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壽美
語文教學應圍繞語文要素落實展開教學設計,這是語文教師需要直面的課題。特別是組織深度閱讀,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設定閱讀目標,改進閱讀教程,組織閱讀活動,創(chuàng)新閱讀應用,從不同角度展開閱讀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全面落實語文要素。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教師要優(yōu)化處理閱讀教學流程,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要素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教師要做好閱讀教學設計,推出更多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自覺落實語文要素,讓深度閱讀學習真正發(fā)生。
語文閱讀教學有比較固定的教材內容,教師在引入深度閱讀學習機制時,要注意做好學情調查,對教材內容做深度研究,找到教學設計切入點,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語文要素落實過程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1]。語文要素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教師要做好分解,針對語文要素,立足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讓學生在深入研讀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
語文要素包含諸多內容,識字、詞語、句式、修辭、寫法、文體、閱讀、讀寫、講述、演繹等都屬于語文要素。教師在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時,要注意做好觀照設計,讓學生自然進入語文要素落實環(huán)節(jié),在真實體驗中形成閱讀核心能力。例如,教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走月亮》時,教師設計的閱讀任務是:自主學習教材中的生字
及典型詞語,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體會作者關于親情的表達方式。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環(huán)節(jié)后,逐條完成教師設計的閱讀任務,閱讀學習呈現主動性,閱讀效果值得期待。在閱讀討論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與學生直接對話,給學生提出一些閱讀建議,讓學生展開主動學習,對文本內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因素進行深度探索。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對相關語文要素進行梳理,閱讀學習程序自然展開。教師要引導學生研讀閱讀文本,明確語文要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學習,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適時推出學習任務,以任務作為驅動手段,促使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在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閱讀任務包含諸多內容,與語文要素形成對接,促使學生在目標落實過程中完成語文要素構建任務。教師研讀教材文本,對語文要素做梳理,能夠形成新的教學亮點。背誦、討論、鑒賞等都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方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深度解析文本,使其閱讀學習呈現高效性。
設計閱讀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有“三維”意識,要從知識與積累、過程與方法、情感與主旨等角度展開目標設計,體現學科教學的基本特點。深度學習追求的目標更高,教師要結合語文要素落實,做目標整合處理,為學生推出更多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語文要素落實過程中掌握學科能力。深度閱讀要體現學生主動性學習,教師適時投放更多深度閱讀的目標任務,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探索機會[2]。
教師推出閱讀教程后,要先理清閱讀目標設計程序,給學生規(guī)劃清晰的閱讀路線,落實語文要素目標。在講解《蝴蝶的家》這篇課文時,教師給學生設計的任務目標為:掌握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關愛小動物的情感。這些目標的提出,使學生明確了閱讀任務的基本要求,在落實具體任務過程中也能全面滲透語文要素內容。識字、釋詞、朗讀、情感、主旨等都屬于語文要素范疇,教師在教學目標中設定了諸多語文要素內容,其目的是極為明確的,要讓學生在主動閱讀學習過程中內化這些要素內容。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教師在目標執(zhí)行過程中推出語言鑒賞、質疑閱讀、課文復述等活動,讓學生展開深度閱讀,促進學習目標的落實。如質疑性閱讀,教師鼓勵學生展開深入思考,歸結出一些閱讀問題。學生進入閱讀核心,質疑問題不斷涌現。如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蝴蝶的家”,但到最后也沒有找到蝴蝶的家,這樣設計是不是有些偏題?蝴蝶是柔弱的,而面對暴風雨,它卻能夠全身而退,作者的寫作用意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集體討論,逐漸達成共識,詞語解讀、句式賞析、修辭應用、文體感知及立意、選材、表達、結構等語文要素都得到了落實。
自主閱讀課文前,教師給學生設定了具體的學習目標,用任務的形式推動學生進入深度閱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方向。教師針對學生閱讀認知基礎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規(guī)劃學生深度學習的路線,讓學生圍繞語文要素落實的目標開展學習活動,形成新的閱讀成長點。教師組織學生主動質疑,整合處理相關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機會。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對語文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師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教學互動組織、教學效果評價等過程做優(yōu)化處理,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深度閱讀追求閱讀的品質,教師要在閱讀方法傳授、閱讀效率評價等角度展開深入思考,以優(yōu)化語文要素的落實過程。教師要在學生進入深度閱讀學習后對教學設計和環(huán)節(jié)做適當調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描寫片段。教師圍繞語言鑒賞展開教學,簡化中間環(huán)節(jié),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講解《麻雀》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做梳理性閱讀,找出精彩描寫片段,自主展開語言鑒賞操作,并做互動交流,介紹自己的鑒賞體驗。