尾,用以調節(jié)水質。
應用EXCEL軟件和SPSS軟件對測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各項生長參數(shù)及計算公式如下。
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W=aLb
特定生長率(SGR,%/d)=[(lnW2- lnW1)/(t2-t1)]×100
生長指數(shù)GT=lnL2- lnL1
生長常數(shù)GC=GT×(t2-t1)/2
體質量相對增長率(RGR,%)=[(W2/W1)- 1]×100
體質量日增長量(DWG,g/d)=(W2- W1)/(t2- t1)
肥滿度 (CF,g/cm3) = (W/L3) ×100
W為體質量(g),L為體長(cm),W1、W2和L1、L2分別為試驗t1、t2(d)時的體質量(g)和體長(cm),a、b為常數(shù)。
經(jīng)過150d的養(yǎng)殖,試驗魚的體長從初始的(8.19±0.01)cm增長到(36.64±0.11)cm,體質量從初始的(1.73±0.01)g增長到(98.93±0.53)g,詳見表1。體質量日增長量(DWG)從試驗開始到120d期間呈上升態(tài)勢,在90d~120d達到峰值0.98g/d,之后呈下降趨勢,在120d~150d時降至0.45g/d。體質量相對增長率(RGR)在30d時最高,為660.00%,之后持續(xù)下降,直到150d試驗結束時,已經(jīng)降至15.90%。特定生長率(SGR)在30d時最高,數(shù)值為6.75,之后呈下降趨勢,至150d試驗結束時,降至0.49。
表1 大刺鰍的生長參數(shù)
利用EXCEL軟件對試驗期間測得的體長和體質量平均值進行分析,以W=aLb擬合方程求得體長和體質量的關系式為:W=0.0062L2.6965,R2=0.9973(見圖1),其生長指數(shù)b值小于3,屬異速生長型,表明一齡大刺鰍的體長和體質量增長不是均衡的。
圖1 大刺鰍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
生長常數(shù)和生長指數(shù)與試驗時長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二者變化趨于一致,生長常數(shù)和生長指數(shù)在試驗30d時分別為10.88和0.73,而后一直下降,直到試驗結束的150d時,分別降到最低值0.87和0.06。
圖2 大刺鰍生長常數(shù)與生長指數(shù)的關系
試驗期間,水溫隨季節(jié)變化先上升后降低,以取樣日監(jiān)測的水溫為基點繪制溫度變化圖,從試驗開始時的27.7℃,升至60d的31.8℃,隨后水溫一直呈下降趨勢,降至試驗結束時的23.1℃。大刺鰍體質量日增長量(DWG)隨試驗的進行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其最高值在120d,而水溫的最高值在60d,其與水溫的變化并不呈正相關(見圖3)。
圖3 大刺鰍體質量日增長量與水溫的關系
試驗期間,大刺鰍的肥滿度(CF)為0.20g/cm3~0.32g/cm3,呈平穩(wěn)下降趨勢,最高值為試驗開始時的0.32g/cm3,最低值為試驗結束時的0.20g/cm3。
體長—體質量關系是魚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應用十分廣泛。通常采用冪函數(shù)關系式W=aLb表述魚類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較為準確。式中a為條件因子,反映種群所處生境的好壞;b為冪指數(shù)系數(shù),反映魚類生長類型的特征值,此特征值有3種不同的意義,分別為b<3、b=3和b>3,其中冪指數(shù)b=3為等速增長,說明魚類體長和體質量的增加速度相等,另外2種形式均為異速增長,若冪指數(shù)b>3,說明魚類體質量增長速度快,反之魚類體長增長速度快。一齡大刺鰍體長和體質量的關系式為W=0.006L2.6965,b=2.696,b<3,表明一齡大刺鰍在池塘養(yǎng)殖條件下體長增長大于體質量增長。
魚類在各生長階段的生長速度是不同的,通常用生長指數(shù)來比較魚的生長速度。如圖2所示,一齡大刺鰍的生長常數(shù)和生長指數(shù)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30d~60d,生長指數(shù)由0.73急劇降至0.34,生長常數(shù)由10.88急劇降至5.03;60d~150d,生長指數(shù)由0.34逐步降至0.06,生長常數(shù)由5.03逐步降至0.87。大刺鰍為暖水性魚類,在試驗的30d~60d,隨著水溫的上升,大刺鰍的活性不斷增強,處于快速生長期。在試驗期間,養(yǎng)殖池塘水溫最高達到34.2℃,且持續(xù)處于33℃以上的時間超過7d,但大刺鰍的攝食并未受到影響,表明大刺鰍在水溫較高時仍可以快速生長。
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大刺鰍經(jīng)15個月養(yǎng)殖周期,試驗魚成活率83%以上,商品魚平均規(guī)格可達244.3g,每畝產(chǎn)量846.2kg,每畝產(chǎn)值135392元,每畝利潤62154元,經(jīng)濟效益非常可觀。此外上次試驗過程中因搭建越冬棚,期間對大刺鰍停食了近40d,尚未完全展示大刺鰍的生長潛能。結合本次試驗結果推斷,一齡大刺鰍在池塘養(yǎng)殖條件下,為異速生長,生長速度較快,通過搭建溫棚、構建恒溫系統(tǒng)等方式,在大刺鰍越冬期間,繼續(xù)投喂不停食,能縮短其養(yǎng)殖周期,從而達到快速上市的目的,相較于其他淡水魚類,大刺鰍有著無可比擬的生長和價格等綜合優(yōu)勢,值得推廣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