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英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芒市 678400)
禾素,原名是方汀。后來改為方思入。原籍德宏州芒市,傣族,1994 年移居香港,現(xiàn)從事教育及寫作工作。是香港作家聯(lián)誼會會員,香港散文協(xié)會會長,香港文學會出版社主編,亞洲詩歌出版社副主編,天涯論壇香港版專欄作家,《海那邊》華人論壇專欄作家;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第四屆理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新華書店全面閱讀活動推廣大使,德宏師專藝術(shù)學院客座教授,芒市圖書館藝術(shù)總監(jiān)。作為散文家,詩人,朗誦藝術(shù)家的禾素,被人們譽為“傣族作家第一人”。
禾素處女作《消逝的馬纓花》,2006 年發(fā)表于魯迅文學院內(nèi)刊《新創(chuàng)作》,于2010 年榮獲中國散文學會頒發(fā)的當代散文獎;2009 年散文《神秘與舒暢》獲得《中國文學》與《時代文學》頒發(fā)優(yōu)秀散文獎,獲得全國十佳散文家稱號;散文《讓生命不再沉重》, 2011 年榮獲人民日報社和中國作協(xié)主辦的“盛世民族情”有獎征文優(yōu)秀散文獎;2012 年散文《怒江映像》獲得徐霞客全國游記散文征文優(yōu)秀散文獎;2013 年散文《山上一樹花開》榮獲第五屆“漂母杯”全球華人散文大賽三等獎;2014 年散文《太行山下隨想》榮獲首屆全球“壺關大峽谷有獎征文大賽二等獎”;2016 年散文《你是悲憫的珠穆拉瑪》榮獲了《民族文學》2016 年散文年度獎;2018 年6 月23 日散文《你是悲憫的珠穆拉瑪》獲得第八屆冰心散文獎,(2016-2017 單篇獎)。禾素的作品散見于香港的《明報月刊》《香港作家》《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民族文學》《讀者》等多家雜志,共20 余萬字。
作品集有散文集《風中的蔓勒梗》,先后被翻譯為蒙、藏、維、哈、朝等多種文字 ;詩歌合輯《香港十詩侶》 ;長篇紀實文學《春天里的人們》 。
目前,對禾素創(chuàng)作進行評介文章主要有《傣族作家禾素:用文字書寫德宏美》 《傣族作家喜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德宏傣族作家禾素當選中國散文學會第四屆理事》 《讓文學藝術(shù)的光芒照亮心靈,德宏傣族作家對話德宏師專學子》《有人說德宏的文化又回來了禾素個人作品演繹會》《傣族作家禾素與讀者分享親情故事》。2018 年07 月10 日,禾素散文創(chuàng)作研討會在芒市會堂舉行 。高麗君在《俯首笑看滿城花——禾素和她的文字》 對禾素的散文風格進行總結(jié),認為其散文創(chuàng)作延續(xù)著傳統(tǒng)文化的素養(yǎng),含蓄樸實,嚴謹?shù)溲盘幪庴w現(xiàn)著大家的風范和儀態(tài),她的散文具有大氣雅氣,淡氣真氣,英氣豪氣的特點。大氣雅氣指的是人格精神,文字里既有東方傳統(tǒng)道德的含蓄優(yōu)雅,又有新女性的個性張揚。也指面對困境和坎坷的堅強和韌勁的生活態(tài)度。淡氣真氣指的是作者以甜淡雅致的平和之心,在美丑清濁中尋找安寧。英氣豪氣指的是對生活的理性感悟和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作家張再學在《走過喧囂心無塵埃---讀禾素作品隨談》說,“她的作品滲透了傣鄉(xiāng)的純真與厚樸,故鄉(xiāng)的富礦成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作為一名女性她關注的不是愛情和女性身體性及愛情,而是把視野靠擴大到群體、時代民族國家以及人類本身,以應有的文學使命回應歷史記錄歷史反映現(xiàn)實?!?方桄明在《奇跡在平常的故事和曼妙的言語中顯現(xiàn)》認為“禾素的奇跡在于為愛瘋狂,為親情瘋狂,為兒女瘋狂,為文學創(chuàng)造瘋狂,她的散文處處見生活篇篇彰顯人間真情,用詞造句有股傣味?!?喬麗在《風中那個面海的女子》,認為禾素是一個純良、堅強、獨立的女子。她雖然是香港的永久居民,但是芒市永遠是她心中的牽掛,每年只要“一有時間,就像磁鐵的南極拼命要向著北極靠近一般的沖向大陸的西部,那個叫芒市的地方” 。以上這些評論,有的是從散文呈現(xiàn)的精神氣質(zhì)展開評價,有的是從女性作家超越性別局限所擁有的視野的深度和廣度展開評價,有的則從散文的語言風格進行評論,有的是對作者的性情和為人進行評說。盡管角度不同,但都關注到禾素散文中濃郁的鄉(xiāng)愁,以及傣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下面我將從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視角對禾素散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做出分析和評價。
“世間種種,河流在變,山川在變,樹終有一日會在風雨中倒下,人也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來來去去。唯有故鄉(xiāng),永遠站在原地,在每一個晨露閃爍的清晨,在每一個風雨飄搖的夜晚,熱切等待著她遠在異鄉(xiāng)的孩子,裹挾著一路風塵,從遠方歸來 ”
“那天,母親與老朋友聊天,輕描淡寫地說了句“在美國,佛也不得拜。”言語隨輕,卻讓在場的我們心下一震?!?/p>
