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毛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受到了高度重視、有效引導和大力支持。國內各高校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不斷開展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效果顯著,成果頗豐。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也廣受高校重視,高校組織開展了類型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相關研究也各具特色。但目前研究表明,思政實踐課教學還存在著系統性和科學性不足、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強、管理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思政課教師積極性不高,學生思政實踐課參與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思政實踐課教學效果及其實踐育人作用的發(fā)揮。筆者認為,要改變思政實踐課教學浮于表面、氛圍不佳、效果不好等先天不足之處以及前述各類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思政實踐課教學模式、增強思政實踐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關于思政實踐課教學模式的研究往往致力于探討“應然”,即探討思政實踐課教學模式應當是怎樣的、如何開展等。這種基于理論探討“應然”的、缺乏實踐檢驗的研究范式,要么在本質上是一些具體的教學方式、教學特點的提煉,要么是含糊不清的教學理念闡述,未經過實踐教學檢驗及由已知經驗進行總結、凝練和檢驗的教學模式,既缺乏針對性又不具備操作性,因此在指導思政實踐課教學過程中很難得到應用與推廣。所以,構建一種系統性、完整性,既可操作性強,又能靈活滿足不同思政實踐課教學主題的教學模式,是提高思政實踐課實效性的當務之急。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則是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引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不同任務不斷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的活動。學生是思政實踐課的主體,在整個思政實踐課教學過程中均以學生的行動為主體。行動與任務雙導向這一教學模式要求思政實踐課教學目標多維化、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化、教學活動項目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考核過程化。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教師在組織開展思政實踐課的過程中,密切結合思政理論課的課程標準,高度明確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組織開展教學,同時進行過程性教學考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一教學模式中,任務是引導,行動是目的。行動和任務這兩個導向是同向同行、互利互導、互相促進,而非相向而行。激發(fā)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促進學生課堂內外行動的關鍵在于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增強思政實踐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這一教學模式下,任務和行動是多元多向的,而非單一單向的。在任務的不斷刺激下,學生進行實踐,教師則通過學生的行動塑造學生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這一教學理念下,學生作為整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需要充分納入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組織與教學評價的全過程。在思政實踐課教學任務的確定中,要充分征集、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實踐的主題、任務是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想要參與的,從源頭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是思政實踐課任務形式的確定者,學生在思政實踐課的主題下,可以確定以何種形式完成思政實踐課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經過溝通交流、討論決定、分工協作等完成任務所需的相關準備工作和相關實踐任務。思政實踐課活動的評價主體應當是學生,應堅持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充分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在評價中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尋求進步。教師應提升整個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層次,在知識目標及能力目標達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達成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將實踐教育的主旨和精神內化于心,并將其落實于自己的生活、學習之中。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以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理論為基礎,該理論強調人的行為是情緒、認知和行動互動的結果。在教學互動過程中,人的認知起協調、中介作用。人的內在認知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是不斷互動的,外在行為與內在認知的改變都會影響著個人行為?;谶@一理論,在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參與思政實踐課活動,不斷改變自己的外在行動。同時在學生的行動過程中又逐步加深和不斷強化其對教育主題、內容的認知和理解,進而形成思想、情感上個體的內在認知,最終促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改變,達到思政課實踐育人的目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從總體上來看,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的結構體系可以概括為“六化一體”?!傲奔唇虒W目標多維化、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活動項目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考核過程化,“六化”是統一的整體,以行動和任務兩個導向貫穿教學始終,其中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化是關鍵。
思政實踐課作為思政理論課的補充,并沒有獨立、明確的課程標準。在思政理論課的課程標準中對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也沒有明確,使得因缺乏相應的課程標準而顯得“漫無目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宏觀上國家尚未對思政實踐課課程標準有明確要求,二是因為各高校對思政實踐課教學的開展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三是因為教師對思政實踐課缺乏系統而整體的規(guī)劃和安排。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模式下,要求思政實踐課教學目標是明確且多維的,包括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應將素質、知識、能力這三個維度的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設計中,細化到實踐教學里,解決過去思政實踐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問題。思政實踐課應當有其獨立的課程標準,以保證這一課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從目前已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來看,當前思政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的興趣偏好、學生的學習旨趣等,主觀隨意性強,這極大地削弱了思政實踐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思政實踐課是服務于思政理論課教學需要的,思政理論課為“主”,思政實踐課是“輔”,因而思政實踐課的教學內容應當緊密結合思政理論課的主題和模塊。以思想道德與法律這一課程為例,其包括緒論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人生與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法治共計七個主題。從科學的角度而言,相應的實踐課就應緊密圍繞這七個主題,把教學內容分為七個不同的模塊進行精準設計。應將思政實踐課作為高職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中一個重要領域,通過分析不同專業(yè)實際工作崗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將思政實踐課和思政理論課的內容進行整合,將思政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進行融合,進而重構教學模塊。在不同的教學模塊下,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和活動,按照特定的環(huán)節(jié)組織開展思政實踐課教學。
