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彥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重視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發(fā)展的教育評價方法。它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等方面,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的作品成果,還要觀察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參與程度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表現性評價強調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熱愛。通過表現性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初中語文演講涉及語言表達、思維邏輯、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表現性評價能夠將學生在演講過程中展現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觀察和評估。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說服能力等,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首先,要明確初中語文演講單元的任務。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年級水平,確定合適的演講主題和內容范圍。例如,可以要求學生解讀一篇文學作品,或演講某個社會問題,或介紹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等。其次,根據演講任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級水平,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從而使評價更加細致和全面。評價標準包括演講內容的準確性、邏輯性、深度和廣度,語言表達的清晰度、流暢度和得體性,演講的情感表達和說服力,以及演講時的語音語調和肢體語言等方面。例如,對七年級學生的評價標準可以注重內容的準確性和表達的基本流暢性;九年級則要強調思辨能力和表達的深度與廣度。此外,教師可以提供優(yōu)秀的演講范例,幫助學生理解評價標準,了解如何在演講中表現出標準要求的特點和水平,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教師可以直接觀察學生的演講過程和表現,了解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邏輯、情感表達和個性特點等方面的情況。教師可以設計演講評估表格,從演講內容、語言表達、情感表達、語音語調等維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使評價更加細致和全面。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演講過程錄下來,通過錄像,學生可以更客觀地看到自己的表現情況,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演講進行詳細分析和指導。教師還可以收集學生在語文演講單元中的作品,形成學生作品集,可以是文字稿、演講錄像、反思心得等形式,這些作品能夠反映學生在演講過程中的進步和發(fā)展,讓教師能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表現。
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的演講表現進行反思和評估的方式,它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從而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自我調整能力。另外,學生需要對同學的演講進行評價和反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他人的表現,提出客觀的意見。這種互動過程可以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能力?;ピu需要學生相互合作交流,充分傾聽他人的意見,認真對待他人的評價。這種團隊合作的過程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通過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可以激勵學生不斷改進和努力,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教師提供及時的反饋與指導,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演講中的不足之處并努力改進,提高自己的表現水平,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當學生知道自己的表現得到認可,并且得到具體的指導和建議時,他們會更加自信、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可以更好地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支持,也會更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和建議。
教學案例:初中語文演講單元——“探索人物傳記之魅力”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人物傳記的特點和價值,探索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讓學生學習人物傳記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手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演講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人物傳記的鑒賞與欣賞能力。
教學內容:介紹人物傳記的類型和寫作特點;選取經典人物傳記進行分析和解讀;學習人物傳記的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學生自主選擇一個人物進行演講和表演。
教學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導入與知識探索。通過圖片、音頻或視頻等形式引入人物傳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人物,探討人物傳記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階段:學習人物傳記的背景知識和表達技巧。教師介紹人物傳記的特點和重要代表作家;閱讀和解析經典人物傳記讓學生了解人物傳記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手法;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演練,分組演繹人物傳記。
第三階段:學生進行演講準備和自主演練。學生自主選擇一個人物,準備演講稿并反復演練;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演講中加入表演元素,如配樂、道具等,以提高演講的表現力。
第四階段:學生演講展示與評價。學生進行演講展示,其他同學進行觀摩和評價。采用互評和自評的方式,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演講進行觀察和記錄,以便后續(xù)進行綜合性評價。
第五階段:學習總結與展示。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和心得分享,分享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成長;教師對整個演講單元進行總結,鼓勵學生保留學習作品和反思心得,形成個人學習檔案。
評價與反饋: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觀察評價、評估表格、自評與互評、視頻錄像評價等;教師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與指導,幫助學生發(fā)現不足并改進,鼓勵學生追求進步;結合學生自主檔案和學習作品集進行綜合性評價,評價學生在演講單元中的表現和進步。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和活動安排,學生可以在學習人物傳記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和展示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演講能力。同時,教師通過觀察評價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進而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學生得到肯定和鼓勵的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和潛力,增強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綜上所述,融入表現性評價的教學設計與活動安排在初中語文演講單元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方式,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和提升。學生在積極參與演講活動的過程中提高了語言表達和演講能力,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