“在異鄉(xiāng)的很多夜晚,總會想起故鄉(xiāng)那片古老的園子,它的神秘及豐實的內(nèi)涵,早已俘虜獲我們那顆切切望鄉(xiāng)的心了”
“一直喜歡著冬天,念起故鄉(xiāng)的冬天,心頭便升起九個太陽”
翻開禾素的散文,濃濃的鄉(xiāng)愁,裹挾著德宏傣鄉(xiāng)泥氣息迎面撲來?!皬膩頉]有一個作家能把這座城市描寫得那么美把傣族人的日常描述得如此真實” 。作者筆下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每一棵樹,每一粒谷穗,都為德宏人民所熟悉,所親近。聳立幾百年神奇的樹包塔,周總理和緬甸總理親手種下的緬桂樹,珍珠一般捧在母親手里的黑漆漆的筒裙,在冬天寒流襲來的用于防寒保暖的綁腿,潑水節(jié)采花的車隊,為潑水節(jié)采花特制的千包飯,香噴噴的傣家烤肉,有嚼頭的牛肉干巴,傣家酸腌菜,咸淡適中的咸鴨蛋,紅艷艷的羊奶果,母校后面那面青蔥的橡膠林,屋后那片菜蔬菜和麥苗兒,外公門前那棵融入云霄的蔓勒梗,節(jié)日前用腳碓舂的糯米粑粑,清早便到寨子井邊搶挑第一擔子水的小仆少(小姑娘)、小碧郎(小媳婦),帶著鮮花和貢品到裝房虔誠拜佛的老人,竹林中少男少女的對歌和丟包,這些代表著傣族飲食、習俗、信仰、愛情的文化符號,不僅僅承載著作者熱愛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之情,更承載著作者對自身民族歷史的銘記,承載著作者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審視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初心?!稌r光的褶皺》,作者從家庭生活日常入手,從傳家寶百年嫁衣的珍藏和托付入手,為我們深入了解傣族人民復雜的歷史進程提供了認識的窗口。祖祖的那條筒裙,經(jīng)歷了土司執(zhí)政時代,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經(jīng)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它是貴族階級小姐身份的標識,是日本侵略者殘暴掠奪和兇殘蹂躪傣族人民的鐵證,同時它也見證了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抄家的荒謬。它從祖祖手中珍藏著傳到了作者手里。作者深情的敘述,揭開了那皺褶下面掩蓋著不為人知的個體生命跨越兩個世紀所經(jīng)歷的喜怒哀樂,讓讀者看到了傣族人民獨有的智慧和汗水,看到傣族筒裙服飾文化符號隱藏的民族變遷的歷史脈絡。
作者所寫的關于家鄉(xiāng)的那些人和事,讀者或許沒有親歷親見過,但是經(jīng)由作者的生花妙筆,就會活靈活現(xiàn)來到面前如同親歷如同親見,在她誠摯的敘述中,總有一種東西會碰觸到你的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她筆下的人物平凡、溫良、富有生命的韌性和執(zhí)著,他們在自己平凡的位置做著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守護著自己內(nèi)心的那份善良那份尊嚴,不但時代如何沉浮也不管世道如何變遷,也不管受到何種外來文化的干擾和沖擊。透過她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下形成的博大視野和寬廣胸襟;可以感受到傣族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定力和形塑作用;可以感受到傣族文化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包括漢民族文化交融匯合的曲折艱辛過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其領土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其人口規(guī)模會增長或減少,其血統(tǒng)甚至會隨著通婚而有所改變,但它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保持相對穩(wěn)定而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盁o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到思想文化這一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優(yōu)秀的作家總是根植于本國家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堅定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以精品奉獻人民,用道德引領風尚。禾素是一個有著高度文化自覺意識的作家。她吸納了傣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把它嵌入到自身的生命實踐中,嵌入到對兒女的生命教育人格建構(gòu)中,也嵌入到在香港推廣普通話的教學活動、傳統(tǒng)詩詞的朗誦活動中,匯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讓人們真切地觸摸到傣族習俗與社會情境、心理脈動,為傣族傳統(tǒng)文化對外推廣插上翅膀。
