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會潁
(江西省德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西 德興 3342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慢性炎癥反應性肺疾病,侵犯氣道、肺實質、肺血管的同時呈進行性發(fā)展,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氣促、胸悶、咳嗽及呼吸困難,以氣道高反應性、氣道阻塞、不可逆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特點,好發(fā)于4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與致死率均較高。目前,臨床中關于COPD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得出統(tǒng)一結論,但有研究表明[1],其或許與長期吸入顆粒物、有毒化學物質、機體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關。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污染加劇、老齡人口占比升高,COPD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攀升的趨勢,對居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2]。COPD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fā)作,導致患者呼吸系統(tǒng)機能下降,無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進而致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升高[3]。頭孢哌酮/舒巴坦是一種復合制劑,主要組成成分是頭孢哌酮和舒巴坦,前者是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后者是廣譜酶抑制劑,二者聯(lián)合能夠顯著增強抗菌作用,但長期使用易產(chǎn)生耐藥性,提高后續(xù)治療難度。莫西沙星屬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可作用于細菌的DNA復制、轉錄的過程,抑制細菌核酸合成,抗菌譜較廣、抗菌活性較強,具有安全性好等優(yōu)點[4]。為了研究莫西沙星對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根據(jù)本次試驗內容整理出結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針對本項研究進行了討論、審核,并且已予以批準。選取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疾病類型: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選例時間:2019年3月-2021年12月,分組: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分組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觀察組患者年齡52-80歲,平均(65.32±4.01)歲;男18例,女12例;COPD病程3-8年,平均(4.06±0.42)年。對照組患者年齡53-81歲,平均(65.32±3.01)歲;男16例,女14例;COPD病程2-8年,平均(3.94±0.51)年。經(jīng)過對比,兩組基礎資料數(shù)據(jù)不存在差異,可在本研究中進行比較(P>0.05)。關于本次研究可能產(chǎn)生的收益及風險,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充分知曉,并簽署相關證明同意的文件。診斷標準:COPD:將《2017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處理和預防全球策略解讀》[5]作為本研究診斷依據(j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將《常見呼吸疾病診療指南專家共識解讀》[6]作為本研究診斷依據(jù)。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中的相關內容具有一致性,且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者;伴有典型臨床癥狀者,如氣促、發(fā)熱、咳痰、咳嗽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shù)(WBC)異常者等。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相關藥物感到不適者;合并其他感染疾病者;近期接受過可能對本研究結果產(chǎn)生影響的治療者;肝腎功能異常者等。
1.2 方法 對照組將常規(guī)治療(止咳祛痰、營養(yǎng)支持、改善通氣等)作為基礎,接受頭孢哌酮/舒巴坦(規(guī)格:1.5g)靜脈滴注,將3.0g本品溶于100mL0.9%氯化鈉溶液中,2次/d。將常規(guī)治療、頭孢哌酮/舒巴坦治療作為基礎,觀察組再使用莫西沙星(規(guī)格:250mL:0.4g)治療,在0.9%氯化鈉溶液(100mL)中加入0.4g莫西沙星,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治療14d。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7]為評估標準,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細菌清除率:臨床療效分為痊愈(臨床癥狀徹底或基本消失,體征及細菌學、實驗室檢查、X線復查結果無異常)、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顯著,細菌學、實驗室檢查、X線復查結果改善程度明顯)、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X線復查結果有所好轉,但細菌學、實驗室檢查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X線復查結果未改善或惡化,臨床癥狀、體征及細菌學、實驗室檢查均無好轉或加重)。1-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于治療前、治療后,采取防污染毛刷法進行樣本(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采集,涂片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培養(yǎng)24h后分離、純化優(yōu)勢菌,菌種鑒定方法:采用全自動細菌檢定儀,細菌清除為治療結束后未見所取標本細菌或新細菌。②治療前后,對比兩組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計算FEV1/FVC。③治療前后,將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進行對比:分別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3mL,離心(參數(shù)設置:時間15min,轉速3000r/min)后得血清,分別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固相免疫色譜法、全自動血氣分析儀、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白細胞計數(shù)(WBC)、C反應蛋白(CRP)。④治療期間,將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包括頭痛、腹瀉和皮膚瘙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觀察組、對照組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所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22.0,用χ2檢驗以[例(%)]表示的計數(shù)資料,用t檢驗以(x±s)表示的計量資料。當所得結果為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臨床療效及細菌清除率對比 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70.00%),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3.33%)更高;治療前,觀察組共分離38株致病菌,對照組共分離39株致病菌,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細菌清除率為94.74%,對照組為76.92%,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細菌清除率比較[n(%)]
