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秀麗
摘? ?要: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比如圖片、音視頻的使用,讓學習更生動,更直觀;豐富的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渠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促進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現(xiàn)。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34-0058-02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技術手段已經(jīng)滲透到各行各業(y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毋庸置疑,技術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比如圖片、音視頻的使用,讓學習更生動,更直觀;豐富的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渠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促進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現(xiàn)。當然,也存在一些諸如技術使用不當,為技術而技術等問題。
前段時間,筆者曾作為評委去基層學校檢查驗收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發(fā)現(xiàn)能實現(xiàn)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課少之又少,不少課僅僅是為了技術而技術,為了應付檢查,不合時宜地強加、硬塞圖片、音頻、視頻、PK游戲,課上得喧囂而浮躁。如何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教學,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是我們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一、明確教學重難點,讓技術適時適當
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然后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信息技術去突破教學重難點。技術的運用要適時適當,恰到好處,不能強加硬塞。
一節(jié)六年級數(shù)學課“圖形與測量”,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說一說對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認識。教師聯(lián)系生活,引入學生的身高、拇指指甲蓋的面積、一粒花生豆的體積等生活中的數(shù)據(jù)來加深對三種量的認識,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即生活的教學理念。課堂中唯一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的環(huán)節(jié)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把教材上的第一題的圖片“工人在花園中測量不同物體”搬到了PPT上,學生由看書變成看課件。
這節(jié)數(shù)學課如何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呢?我們在聽課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給亭子的四個柱子刷漆”需要知道柱子的表面積時,遇到了障礙,這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演示一下什么是圓柱體的表面積,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這樣適時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讓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另一節(jié)一年級數(shù)學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在減法時,如果個位不夠,要從十位借1當十。教師采用實物教學,通過擺小棒、撥珠子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嘗試表達,接著教師引出本課重點——列豎式計算。整節(jié)課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思維,教學效果很好。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希沃白板中的PK游戲,讓兩個學生上臺計算,其他學生吶喊助威,氣氛甚是緊張和激烈。
這節(jié)數(shù)學課重在計算過程中的思維訓練,通過動手體驗,經(jīng)歷思維的過程;通過動口,再讓思維過程外顯。激烈而緊張的PK游戲,并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和強化。如果這節(jié)課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安排在學生擺小棒和撥珠子之后,再動畫演示一下解析過程,可以更加強化學生的思維,鞏固記憶。
二、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讓技術適度適量
作為學科教師,真功夫在于研究學科教學,掌握學科本質(zhì)特征。不能本末倒置,拋卻自己的學科教學,用炫技掩蓋自己學科的不足。追求時尚,一味跟風,最終只會使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受限,甚至是誤入歧途。
檢查中聽了一節(jié)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課,這一節(jié)是初中語文課,內(nèi)容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上課伊始,教師用一段視頻展示普希金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然后播放朗讀音頻,接著出示五個問題,在詩歌中尋找答案。隨后利用蒙層,出示詩歌主題思想的填空題,最后播放“積極樂觀”的小視頻。小視頻緊扣本文主題,確實震撼人心,但這一節(jié)是語文課,是學習普希金詩歌的語文課,學生們受到精神的洗禮,思想的振動,需要通過品析、朗讀詩歌來獲得,而不是借助小視頻。語文課就要用語文的手段,如果教師在前面的教學中,在品析語言、聯(lián)系生活、感情朗讀方面做足功夫,學生已經(jīng)被普希金的詩歌所深深打動,那么我們再播放小視頻,就是錦上添花,否則就是畫蛇添足,就是變了味的所謂語文課。如果語文課不關注文本,不聚焦語言,不在根本上做文章,不在基礎上下功夫,一味拓展延伸,長此以往,語文課就會成為空架子,就會成為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很難得到提升。
語文教育的現(xiàn)代化不能用PPT代替教師的講解,不能用視頻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不能用錄音代替學生朗讀和教師范讀,不能用大屏幕代替黑板和課本。相比教學手段的更新,語文教育的現(xiàn)代化更需要教學理念的更新,更需要加深對語文學科特點的認識。
這讓筆者想起了另外一次培訓活動,三位學員聚焦寫作教學進行示范課展示,其中第一位語文教師比較精通信息技術,教學中多次運用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另兩位語文教師并沒有過多運用技術手段,但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比運用技術手段的教師要好。這兩位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問題的設計、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課堂的及時性評價都遠遠高于第一位教師。
顯而易見,語文教師的真功夫不在電腦技術上和炫目的課件上,而在用口說、用手寫上,在引導和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上。
還有一次同課異構活動,三位教師同上六年級語文《學弈》,其中兩位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而另一位使用傳統(tǒng)教學,課前板書整篇文言文,字寫得工整美觀,朗讀、釋詞、邊讀邊板,教者上得舒緩,聽者聽得舒服,返璞歸真的語文課更有語文味。
回想于永正、賈志敏等老一輩語文名家的課,沒有多媒體,沒有聲光電,只用一支粉筆、一面黑板、一張嘴就向我們樸實生動地闡述了語文教學的真諦。任何技術手段都比不上教師的學識修養(yǎng)與人格魅力。
信息素養(yǎng)是新時代每一位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但是加強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練就過硬的專業(yè)本領是學科教師的立根之本。在學科教學上站穩(wěn)腳跟后,再與時俱進,充分考慮多媒體或相關信息技術手段與教學重難點和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有機融合,真正發(fā)揮其輔助功能,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會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