禾素的作品始終流淌著匯聚著對傣族文化深入骨髓的熱愛。那月光如水的夜晚眼前出現(xiàn)的外公庭前那顆在風中搖曳的蔓勒梗,那被一簇簇自由滋長著的三角梅包圍起來的密地 ,那翻箱倒柜終于找到的外公兩本泛黃的親筆手跡,深藏著如煙往事蘊含時光皺褶的祖祖筒裙,都蘊藏著作者生命成長的精神底色。博學多才、見多識廣的祖父潛移默化著她,在她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理想人格的種子?!爱斴d弄們響亮地吆喝著抬起棺木從我門頭頂飛一般的過時,我留著淚乞求外公將他的堅強和智慧遺留在我身上,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外公這樣博學多才品格高尚并且低調(diào)內(nèi)斂無論生存狀況怎樣都要活得有自己尊嚴的人 ”。善良堅強,獨立自尊,隱忍,寬容、樂觀的母親言傳身教熏陶著她?!澳赣H一生對文化、尊嚴、教養(yǎng)及自由的堅持,深深影響著我們?nèi)忝?。而我深信,一個人的尊嚴感,不會隨著容顏蒼老,體摔神弱而消退。就算一個生命消逝了她的高潔靈魂,她的精神氣質(zhì),依然會在這個世界留存。愛她的人永遠會記住她,緬懷她” 。
作者立志繼承祖輩母親的精神品質(zhì)內(nèi)核,并且將它落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年紀幼小的她陪伴年邁的祖父,幫助外公解決生活大難題?!胺銎鹜夤?,憋得通紅的小臉沁出密密的汗珠,慢慢轉(zhuǎn)過身,雙腳死死抵住腳下的草地,用瘦小的背脊吃力的但緊緊頂挺住外公干瘦的后背 ”。人到中年的她,在母親港居的日子里“抽空陪母親晨運,到花墟買花,帶著母親到荃灣劇院去看民樂團演出”,在回來的路上攙扶年邁的搖搖晃晃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街頭,看到母親行走艱難,“趕緊放慢教腳步跟母親的步伐一致我看見路燈下的影子,一高一矮,一瘸一拐,在風中相依為伴” 她善于反省,在聽到表妹失去母親后的哭聲中,她反省自己對每一個親人的態(tài)度,自問“在如期而至的每一天我們對身邊的每一個親人是否傾盡了所有的關懷和愛意?” 她心懷寬容,可以不去計較落水時的發(fā)小朋友臨死不救的木訥,為朋友打包不平,陪著朋友到醫(yī)院檢查治療。 她把從祖父和母親那里繼承的傣族人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嵌入自身的生命成長軌跡。
移居香港之后,兒女的成長環(huán)境是香港,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在這個現(xiàn)代化大都市生活節(jié)奏快,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人性更為復雜。作為母親,她又將傣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鐫刻進兒女生命成長的歷程,引導孩子建立起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現(xiàn)代人格。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兒子“”斯文、懂事、孝順,總為別人著想” ,在兒子20 生日時她寫下《給兒子的祝?!?。她希望兒子保持內(nèi)心的純潔單純,認為簡單純凈的心反而更為強大。她希望孩子腳踏實地的享受生活賜予的每一個瞬間。贈與孩子兩個字“去愛”,愛自己,愛別人。學會在痛苦的真相面前學會淡定自若,懂得平衡取舍?!澳阍绞墙?jīng)歷了多于別人的苦痛,你便擁有強過別人的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擁有比別人更強大的內(nèi)心,這些都是將來能夠立足于社會的有力資本”
《我的那朵向陽花》是她致女兒的書。她向女兒深情表白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認同感,向女兒介紹傣族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讓女兒了解自身民族絢爛的歷史,發(fā)揚民族文化精神,做有愛心,善良堅韌寬容有教養(yǎng)的人。
“親愛的女兒,你的身上流有二分之一的傣民族的血液”” 你的母親深為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傣族是水的民族,她飽受中原黃河文明與印度恒河文明的滋養(yǎng),創(chuàng)作了絢爛多彩讓人驚嘆的民族文化。她有自己的宗教、年歷、民俗、語言、文字、戲劇等等。有人曾經(jīng)這樣形容傣族“像純凈而平緩的流水,寬廣的地方能夠通過,狹窄的地方也能通過,體現(xiàn)出一種溫文爾雅、從容不迫與世無爭的姿態(tài),傣族女兒就該應有水的軟弱水的堅韌水的包容水的寬廣“希望你做一個內(nèi)心柔軟的人,你會被身邊細微的事物感動,會對有需要的人給予關注,會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情,會對沿途遇到的艱辛保持寬容。一個人的內(nèi)心愈柔軟,它就越強調(diào)就越是——無堅不摧。