2.2 肺功能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FEV1、FVC、FEV1/FVC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升高,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水平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FEV1(L) FVC(L)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25±0.28 1.74±0.44* 2.21±0.35 2.60±0.66* 55.14±7.18 64.69±7.19*觀察組 30 1.28±0.26 2.32±0.58* 2.19±0.31 2.98±0.72* 56.15±7.12 72.42±8.25*t 0.430 4.364 0.234 2.131 0.547 3.869 P 0.669 0.000 0.816 0.037 0.586 0.000
2.3 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WBC、PCT、CRP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水平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IL-6(ng/L) WBC(×109/L) PCT(μ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5.20±8.23 27.52±5.75* 16.51±2.20 10.46±1.45* 0.35±0.09 0.21±0.07* 52.84±8.51 23.79±3.25*觀察組 30 55.86±8.15 22.88±4.10* 16.50±2.18 7.22±1.26* 0.38±0.08 0.11±0.06* 51.83±8.45 15.98±2.16*t 0.312 3.599 0.018 9.238 1.365 5.941 0.461 10.962 P 0.756 0.001 0.986 0.000 0.178 0.000 0.646 0.000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對照組為10.00%,觀察組略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COPD是在復雜的炎性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相互作用下產(chǎn)生的全身性系統(tǒng)疾病,出現(xiàn)的病理改變可導致氣道阻塞,故該病以呼吸通氣功能障礙為主要特點。COPD發(fā)病早期病情隱匿,無特征性的臨床表現(xiàn),大多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至晚期,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COPD每年會出現(xiàn)2次以上的急性加重期,通過對癥支持治療后可控制臨床癥狀加重,但患者肺功能仍呈進行性的緩慢損傷,同時由于患者免疫系統(tǒng)障礙,一旦出現(xiàn)感染或誤吸刺激性物質,即可誘發(fā)COPD,且常伴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若不及時予以患者有效治療可造成呼吸衰竭及心衰竭。頭孢哌酮/舒巴坦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對于產(chǎn)β-內酰胺酶的細菌抗菌作用明顯,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但部分患者使用后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導致治療依從性降低。
莫西沙星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對于革蘭陰性菌、支原體、抗脊髓炎病毒等多種致病菌均有較好的作用,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和組織穿透力,可以迅速地穿透肺組織,藥物利用度較高,可消滅大部分呼吸道疾病病原菌,且抗厭氧菌能力強、抗菌譜廣,能夠緩解支氣管收縮,減輕氣道高反應性,減輕呼吸通氣障礙[8]。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細菌清除率更高,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FEV1、FVC、FEV1/FVC水平更高,提示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應用莫西沙星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清除致病菌,提高肺功能。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期間,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此次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研究表明[9],革蘭陰性菌是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應用抗生素治療時,會誘導其大量釋放內毒素,進一步造成炎性因子含量升高。IL-6由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分泌產(chǎn)生,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具有廣泛的生物效應,當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體內的細胞受到致病微生物攻擊時,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可做出應答,釋放部分炎性因子來刺激免疫細胞消滅侵入體內的致病微生物,IL-6水平降低提示炎癥反應得到緩解;血清CRP作為非特異性的炎癥標志物,能直接參與炎癥反應的發(fā)生,當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體內炎癥加重時,血清CRP水平可迅速上升;PCT是血清降鈣素的前肽物質,在健康人血清中水平極低,而當細菌感染引起全身性炎癥時,幾乎所有組織都開始合成PCT,并釋放到血液中,其水平大致與感染的嚴重程度相對應;白細胞滲出是炎癥反應最重要的特征,WBC參與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是臨床常用的細菌感染評價指標,其水平升高可加重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情。與常規(guī)喹諾酮藥物相比,莫西沙星具備特殊的化學結構,能夠引入甲氧基,在保留抗革蘭陰性菌的同時,對抗革蘭陽性菌以及抗厭氧菌的活性均能發(fā)揮強化的效應,通過抑制免疫系統(tǒng)反應,減少炎性物質釋放[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清IL-6、WBC、PCT、CRP水平更低,提示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應用莫西沙星治療能夠抑制炎癥細胞產(chǎn)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莫西沙星治療COPD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能夠緩解患者炎癥反應,改善肺功能,清除致病菌,同時增強治療效果。但本研究所選病例數(shù)較少,結果可能存在偏倚,還需開展大樣本量的深入研究,以驗證本次研究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