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倪 蘭
閱讀和寫作一直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不僅在升學考試中占據較大比重,同時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及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閱讀和寫作是緊密關聯(lián)、密不可分的。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并為學生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奠定學生的寫作基礎;而寫作練習則能鍛煉學生對信息素材的提煉及應用能力,是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的有效路徑[1]。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對閱讀和寫作結合的重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但是從當前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閱讀和寫作脫節(jié)現(xiàn)象仍然十分明顯,影響了閱讀及寫作教學的質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效路徑,推動了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傳統(tǒng)的讀寫教學體系主要由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組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按部就班地為學生傳授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而學生只能被動地對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搬運”和“儲存”,達到積累知識的效果。在這種教學結構下,教師通常將引導學生不斷練習表征性知識作為重點,教學過程往往是靜態(tài)的、不可逆的,這也就容易讓學生對知識產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xiàn)象,難以真正將知識內化[2]。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多媒體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開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普及,這也使讀寫教學體系開始向“教師、學生、素材、教學媒體”四要素轉變,這一變化也推動了教學結構變革。
新媒體時代使學生閱讀資源的獲取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可以依托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海量、豐富的閱讀資源,這也使讀寫教學開始從“以課本為主”向“以資源為主”轉變。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這對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有積極作用[3]。這也就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逐漸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從“學到知識”向“學會學習”轉變,使語文教學逐漸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為主”向“提高動態(tài)能力”轉變,使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新媒體時代下,想要提升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質量就必須從教師自身入手。教師要轉變理念,增強對讀寫結合教學的重視,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下述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應注意更新教學理念,增強讀寫結合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活動直接受自身理念的影響。所以,教師自身應從更新教學觀念與認知入手,充分了解讀寫結合的重要性,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促進“讀”、促進“寫”及實現(xiàn)“讀寫融通”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能力,樹立讀寫結合的教學意識。此外,學校方面還可以積極組織語文教師參加相關專業(yè)培訓、開展專業(yè)座談會及新媒體技術應用培訓,為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教師應注意營造良好教學環(huán)境。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并通過新媒體技術引入視頻、圖片,營造相應的閱讀與寫作場景,讓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獲得學習的快樂與滿足。同時,在讀寫結合訓練方面,教師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豐富性,如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體驗,達到更好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
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想要提升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質量及效率,教師就要想辦法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轉變傳統(tǒng)說教模式,以圖文結合、視頻動畫輔助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持久的專注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讓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主動投入閱讀及寫作中。
以《范進中舉》這篇文章為例,考慮到這篇文章為小說體裁,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及思考價值,同時文章在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借鑒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范進中舉”的相關影視片段,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并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形成直觀、清晰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再帶領學生去閱讀文章內容,并按照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利用電子白板繪制思維導圖,將范進“中舉前”“中舉后”的變化進行對比,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此外,在完成了文章的整體閱讀、初步講解學習后,教師可以再帶領學生進行跳讀,讓學生將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畫出來,并做好批注。同時,教師可以再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和人物描寫相關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在閱讀問題、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對人物特點形成深刻印象。這樣,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既活躍了閱讀課堂氛圍,豐富了閱讀教學形式,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又在文字及視頻的對比下加深學生對文中人物形象的印象,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描寫方法的掌握,使學生在閱讀中掌握寫作技巧,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