我親愛的女兒,你的母親還想對你說,就算你對這個世界怎樣不滿,就算你再不喜歡身邊某一類人,你一定要記得,在所遇見的人和事面前,一定要體現(xiàn)出古老家族所傳承下來的寬容及教養(yǎng),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絕不會媚俗,也不會對人視若無睹。你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尊重生命里所有的遇見,才能贏得別人以及整個世界的尊重。在越來越豐富的人生閱歷中,你最終會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因為對自己本民族文化有深入骨髓的愛,所以她常常思考如何將本民族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發(fā)光光大,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队质且荒陻[冷細》追憶的是傣族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節(jié)日。這追憶是在千里之外午后泡茶時與母女的對話和回憶中展開的。對傣族地名命名含義,姓氏稱謂規(guī)律、佛教信仰習俗、節(jié)日習俗等追憶慰藉了漂泊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愫,作者沒有停留在對故鄉(xiāng)風俗的神奇描繪上,而是深入思考?!按鲎逶S多傳統(tǒng)的習俗依然保存下來;亦有不少珍貴的民族文化只能在文字堆里和記憶中去找尋。我認為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究竟應該揚什么,棄什么?保留什么?創(chuàng)新什么?一個優(yōu)秀的而民族,進步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的增長,更應體現(xiàn)于精神文化的發(fā)展中”。從她的思考中我們看到了作家高遠的文化視野,一個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作家不會滿足于奇風異俗的描繪,而是在變與不變中,在繼承與揚棄的辯證關系中去思考如何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永葆青春。這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意識的體現(xiàn)。作者堅信本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一定會傳承下去,“無論過去多少歲月,這片承載著祖祖輩輩血脈和溫情的土地,會一如既往果木繁衍下去,愛,是永無止息” 。
禾素把深入骨髓的民族情感和自覺的文化承傳意識融進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書寫家國之愛,民族之愛,親情之愛,朋友之愛,她的創(chuàng)作也得到人們的喜愛和認可,不斷獲獎。登上獲獎臺上的禾素想到的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鄉(xiāng)。她說“當我站在領獎臺時候,我的內(nèi)心感慨萬千,我覺得這個獎項并不是屬于我個人的榮譽,在我的身后,站著我的民族,我的家鄉(xiāng),我的父老鄉(xiāng)親,我的兄弟姐妹,站著無數(shù)支持我的讀者,沒有這所有支撐和鼓勵,不會有今天站在臺上的我”
“我相信文學與藝術(shù)是相通的,無論是寫作繪畫音樂舞蹈還是書法攝影剪紙包括我們熱愛的朗誦,都可以越過時間空間語言國界等障礙融為一體?!?/p>
“我的那些經(jīng)歷特別是關于德宏和家族的記憶,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作為一名傣族寫作者,自己責無旁貸當擔其本民族以及德宏文化宣傳的重任。不僅要有高于族人的視野及眼界,還需要關注家鄉(xiāng)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發(fā)展及生活變遷,把德宏各民族的真善美向全國乃至世界宣傳出去?!?/p>
這是何等高遠的文化視野,何等深厚的民族情感,何等自覺的文化意識。
禾素散文,為我們描繪了一些既有強大的適應能力與又創(chuàng)新精神的文化傳播先驅(qū)群像。作者將筆觸深入到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他們事業(yè)生活,順境逆境,夢想和期待,愛和恨,存在和死亡。這些文化傳播先驅(qū)有最早接觸外來文化的祖父,有從中原來到邊陲南征北戰(zhàn)的來到邊陲融入傣族日常家庭不被接納的寂寥的父親,有行動不便還要不遠萬里到孩子所生活的城市看看的母親,有從內(nèi)地到香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迷茫和挫折最終在推廣普通話的職業(yè)中找到生命歸宿和意義的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現(xiàn)代知識女性。他們?nèi)松缆凡煌?,所處時代際遇不同,他們都努力承擔起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雖然飽受生活的苦痛和磨難,但都具有多元文化浸染下養(yǎng)成了博大視野和寬廣胸襟,都有突破文化偏見的勇氣,擁有頑強堅韌的意志,有對自由、自強、教養(yǎng)、自尊的堅守,在他們的身上都體現(xiàn)出強大的文化適應能力和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
1.祖父:傣族優(yōu)秀文化的集大成者
《風中的蔓勒?!防锏淖娓甘沁@個家族中最早到國外留學的人。他是在傣族土司文化、中原古典文化、緬甸王室文化的浸染下成長起來。作為歷代土司方家的才子,12 歲被送到緬甸求學,因聰明伶俐被曼德勒的召勐召勐收為義子。在13 年的求學生涯中免費學習,25 歲回國,帶回來芒市第一輛自行車。留學中精通英語,緬文、傣文、中文,寫作傣劇。外公的這些能力,與其說是學習天賦的顯現(xiàn),不如說是對不同文化兼容并蓄所造就的強調(diào)的文化適應能力。