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進行個性化閱讀和互動討論。教師跟進觀察學生,從鑒賞角度、鑒賞程序、鑒賞交流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展開深度閱讀。例如,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边@段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老麻雀不顧一切救小麻雀的情景生動展示出來。教師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進行鑒賞:如果考慮關鍵詞語的應用,或者從形態(tài)、神態(tài)描寫角度展開思考,能否對這段話進行鑒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順利拓寬了思路,鑒賞進入嶄新階段。有學生這樣鑒賞:“這段話中有‘飛下來’‘石頭似的’‘扎煞’‘絕望’‘尖叫’等典型詞語,這些詞語將老麻雀舍命相救的姿態(tài)展示出來,讀者會情不自禁地被這只老麻雀的精神所震撼?!币灿袑W生從場景描寫角度做鑒賞:“一只老麻雀,一條獵狗,力量懸殊,但決斗場面就此拉開。”教師可對學生的鑒賞情況做點評,給予更多積極評價。
語言鑒賞是語文要素的重要內容,教師從修辭以外其他角度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鑒賞選擇,無疑是最有價值的設計。學生習慣找修辭方法,離開修辭方法便沒有什么好方法來展開鑒賞。對此,教師讓學生學會從其他角度進行探索,無疑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面對鑒賞任務,要準確找到思維切入點,這也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關鍵。大部分學生能夠順利找到其他角度做思考和鑒賞,為鑒賞學習提供更多學習思路,獲得預期的學習效果。
閱讀活動內容豐富,其組織形式也是多樣的。教師對文本做深度解析,根據學生閱讀要求設計課堂辯論、誦讀展示、故事講述、鑒賞討論、讀寫交流、課堂演繹等活動,都能促進學生語言要素的內化,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趣味性、互動性、開放性閱讀活動有強烈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圍繞學生興趣點,推出更多適合學生的閱讀活動任務,與學生一起展開互動學習。
教師設計閱讀活動時,不妨征詢學生的意見,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配性,使設計效果更為顯著。例如,在講解《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梳理閱讀故事內容,對基本情節(jié)和人物做歸結處理,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學生有了之前的閱讀經歷,自然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因為是用自己的話復述,學生在具體操作時難免存在一些個性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做矯正指導,讓學生逐漸進入文本核心。為激發(fā)學生閱讀思維,教師繼續(xù)設計任務,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教材故事改編成課本劇,并現場做演繹展示。學生對演繹活動興趣較高,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參與課本劇創(chuàng)編活動。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對課本劇腳本編寫情況進行觀察和評價,及時給予方法指導。進入訓練彩排環(huán)節(jié)后,學生開始嘗試摸索角色塑造方法。教師可與學生直接對話,給予學生角色塑造方面的指導,確保演繹活動順利推進。經過師生共同努力,演繹活動獲得圓滿成功,學生從演繹活動中,對文本故事內涵有了全新理解,其語言表達、思維整合、互動協(xié)助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教師根據教材特點設計課本劇創(chuàng)編演繹活動,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此學生建立起來的學習體驗和認知更為豐富。學生大多喜歡參與這樣的學習活動,不論表演者,還是觀眾,都能夠從演繹活動中獲得學習認知。演繹活動能夠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閱讀活動的組織意義不在結果,而在操作過程,體現在參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展開教學評價,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上的啟迪。
深度閱讀學習需要更多的訓練支持,教師在設計訓練活動時,要有拓展延伸的意識,促進閱讀學習實現課內課外的對接,借助更多渠道收集相關的閱讀信息,創(chuàng)新閱讀訓練方式。教師在任務設計、效果評估等方面應做出積極探索,確保閱讀訓練的順利推進[3]。深度閱讀訓練追求高效性、開放性,教師要創(chuàng)新訓練設計,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契機。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時,要有創(chuàng)新設計意識,推出更多訓練任務,以增強學生閱讀效果。例如,在講解《牛和鵝》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要求學生梳理和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呈現訓練任務:閱讀文本內容,對相關描寫內容做重點解析,找到描寫方法及應用技巧,為后面的讀寫操作奠定基礎。可以學習作者的寫法,選擇一種熟悉的家禽或家畜,展開描寫,寫出其個性特點,特別是生活習性方面的內容,要根據生活經歷做真實展示。學生接受讀寫任務后,都能夠主動展開思考和討論。教師要與學生交流讀寫經驗,給學生提出一些操作建議。在學生進入寫作環(huán)節(jié)后,教師要深入學生中,觀察學生的寫作情況,從方法傳授的角度輔導學生。有的學生選擇寫家禽,有的學生選擇寫寵物,還有的學生選擇介紹一些野生動物。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信息,讓學生直觀觀察,找到其突出特點,為仿寫提供更多素材支持。經過教師引導,學生讀寫任務順利完成。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自主介紹,推動課堂學習進入經驗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介紹經驗時,重點解讀學法,這樣對語文要素的落實有積極促進作用。
教師推出讀寫任務,組織學生進行學法交流活動,給學生提供語文要素落實環(huán)境,促使學生學習認知的內化。進入讀寫操作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生活經歷進行讀寫訓練,成功調動了學生的思維。閱讀訓練形式多樣,教師要做好篩選,借助新穎的形式,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激勵和啟發(fā),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目標。
深度閱讀與語文要素落實對接融合,體現學科教學的一貫追求,教師需要有對接和融合意識,研讀閱讀文本、設定閱讀目標、改進閱讀教程、組織閱讀活動、創(chuàng)新閱讀訓練,為語文要素目標有效落實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閱讀設計,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深度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