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瑤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課堂教學沿用“黑板+粉筆+講解”的傳授式教學模式,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學改革的推進,這種陳舊、低效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也無法滿足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師開始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增強課堂的實效性。情境教學法雖然已經在英語課堂中出現了一段時間,但是如何結合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仍然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重要問題。下面結合教學經驗,就如何更好地將情境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帶有一定情感色彩、有內容、形象具體的情境,引導其在情境中深刻感知、理解所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將情境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助于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融入相應的情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如同身臨其境。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會給他們帶來新鮮感,讓其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升其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尤其是在英語對話練習、閱讀理解等教學活動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可以讓小學生走出教材靜態(tài)的練習模式,在各種模擬化的情境中更好地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徐晶2022)。
其次,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小學英語教學要求教師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情境教學法與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密切相關,教師在應用過程中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喜好設計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化活動,在促進其參與課堂的同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課堂氛圍是決定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當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時,更需要教師設計有趣的情境化游戲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開展新授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創(chuàng)設情境化的游戲活動,促進其加強互動,從而活躍課堂氛圍(程天嬌2022)。
比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3 How many? 涉及詢問數量的重要句型“How many?”,各個板塊都出現了圍繞“How many?”展開的問答內容。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和應用該句型,教師在本堂課教學結束后創(chuàng)設了“猜猜看”的游戲活動:教師將準備好的一把各種顏色的紐扣放在講桌上,然后隨機抓起一些,在學生無法看清的狀態(tài)下提問:“How many buttons do I have?”學生以舉手的方式進行搶答。被選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給出具體的數字,如three、five 等,直到有學生猜中正確的紐扣數量,這一輪游戲才算結束。
又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教學中,由于本課內容與時間有關,教師將學生平時喜歡玩的“老狼老狼幾點鐘”游戲融入教學互動。這個游戲內容以“詢問時間—回答”為主,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要求參與游戲的學生每人攜帶一個自制的鐘表,在鐘面上呈現一個特定的時間。扮演老狼的學生站在講臺上,其余扮演小羊的學生站在教室的后面。游戲開始后,扮演小羊的學生提問:“What time is it?”然后扮演老狼的學生開始猜測,當其說出與某個學生鐘表上的時間一致的答案時,該名扮演小羊的學生就被淘汰。
在以上情境化的游戲活動中,小學生既明確了教學重點,加強了對重點句型的練習和鞏固,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又擁有了良好的游戲體驗,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
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應盡力為小學生提供口語練習的平臺,讓他們擺脫“啞巴英語”的學習方式,大膽、自信地開口說英語。目前小學英語教材中很多板塊出現了不同的人物角色,且人物角色之間發(fā)生了不同的對話。根據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特點,教師可以圍繞不同的單元主題創(chuàng)設角色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教材中的人物,通過遷移運用教材中的人物對話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韓珍珍2021)。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7 On the farm 的教學中,語言互動場景發(fā)生在農場,其中出現了好幾個不同的人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將不同的角色分配給班級的不同學生,讓他們扮演這些人物。
在角色分配完成后,學生可以模仿教材中的內容展開如下對話練習:
A:Grandpa,this is my friend,Mike.
B:Nice to meet you,Mike.Welcome to my farm.
C:Nice to meet you.What are these?
A:They are sheep.
C:What are those?
B:They are ducks and chickens.
C:Are these apples?
A:No,they are oranges.
在角色情境中,學生可以照搬教材中的原話進行交流,也可以隨機加入一些自己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學生既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學會了學以致用。
又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的教學中,教材內容圍繞如何制作水果沙拉展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人物對話,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鼓勵他們自選角色,并圍繞make a fruit salad 展開日常對話交流:
A:I have an apple.
B:I have a banana and pineapple.
C:Li Li,do you have any oranges?
D:No,but I have some grapes.Here you are.
A:Thank you.Let’s make fruit salad together.
