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2月25日,游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qū)游玩(謝劍飛/攝)
在東北城市中,擁有冰雪美景的數(shù)不勝數(shù),唯獨哈爾濱被稱為“冰城”,可見哈爾濱這座城市與冰的淵源之深。
在嚴寒的東北,冬季街頭不像南方一樣仍有綠意,街景總顯得缺乏些生機點綴,但在哈爾濱街頭,卻能見到冰燈——不僅是在景區(qū)、公園,商業(yè)步行街上也常見它的身影。白天,它是晶瑩剔透的冰雕;夜晚,它在霓虹的裝點下變成了冰燈。
“哈爾濱冰燈冰雕制作技藝”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而哈爾濱是中國近現(xiàn)代冰燈藝術的起源地、發(fā)祥地。
冰燈之于哈爾濱,正如時裝之于巴黎、櫻花之于東京,早已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符號。
冰燈是流行于我國北方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
文獻資料上可考的冰燈始見于明清之際。明朝嘉靖年間,詩人唐順之便曾作《元夕詠冰燈》,可見在當時,制作冰燈以供元宵賞玩已漸成風俗。
黑龍江最早記載冰燈的文獻見于清朝嘉慶年間的《黑龍江外記》:“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p>
到清朝中期,記載冰燈的文獻變得更多,用于賞玩的冰燈造型也更趨復雜,人們開始將冰燈稱為“琉璃燈”。但隨著清末戰(zhàn)事漸起,人們的生活動蕩加劇,賞玩冰燈的習俗便在20世紀初的大部分地方消失,唯有東北地區(qū)尤其是松花江流域的冰燈還尚存。
這種幸存和當?shù)鬲毺氐臍夂?、地理條件有關。這里緯度高,冬季漫長苦寒,夜幕往往在下午四五點時便降臨了,在夜晚步行、喂馬、捕魚、趕車時,人們需要照明工具,于是就有了冰燈的出現(xiàn)。
為何不以燈籠或油燈照明?實際上,這些燈都禁不住東北冬季的寒風,唯有冰燈既能照亮夜晚,而又風吹不滅。
為何不以燈籠或油燈照明?實際上,這些燈都禁不住東北冬季的寒風,唯有冰燈既能照亮夜晚,而又風吹不滅。
這種用于生產(chǎn)生活的原始冰燈,或是直接從冰封的江河上采冰,或是用桶接水置于滴水成冰的戶外,制成冰坨,然后在冰坨中央鑿出一個空間,放上蠟燭或者油燈。
因為制作成本低,這種冰燈也被當時的東北百姓戲稱為“窮棒子燈”。一些窮苦人家在春節(jié)元宵買不起燈籠,也會制作冰燈擺在門前。
到了20世紀初,隨著人口的迅速聚集和近現(xiàn)代城市化的演進,哈爾濱又出現(xiàn)了具備一定規(guī)模的冰雕藝術。
中東鐵路的開通和運營,讓哈爾濱從松花江畔的小漁村變?yōu)橹匾蔫F路樞紐和東北亞的新晉都市,大量俄羅斯僑民的涌入,大大改變了這座城市的社會文化。其中,和近現(xiàn)代冰燈冰雕的藝術發(fā)軔有密切關聯(lián)的,便是東正教在此地的傳播。
有哈爾濱太陽島上的老居民回憶,20世紀初,太陽島上有一個俄羅斯僑民建立的東正教教會,每年圣誕節(jié)前,教會便開始組織人員用松花江天然冰制作冰雕。
東正教徒極其重視每年1月19日的洗禮節(jié)。彼時,在哈爾濱生活的東正教教徒會在洗禮節(jié)這天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到松花江破冰取“圣水”,按照俄羅斯的東正教習俗,跳入江水中進行洗禮,并采集冰坯運回教堂打造冰制的十字架和祭壇。
從留存的老照片來看,這些儀式所用的冰雕造型繁復,冰制祭壇上還會雕刻出書卷、圣杯等造型,部分冰制十字架可達三米高。這種水中洗禮并制作冰雕的俄羅斯僑民習俗,在哈爾濱一直維持到上世紀50年代初。
獨特的城市命運,使中國的民間冰燈和俄羅斯的異域冰雕在哈爾濱相遇,兩種孕育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冰雪藝術交相輝映,最終又在這座城市融匯,造就了流光溢彩的現(xiàn)代冰燈藝術。
哈爾濱現(xiàn)代冰燈藝術的興起以及賞冰燈的獨特城市文化,緣起于60年前的一次偶然。
20世紀60年代以前,冬天的哈爾濱居民習慣長期待在家里,東北人稱為“貓冬”,公園沒人去,成了“半年閑”。
1962年11月下旬,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的任仲夷到廣州開會,正值廣州文化公園舉辦花卉展,南國的繁花似錦、人如潮涌,又讓他想起了哈爾濱冬季的蕭瑟冷清。
用什么方式才能在寒冬里讓市民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振作起精神?回到哈爾濱后,任仲夷一直在思考問題的答案。1963年春節(jié)期間,任仲夷在一次調研時路過一戶人家,門前有兩點微弱亮光,原來是一位老婦正在制作冰燈以備元宵應景。這讓他心頭一亮——冰燈正是哈爾濱的特產(chǎn),何不以冰燈為主題辦游園會?