1.拓展學生閱讀范圍,以讀促寫,豐富寫作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大量的閱讀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知識,夯實寫作基礎。學生只有有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作為支撐,在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就實際情況來看,很多中學生畏懼寫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素材積累不足,寫出來的內容多空洞乏味。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通常局限于教材內容,不利于學生閱讀量的提升及素材的積累。新媒體時代下,教師需要以教材內容為出發(fā)點,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拓展延伸更多的閱讀內容,構建起系統(tǒng)的文本信息群,以拓展學生的閱讀廣度,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更多寫作素材,讓學生的寫作更輕松。
例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有四篇課文,即《背影》《白楊禮贊》《散文兩篇》和《昆明的雨》。這些課文雖然都屬于散文的范疇,但類型卻明顯不同。比如《背影》是一篇寫人記事散文,《昆明的雨》屬于寫景抒情散文,《白楊禮贊》則是托物言志散文,《散文兩篇》屬于哲理散文。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出發(fā),為學生拓展與課文相似的課外閱讀素材,如完成了《背影》這一課的教學后,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閱讀《父親的半瓶酒》《父親的白發(fā)不是老》等文章;在完成《白楊禮贊》這一課的閱讀教學后,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閱讀《木槿花》;在完成了《昆明的雨》這一課的閱讀教學后,則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閱讀《夢里家山》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布置好課外閱讀任務后,教師還需要做好指導及驗收工作,如在為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后,教師還可以附加這樣的要求:“完成課外閱讀后,將課外閱讀內容和教材內容進行對比、總結,并寫一寫自己的心得體會、閱讀感受,同時將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詞匯摘抄到自己的素材本中,然后將所寫內容上傳至線上學習平臺?!边@樣以教材內容為出發(fā)點,進行課外閱讀拓展,既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又能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在豐富學生閱讀儲備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文章的對比總結,書寫心得體會、閱讀感悟,還可以通過“微寫作”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xiàn)讀與寫的有機結合。
2.重視開展寫作訓練,讀寫結合,鍛煉讀寫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中學語文學習中密不可分的兩部分,兩者之間并非獨立存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從閱讀文本出發(fā),合理選取寫作角度及內容,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效遷移閱讀文本中的知識技能,并發(fā)散思維展開寫作。所以,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與寫作教學進行融合,通過讀寫結合教學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及應用能力。
例如,在閱讀八年級《背影》這篇文章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網絡上流傳廣泛的視頻“父親的五元午餐”,也可以在課前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通過視頻剪輯方式將網上一些關于“父親”的視頻整合在一起,在課堂上播放。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去閱讀《背影》這篇課文。在學生完成課文的閱讀及學習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閱讀體驗以及視頻觀看體驗,以“我的父親”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學生在閱讀課文、觀看視頻后,往往能夠產生非常多的感觸和想法,此時去寫作學生更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寫作自然就水到渠成。
又如,在閱讀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燭光里的媽媽》《媽媽的吻》等歌曲,渲染氛圍。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閱讀課文內容獲得了怎樣的啟發(fā),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對文章的結構層次、主旨內容及寫作方法進行概括,以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寫作方法,通過閱讀學習寫作技巧與方法,實現(xiàn)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的描寫方法。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還可以從文章內容出發(fā),為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作業(yè),如閱讀《秋天的懷念》《致女兒書》《傅雷家書》等,同時還可以在班級群內,通過“群文件”為學生分享和文章相關的讀后感等學習資料,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微信群、QQ群或者線上討論的方式,對閱讀文本展開對比分析、合作探究,并將小組討論結果以文字形式發(fā)送到班級QQ群、微信群。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布置寫作任務“結合閱讀的幾篇文本內容,學習其抒情方法、描寫親情的手法及角度,以‘我最熟悉的人’為主題寫一篇作文”,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信心,同時也能讓學生理性、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揚長避短。所以,加強對讀寫教學評改的重視,在提升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質量中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需要教師充分重視。新媒體時代下,教學評改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教師批改作業(yè),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網絡交流平臺等及時與學生交流寫作情況,及時評改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作文寫作情況,以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給學生布置了課后閱讀任務,并要求學生將課內外閱讀文本進行對比總結,書寫閱讀體會、感受等作業(yè)后,對學生在線上平臺提交、發(fā)送的作業(yè)教師要及時評改,并通過線上平臺與學生交流,對于優(yōu)秀之處不吝嗇肯定和表揚,對于不足之處也需要及時引導糾正。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線上平臺進行互評、互改,以增加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相互評改作業(yè)、作文的過程中,相互學習,深化討論。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更多便利的條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尋找教材中讀寫結合的契機,靈活地應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方式提升教學效率,切實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