要構建“行動”框架,在項目的引領下設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和任務活動的過程中構建相關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情感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養(yǎng),通過項目化教學針對性地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傳統的教學形式是以班級為單位的,一般都是采用先講后練的方式,在規(guī)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對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還忽略了高職學生知識基礎差、學習能力有待提升的情況,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參與與體驗、發(fā)現與探究、思考與實踐、合作與實踐,導致學生難以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能力。
思政實踐課既不同于思政理論課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又和專業(yè)實踐課的出發(fā)點和歸屬點不同。專業(yè)實踐課是以專業(yè)崗位需求為出發(fā)點,在專業(yè)理論指導下提高學生職業(yè)技能。從本質上講,專業(yè)實踐課是“強技”,通過項目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對理論的認識、理解及認同。思政實踐課作為思政理論課的補充,其本質在于“鑄魂”,在于立德樹人。在具體操作方面,思政實踐課可以吸收和借鑒專業(yè)實踐課項目化教學模式,使其既能實現知識目標,同時又能實現認知、思考、合作等能力目標,以及思想道德等素質目標。
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化是思政實踐課“六化一體”教學模式最大的特色和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思政實踐課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采用流程化教學。該教學模式借鑒職業(yè)核心能力OPTAE五步教學法(目標、準備、任務、活動和評估),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OPTAE五步教學法
目標(object)是指在思政實踐課教學過程開展前,教師結合思政理論課的章節(jié)主題和內容,在充分調研學生興趣愛好、學習特點、學習能力等的基礎上,確定思政實踐課教學目標。保證思政實踐課教學目標既能有效輔助學生對理論課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增強思政實踐課的針對性、親和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獲得感。
任務(task)是指根據思政實踐課教學目標,融會貫通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教學項目給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此類任務可以是課前準備的相關任務,也可以是在教學過程中布置的任務。
準備(prepare)是指針對教師下達的各類任務,學生按照任務要求思考分析,并按任務所需進行準備。如果任務需要小組合作完成,則還需要做好小組分工、協作方面的相關準備。按照思政實踐課教學任務的不同,準備的過程可能是課前,也可能是在教學過程中。準備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行動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等。
行動(action)是指為達成實踐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充分準備,學生以個體或者小組的形式做出行動并完成任務。這種行動可能是在課前就需要完成,然后在課上進行展示,也可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行動,具體情況視思政實踐課教學形式而定。
評估(evaluate)是指在思政實踐課教學活動的收尾階段,教師和學生做出的評估和評價,這一過程是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復盤”。評估主體為學生,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三部分。學生自評,是學生作為行動者針對整個思政實踐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感觸、收獲、自我評價等作出評估。學生互評,是教師引導學生以旁觀者的視角評價其他同學在實踐教學全過程的表現及值得學習、需要反思和改進的方面。教師評估,是從教師的角度對整個思政實踐課教學過程進行“復盤”,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和反饋,在此基礎上再次明確思政實踐課教學的目標,總結思政實踐課教學的過程,升華思政實踐課的主題。
行動與任務導向教學模式下的思政實踐課教學,是一種以行動與任務為導向的職業(yè)教育教學理念與策略,包含一系列教學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學法、多媒體展示法、情景體驗法、頭腦風暴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實踐調查法、直觀演示法等。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有機綜合運用。但不論哪一種教學方法,在思政實踐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使思政實踐課教學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達成。
教學考核是衡量教學效果是否有效、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對思政實踐課而言,傳統方式很難保證實踐教學考核的信度和效度。實際上,思政實踐課最理想化的考核應當是過程化考核,且教師和學生雙元參與。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動態(tài)、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在思政實踐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記錄與考核。在具體操作方面應有明確而具體的考核指標,這些考核指標在客觀科學評價學生顯性行為和表現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對學生隱性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等內在思想的評價,這就要求考核過程與教學過程是同步進行。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兩個“我”:“自我”和“超我”。自我即“社會”的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和學生的互動組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促使學生做出行動,進而產生新的認知?!俺摇眲t是作為“全知”的我,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情境保持獨立而清醒的觀察,并做出考核評價。這種考核評價既包括參與主體(學生),同時也應包括對“自我”的評價。通過動態(tài)的考核評價,不斷吸收、借鑒、改進、完善,以實現教學相長。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思政實踐課在高校雖得到廣泛的開展,但卻疏于對其進行有效考核。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在宏觀上體現了實踐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整體時,其教學目標、內容、活動、環(huán)節(jié)、方法、評價等不同要素的功能和要求,即前文所述“六化一體”。中觀層面上,OPTAE五步教學環(huán)節(jié)則體現出了較強的可操作性;微觀層面上,則突出了針對不同特點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性的調整。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為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有完整的結構和運行要求,既體現了理論上的自洽,又體現了程序上的完整。該模式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這種系統性能夠從根本上保證思政實踐課的教學效果,提高思政實踐課育人的效果。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理念清晰明確,基于教學相關理論,操作程序簡單清楚,可操作性強。尤其是OPTAE五步教學法,教師可按照不同的章節(jié)或者學習主題,明確教學目標、設定教學任務,按照組織教學使行動貫穿整個過程。不論實踐教學的內容如何,對開展場地有何要求,均可以按照OPTAE五步教學法組織開展思政實踐課教學,進而突破內容、時空上的限制。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在運用過程中可以考慮不同專業(yè)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而進行方法上的靈活調整,以實現對課程特點的主動適應性,使得課堂氛圍自由、靈活,保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較高的學習參與度,使課堂豐富多彩、接地氣、有親和力。
行動與任務雙導向教學模式是基于已有思政實踐課教學經驗總結提煉而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教學實踐研究和理論構想的“產兒”,因此兼具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兩種氣質。在已有的實踐經驗中,這一模式體現出可操作性強、教學效果良好、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的優(yōu)點。但還存在以下挑戰(zhàn):一是任務導向下,這一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有充分的學情調查,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達成。二是行動導向下,以任務驅動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內外不斷“過問”、督促及指導,確保學習任務圓滿達成。這兩個挑戰(zhàn)對思政實踐課教師的素質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思政實踐課教師嚴格要求自己,投入時間、精力和心血,保證思政實踐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