祖父信仰堅定,意志堅強,一生都秉承著傣族人民以誠相待,謙遜溫良、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在蔓勒德王室生活待遇并沒有養(yǎng)成他奢華享樂的生活作風,從衣食無憂的土司后裔才俊淪為鄉(xiāng)間放牧牛羊的農(nóng)民,時代巨變帶來的身份地位的逆轉(zhuǎn),并沒有磨滅人性的良善。任憑時代更替世事變遷,并將這種傳統(tǒng)細化到日常生活細節(jié),包括走路的姿勢,吃飯的儀態(tài),拿筷子的方法。
祖父開明勇敢,有勇氣突破傳統(tǒng)文化的偏見和局限。按傣族習俗,女孩子是不可以到正堂與大人一起吃飯的,但是,祖父讓孩子與大人并坐,讓孩子感到人格的尊重地位的平等。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揚棄,是文化自信與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xiàn)。
祖父有智者之仁,創(chuàng)作性地讓孩子接受中原文化。他懲罰小孩不打不罵而是罰抄吟誦被唐詩《靜夜思》《憫農(nóng)》。這特殊的懲罰方不但沒有讓孩子有挫傷感,還讓讓孩子在日常生中感受到中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生命的歡欣與愉悅?!懊骰位蔚脑铝翏煸陬^頂,大片大片的月光灑落在高高的蔓勒梗樹下,肆意追逐歡樂的我們嬉笑奔跑,讓我覺得做錯事被罰抄唐詩宋詞反倒是教人愉快的事情” 試想,如果沒有對傣族文化的自信,如果沒有對不同文化的兼容情懷,祖父在人生際遇命運起伏時代變遷生活浪潮中的個體生命如何得以安身安心呢?
外公克己寬容,豁達開朗。生活艱苦年代,“母親總愛攔車外公和舅舅在家里吃飯,在那困難的年代留的次數(shù)多了,某次父親的臉上便稍有溫色,外公依就很優(yōu)雅的吃完那頓飯,我的食指伸出來他還照舊狠狠地打??蓮哪且院缶驮僖矝]有見過他路過我們的家。”當我見到外公時我著急追問他是不是因為爸爸做臉做嘴給他看“外公哈哈笑著說”:種田人的腳步就是跟著自己家那頭牛走的,老牛帶外公走那條路,外公只好乖乖的聽話”。祖父為什么不抱怨,是因為能站在父親的立場上去體味他的痛苦和煩惱,祖父不在孩子面前吐露真相,是不想在孩子心中破壞父親的形象,更不想讓生活中的瑣碎煩悶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透過祖父形象身上我們看到了傣族如水一般的文化精神,一種溫文爾雅,從容不迫,與世無爭的生活姿態(tài),像純凈而平緩的水流,寬的地方能通過,窄的地方也能通過。祖父是傣族優(yōu)秀文化的集大成者。
2.父親:憑借人格力量和良善人性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融合
《我要為你建一座花園》,講述了高大英俊的漢族小伙與美麗的傣族姑娘凄美悲涼的愛情故事。這場婚姻有母親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守護,對封建家長包辦女兒婚姻的反抗,有父親對熾熱愛情的渴望及其愛情得不到回應的絕望和痛苦。從中原隨軍南征北戰(zhàn)進入邊城的工作隊的父親,因為長相英俊,沒有家庭所累,人又踏實,勤快,熱情,他憑借良善的人性深受長輩喜愛、受到家族成員的認可,在家庭的重壓下,姑娘被破中斷與同族青年的相愛,與漢族小伙成家?;楹?,對父權(quán)制家長權(quán)威的抗爭,疊加了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復雜性,再疊加上婚后日常生活中性別文化的沖擊,讓這段婚姻充滿挫折充滿艱辛?!皾h族與傣族的婚姻在當時并不普遍,文化差異,思想迥異,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語言障礙等諸多困擾阻隔在他們中間,當中的辛苦艱辛也許只有水深火熱中的父親母親自己才清楚。”婚后父親盡管用盡心力還是不等得到母親的熱情回應,于是在絕望沮喪之致,變成了歇斯底里的酒醉子,發(fā)瘋打人,最終母親不堪忍受,拿出最大的勇氣和決心提出離婚,傣族漢族通婚以失敗告終。父親從婚變的痛苦中蛻變,發(fā)誓戒掉酒癮。多年以后,當中風之后康復的母親頂著家族壓力頂著小城里的風言風語壓力,選擇回歸家庭與父親共度晚年生活。父親放棄之前所有的恩怨和不滿,對中風后行動不便的母親無微不至的照料,母親也在前往美國定居前一改從前的冷漠溫柔對父親說:“你呀要好好保重身體,等著我回來呀”。從當年的冷漠對抗排斥到今天的接納與融合,琴瑟和諧的相處,這遲到的愛情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坷,經(jīng)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當久臥病床的父親,用拐杖敲打地面,哼起一首老歌“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四度赤水出奇兵”時,作者感嘆道“不曉在遠方的母親,能否聽到家鄉(xiāng)那個老頭于病房內(nèi)拄著拐杖如此艱辛卻又情誼深長的歌唱?”父親父母的婚姻如同一面鏡子,照映出傣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融合的艱辛歷程,也昭示著人們,不管有怎樣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婚戀背景,習俗差異,人總是可以憑借著人格的力量和人性的良善沖破文化交往中的障礙,偏見,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3.現(xiàn)代大都市女性群像:融入香港多元文化,縫合文化交流縫隙