1963年正月十四,哈爾濱第一屆冰燈游園會在兆麟公園拉開帷幕,6天共接待游人25萬,占當時全市總人口的1/10。
到第二年,利用天然冰制作的造型多樣的冰雕出現(xiàn)在冰燈游園會,自此,兆麟公園成為哈爾濱市民冬季賞冰的勝地。
凍在冰坨里的月季、菊花枝鮮葉嫩,各式各樣的紙質彩燈與閃爍的冰燈、星光相映……上世紀60年代的冰燈游園會,至今仍是許多哈爾濱老市民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據(jù)當時報道所載,這場全城盛事甚至吸引了盲人市民摸著“看”冰燈。
冰燈游園會為中國現(xiàn)代冰燈藝術的出現(xiàn)拉開了帷幕。這也是哈爾濱城市發(fā)展史上的一次跨越,從此,哈爾濱和冰深深結緣。
截至2022年,冰燈藝術游園會已在兆麟公園成功舉辦了40屆,其影響力輻射國際,每年都有國內(nèi)外冰雕藝術大師們來參加冰燈冰雕作品比賽等系列活動。
1985年,在冰燈游園會的基礎上,第一屆哈爾濱冰雪節(jié)正式開辦。這是我國首個以冰雪為主題內(nèi)容的國際性節(jié)慶活動,除了冰燈游園會之外,還舉辦了冰雕表演、冰雪運動會、冰雪攝影比賽等20余項活動。當年,哈爾濱在一個月內(nèi)便接待國內(nèi)外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同比增長了84.5%。
哈爾濱“冰城”的名號,也由此打響。
在這座城市運營冰雪的道路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1999年,為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松花江江心沙灘營建一座冰雪游樂場,體現(xiàn)時代感和觀賞性,強調參與、娛樂和趣味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因此誕生。
千禧年的跨年夜,首屆冰雪大世界正式開園,此后每年舉辦。
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節(jié)為標志的哈爾濱冰雪節(jié),如今已與日本札幌雪節(jié)、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jié)和挪威奧斯陸滑雪節(jié)齊名,被譽為世界四大冬令盛典之一。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冰燈之美不僅在于雕刻技藝的驚人、流光與冰晶帶來的夢幻和規(guī)模上的震撼,更在于它的短暫。所有冰景,在春季到來時也要化為流水,再也尋不到蹤跡,而到了下一年,又有新的冰景出現(xiàn)。正是因此,冰燈藝術也被稱為“永不重復的童話”。
從民間的“窮棒子燈”到“永不重復的童話”,少不了能工巧匠們的精心雕琢。
制作冰燈是一項復雜的技藝。冰雕師們要按照設計圖紙,將大冰塊切割成需要的大小,再以水為黏合劑,將切割好的冰塊一層層地堆砌,大規(guī)模的冰雕甚至要使用吊車。雕刻冰塊所用到的工具多達20多種,要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一刀一鏟手工打磨。最后是下燈,在冰塊中鑿出燈槽放入彩燈,然后用碎冰和水將燈槽填平。
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還有超大規(guī)模的冰建筑。2023年的主塔“冰雪之冠”高41米,相當于15層樓,用冰量1.1萬立方米,24根冰柱向上集聚而成,從高空俯瞰,如同哈爾濱市市花丁香花,花瓣簇擁組成王冠形狀。整個過程調動了冰建師、雪雕匠人、電工、特種設備操作工、安全員等千余人的團隊,在高空中作業(yè)。
冰景建筑的恢弘也意味著危險系數(shù)的成倍增加。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舉辦的最初幾年,工人們造大型冰景大都憑著經(jīng)驗,工藝、工法落后,質量參差不齊,耽誤施工進程不說,還可能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
據(jù)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最初三屆的主設計人之一郝剛回憶,因為沒有大型冰雪景觀建筑建設經(jīng)驗,施工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第一屆標志性建筑“世紀鐘樓”剛剛建成就發(fā)生傾斜;第二屆大型冰滑梯滑道凍脹開裂;第三屆大型主景“世紀壇”施工時主體塌落,“低溫噴泉”凍脹漏水……一系列的問題雖都在當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解決,但如何提高施工安全質量、避免事故發(fā)生,成了讓建設者頭疼的事。
也正是這些經(jīng)驗,讓哈爾濱成為了對我國冰雪景觀建設技術標準的建立貢獻首屈一指的城市。
2003年,黑龍江省出臺地方技術規(guī)范《冰燈建筑技術規(guī)程》。2012年,國家級行業(yè)技術規(guī)范《冰雪景觀建筑技術規(guī)程》正式施行,填補了國內(nèi)、國外冰雪景觀建筑技術規(guī)范的空白,其編寫便是由哈爾濱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牽頭組織,郝剛擔任第一主編人。
2016年,以哈爾濱市建筑設計院為主編單位的國家級技術規(guī)范《冰雪景觀建筑技術標準》完成,獲得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和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如今,哈爾濱的冰燈已成為中國冰雪旅游的標志性符號,也成為了哈爾濱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王牌。
可以說,正是因為冰燈,嚴寒的冬季,成了哈爾濱人最浪漫的季節(jié),也成為這座城市最熱鬧的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