這一課時的對話練習也被教師用于創(chuàng)設角色互動情境。教師不再帶領學生平鋪直敘地閱讀課文內容,而是將需要重點掌握的句型、語法等元素融入角色互動。學生可以根據喜好進行自由問答練習,從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適當融入課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了解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幫助其初步構建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媒體情境,依托教材內容盡可能展示更多同主題的文化知識(朱禮艷2021)。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8 At Christmas 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營造濃厚的圣誕節(jié)日氛圍,借助多媒體呈現圣誕老人從煙囪爬進屋子,給兒童的襪子中裝禮物的畫面,同時結合畫面進行簡單的相關文化介紹:“On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every child will put a sock by the bed,because at night,Santa Claus will climb in from the chimney and give them all kinds of funny gifts.”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引導學生將圣誕節(jié)與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進行對比,初步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文化分析和對比,學生對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增強了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
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這一單元融合了我國的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Spring Festival)、端午節(jié)(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節(jié)(Mid Autumn Festival)、重陽節(jié)(Double Ninth Festival)等,為了讓小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每講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詞匯,便對應播放一段與之相關的文化主題視頻。以重陽節(jié)為例,由于很多小學生不熟悉這個節(jié)日,教師播放自古至今人們慶祝重陽節(jié)的一些畫面,如“登高祈?!钡?,還搭配如下文字說明:“In ancient times,people had the custom of climbing high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so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was also called the‘Climbing Festival’.In modern times,the ninth day of September has been given a new meaning of the Day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Because‘nine’is the largest number in the number,nine is a long,long homophone,so it contains a long,long,long and noble metaphor.”
無論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元素,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元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都會遇到。教師可以抓住相關文化元素,巧妙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讓他們在學好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接觸到更多有價值的文化內容,從而開闊文化視野。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其最終的學習目的是交際。由于當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側重實踐應用,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的各個場景中,教師可以結合各種生活情境展開互動設計,使其在模擬化或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真正掌握語言的應用技巧(張建男2021)。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4 Seeing the doctor 的教學中,生病看醫(yī)生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情況,能夠與醫(yī)生進行有效交流也是小學英語教材中提出的教學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在課堂中設計“去醫(yī)院看病”的情境。教師扮演醫(yī)生,學生扮演病人,雙方共同呈現現實版的就醫(yī)過程:
A:What’s wrong with you?
B:I feel cold and have a cough.
A:Let me check.You have a cold.
B:What should I do?Doctor.
A:I’ll prescribe some medicine for you.Remember to take it on time every day,then drink more hot water,eat more fresh vegetables and fruits,and pay attention to rest.
B:Thank you.
每一個與教師對話的學生都會出現不同的“病癥”,因此彼此之間的對話內容看似相似,實則具有一定的差異。小學生可以模仿現實生活中自己生病的經歷與教師進行溝通,并使用本課所學詞匯和句型,從而鍛煉應用表達能力。
除了以上“看病”的生活情境外,小學英語教材中還出現了購物(shopping)、問路(asking for directions)等日常交際情境,并給出了對應的對話案例。針對這些教學內容,教師同樣可以創(chuàng)設對應的情境展開互動練習,如利用多媒體營造模擬的生活場景畫面,然后鼓勵學生同桌之間展開交流。以“問路”這一生活場景為例,教材中出現了turn left、turn right、go along this road 等詞組。小學生在多媒體營造的模擬生活情境中,可以任意挑選自己想要互動的場景,并與同桌展開有效的問答練習。通過這種真實的體驗,可以強化學生將教材中的英語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各項能力,并隨著不斷練習,真正變成口語交際的“達人”。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實用的課堂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小學英語教學成效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情境教學法擺脫了單一的說教模式,將小學生感到困惑和有難度的英語學習內容轉移到相應的教學情境中,可以更好地輔助其學習英語,提升其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各種體驗式的情境互動,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和設計原則,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出更適切的教學情境,促使其主動探索和應用習得的英語知識,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