《春天里的人們》講述了香港地區(qū)從事普通話教學工作的一群女性教育工作者平凡而又卓越的人生經(jīng)歷。他們因給各種不同的原因遠離了家鄉(xiāng)那個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定居在香港大都市,都面臨著文化適應的困難,心理的,物質(zhì)的,價值取向的。他們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化為前進的動力。之前的學歷和資質(zhì)不被認可,之前的優(yōu)勢不再是優(yōu)勢,他們從零開始,積極融入香港文化中,學習粵語,學習英語,學習教學技能,獲得上崗資質(zhì),以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菁到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報讀夜中,讀完基礎文憑又讀高級文憑,因成績優(yōu)異獲得以全額獎學金到澳大利亞讀大學的機會,后來選擇到理工大學就近讀書;出身江南某個城市上個世紀90 年代到香港定居的艾玲為了提升自己到深圳去考普通話水平測試,到北京去考朗誦級別從初級到中級到高級一路走來;來自四川的美女夏雪用5 年時間一邊工作,一邊完成高級教育文憑課程、郎思國際學校以及童軍總會的課程;初到香港的安音因為語言問題,聽不懂粵語,日常生活交際充滿誤會尷尬,下定決心排出萬難以不學會絕不罷休的強姿態(tài)開始各種魔鬼式訓練,不到三個月就已經(jīng)是滿口標準的粵語。在他們身上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百折不撓的毅力,體現(xiàn)出對不同文化強大的適應能力。
更為可貴的是,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堅守這樣的信念:把愛心傳遞,人文關懷,文化傳播融入其間,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融入香港多元文化中。許維林,華東師大畢業(yè),學歷得不到認可,重新學習獲得學位,找到工作,成為城市大學教授普通話教師,參與舉辦香港校際朗誦節(jié)擔任評委,加入兒童文學會。作為朗誦比賽的評委,她告訴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初嘗榮光、挫折、友誼、合作、堅持的滋味,因著不同作品和對手,力求個人的進步,這一些比獎項更重要?!?;蔓君把文化傳承當作人生的要義“人活著的意義就在于傳承,從家庭菜式到上一代的好東西,包括好的生活習慣、思想、知識,普通話教學也是傳承中國文化。” ;從臺灣來的普通話機構(gòu)負責人婉玲在工作中,不滿足于教授非常淺顯表面的普通話課程,探索普通話推廣工作的深層內(nèi)涵:不是我們懂得普通話就行了而是要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做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 ;來自于四川從事普通話教學的夏雪說:“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國家的榮譽感民族的歸屬感身份的認同感,對于一個推普工作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艾琳在教授普通話課程中有意識到嵌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在課堂上摻入一些《弟子規(guī)》的內(nèi)容,“我覺得學習《弟子規(guī)》對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做為普通話老師我不僅要教他們知識,更要教他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怎么孝敬父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定不能丟的” ;來自北京的舒悅“我覺得做我們的推普工作,不如說我們是在做融合工作,包括我們從內(nèi)地到香港,一個小小的家庭也是一個融合,雖然香港的文化存在兩種隔裂,而我們不是來撕裂的,我們是來融合的” 業(yè)界資深的普通話教師、朗誦指導教師安音心里想的是:“一個普通話教學工作者最多的心愿是什么?應該與金錢地位完全沒有關系,如果一個兩個三個孩子乃至更多的孩子因為你的教導而受到好的影響,他們不單通過學習多了一項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內(nèi)心多了一份勇氣和信心并且心中有愛,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些文化傳播的先驅(qū),他們不是將工作當作謀身手段,而是當作文化傳播的事業(yè),當作實現(xiàn)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傳播的過程即使會被一些人誤解受到委屈,但他們都堅定不移。他們沒有文化交流中的自卑情結(jié),也沒有文化交流中的自傲自大,他們用愛心消除誤會隔閡,用愛心,縫合文化交流的縫隙。這些“春天里的人們”,播種的不僅僅是語言運用的技巧,還播種著生命的堅強與韌性,播種著人性的溫軟和良善!
《時光的皺褶》中有一段母親的話語描寫:“安,快來看看。母親和我的對話方式總是漢語和傣語夾雜一般?!薄澳赣H自創(chuàng)的獨一無二的語言風格,常讓我忍俊不禁,那一抹鄉(xiāng)愁也在同時在心里無法抑制的蔓延開去” 。禾素用來形容母親的這句話也可以借用來形容禾素散文的語言風格。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母親日常交際口語使用傣族漢族混雜語言,這一方面顯示了母親對不同文化接納的開放心態(tài),另一方面這也真實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民族語言使用與漢民族語言使用在生活中的融合滲透現(xiàn)實。德宏是一個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五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傣族,景頗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族與族之間,語言互通現(xiàn)象普遍,一個人會說好幾種語言,這情形并不罕見。此外,居住地各民族之間,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也廣泛使用,自然而然嵌入到當?shù)孛癖娙粘=煌Z言中,不用翻譯,人人盡知。比如,“小卜少”,“小碧浪”,這些女性稱謂,不用翻譯,當?shù)厝硕贾谰褪恰靶」媚铩?,“小媳婦”之意?!昂嚼锖嚼铩狈Q贊人美麗。“如里金旺”,代表“吉祥如意”,芒市甚至還有一個以它命名的餐館。各民族語言的互相滲透互相嵌入,是民族和諧民族團結(jié)在語言層面上的體現(xiàn)。母親獨創(chuàng)的語言表達,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真實自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每次小姨帶我們偷吃粑粑,外婆都要嘰里咕嚕咒一番,按照傣族習俗,做好的第一塊粑粑吃都要先給家里的看門狗吃的。有兩鐘說法:一是傳說忠實的狗曾對傣族的祖先有恩,所以祖祖輩輩都要回報;二是據(jù)說讓狗先吃了第一塊粑粑,走到哪里都不會被狗追咬。估計第二種說法有些水分,我偷吃了那么多第一塊,到哪也沒見狗咬我,都還直沖我還沖著我搖尾巴呢”
“嘰里咕?!笔鞘裁匆馑迹克莻€方言詞匯,是擬聲詞,意思是喋喋不休,啰嗦嘮叨。用這樣的詞形容外婆顯然含有對外婆責備的不滿情緒。第一塊粑粑讓狗先吃,涉及傣族飲食文化習俗,信仰習俗。其形成來源于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透過傳說故事,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也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心存感恩的民族性格。大人不讓吃,要求孩子遵守祖輩留下的規(guī)矩。孩子偷吃,是貪食本能驅(qū)使。偷吃之后還狡辯,得意不止,凸顯了孩子的天真頑皮,頗有兒童情趣。這種既彰顯人物性格,又與人物身份年齡特征相吻合語言運用,使得文章生動形象,情趣昂然。
“我那慈眉善目的媽,從前總愛壓低嗓門擺出一副巫婆模樣對我講人狂有禍,狗狂豹子拖,每次我都怯怯地回答說“好嘛,三三不狂?!?/p>
“慈眉善目”與 “一副巫婆模樣”,表意相互矛盾的詞語并列一起,這在修辭上屬于矛盾修辭法,能夠帶來新奇的閱讀感受,同時也引起讀者閱讀的停留和思考。這樣的描寫既凸顯了母親的善良,母親教育時的莊重嚴肅神態(tài)。也暗含對她對教育方式的輕微調(diào)侃。
“人狂有禍,狗狂豹子拖”是傣族的民間諺語,媽媽用它告誡孩子養(yǎng)成內(nèi)斂的性格,不要張揚霸氣。但是孩子表面順成應承下來,一面心里又不以為然。之后作者用了五個恩“,我不狂做”為段落的開始句,并以此為靶子引出自我行為準則。宣言要分享生命體驗。分享生命中的愛恨疼暖,追求美的勇氣,青春澎湃的激情,光芒四射后面的孤獨惆悵絕望,分享刻骨銘心的愛,分享生命中的知音。至此,一個激情澎湃,敢想敢做,獨立自強,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坦蕩真誠的現(xiàn)代青年形象站立起來了。這個現(xiàn)代青年,既是吸納了本民族家風教育的精華,又有創(chuàng)新精神開拓情懷。《牛一與己書》這篇文章將現(xiàn)代人格追求與長輩帶有傣族濃郁文化內(nèi)涵的訓誡方式并置在一起,造成一種通俗中見高雅,嚴肅中見風趣的藝術(shù)審美效果。
此外,意蘊豐盛詩意盎然,也是禾素散文語言的一大特色。首先,文章篇目編排體例安排,讀起來就是一首很有意境的詩歌?!拔乙獮槟憬ㄒ蛔▓@,在喧囂中尋找安然,我們永遠奔跑在路上,水姜華的香氣,深入骨髓的記憶”。花園,水姜華的香氣,指向未來,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是和諧安寧所在。喧囂,是現(xiàn)實的困境和嘈雜,奔跑,在路上,是銳意的追求積極的行動。這詩一般的語言暗含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宗旨和主題:追求人間真善美,義無反顧。對文化,對教養(yǎng),對尊嚴,對自由的堅守與追求,將永不懈怠。
其次是意象意境的營造,不僅情景交融,而且與人物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滲透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風中的曼勒梗,祖父門前的這一棵樹,來歷自然天成,絕無刻意追求,生命力旺盛,也不需要刻意施肥澆水,果實哺育小鳥,樹葉子用來包裹包裝東西。看似無用,實則另有大用。高大的蔓勒梗樹下坐著外公努力挺直腰板,樹不離人,漸漸成了家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這里人也不離樹,樹即人,人即樹,人與樹早已融為一體?!端ǖ南銡狻?,散發(fā)著人格力量的芬芳。哪怕生活再困境,也要堅持對美的追求?!八ㄊ菬o須辨認貧富貴賤順境逆境的,她只管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安靜從容地將一份高潔素雅充盈在你的內(nèi)心,讓一抹淡香留存在你永恒的記憶里” 《山上有一樹的花開》,那花是姐姐家別墅后院山坡上盛開的滿山的桃花和梨花,這是母親白內(nèi)障手術(shù)后看到的景色,也是母親千里之外聽到故鄉(xiāng)舅舅逝去時候鎮(zhèn)定從容所的話語。人生如花,山上有一樹的花開,只要在開放的時節(jié)努力綻放,即便凋謝又有何妨?熱愛生命,坦蕩從容面對死亡,生命過程的一切睿智的思考體悟都凝聚在一樹的花開之上。
薄霧。小說。柚木樹。
老庭院。陽關。寺廟。
母親的清愁與笑。
舊居。瓦罐。丁香花。
玫瑰床單。泛黃墻紙。安靜素顏。
整整一年?;腥蝗鐗?。
我拿什么來祭奠你,親愛的父親?
大量的名詞擺列在一起,讓人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象組合,也讓人想起:“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詞語排列。一個又一個名詞帶出一個又一個場景、景物,帶出一個又一個不斷跳躍的畫面,作者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再現(xiàn)了父親生前的生活場景處所。其實這也是作者回憶中的場景,虛虛實實結(jié)合在一起,分散的景物被情感的金線串聯(lián)起來,寫出對父親綿綿的無邊的思念情感。
總之,散文中自創(chuàng)的獨一無二的語言,既真實細膩,又包含深情,既自然真純,又詩意盎然。通俗中見典雅,嚴肅中見風趣的語言風格,使得她的鄉(xiāng)愁既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又有青蔥靈動的生機。
綜上所述,作者不論是對家鄉(xiāng)風俗描繪、日常生活細節(jié)描寫、還是對子女教育中的文化溯源、或是對文化傳播先驅(qū)者的群像描繪,都散發(fā)著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愁。這份鄉(xiāng)愁不同于魯迅承載國民劣根性批判的鄉(xiāng)愁,也不同于余光中那承載人生顛沛流離渴望統(tǒng)一的鄉(xiāng)愁。它承載著一個傣族作家生命成長體驗,承載著作者在困境逆境中對善良人性的堅守,對理想生活理想人格的期盼,承載著作者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實踐,也承載著一個具有強大文化適應能力,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中迅速成長起來的香港知識女性對人情世故的感悟和對生命意義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