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這三大原理,深入探究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選題、活動、應用新模式,從而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價值,激發(fā)學生對生活中問題的興趣,深化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體認,最終達到提升小學生學力的目的。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綜合實踐;學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2-0011-04
一、 理論闡述
(一)生活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要實現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大原理構成。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實際情境中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活動方式開展研究型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從中可以發(fā)現,綜合實踐課程內容源于生活實際,同時課程也要求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學力提升
《辭?!分刑岢觥皩W力”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我國宋朝,而“學力”一詞在教育科學領域的界定主要來源于日本。我國著名學者鐘啟泉教授總結日本教育研究者的成果,把“學力”概括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借助學校內外的學習過程所習得的能力的總體”。學力提升,包括學生知識水平提升,以及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 探尋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的生活教育
(一)“生活即教育”,探索源于生活的綜合實踐思維導向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生活即教育”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可進行教學的知識。通過生活實際進行知識的教學是對整個教學內容的深化,實現了知識的拓展。很多知識都源于生活,而生活也缺少不了教育,生活與教育之間具有密切關系。
縱觀多地小學綜合實踐教材中的主題,絕大多數課程主題均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可以研究的問題,但小學生往往會輕視甚至忽視了這些問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能幫助學生關注生活、豐富認知,進而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實踐、交流討論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
需要重視綜合實踐課程主題的選擇。一些教師在剛接觸綜合實踐課程時缺乏經驗,不知道該怎么上,最后只能根據教材逐步推進。雖然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但無法充分達成教學目標,這也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有些研究主題距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太遙遠,學生不能根據生活實際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造成課堂上出現一問三不知或者答非所問的情況。在小學綜合實踐的課堂上,研究主題的選定并不局限于課本上的既定范圍,對生活中一切值得討論的、有價值的問題都可以開展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將選定研究主題的權力歸還給學生,教師提出一個話題,交由學生去討論,通過思維的碰撞、言語的交鋒縮小選題的范圍,從中選出一個主題展開研究。在此過程中,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思維導圖是體現發(fā)散性思維的一種有效的工具,它雖然簡單卻能有效建立邏輯聯系,并且還能拓展思維的寬度與深度,是一種實用的思維工具。
例如,在研究“中秋賞月”這一主題時,可以通過建立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建立完整的思維網絡。當提問“你想研究月亮的哪些問題”時,學生經過思考,會提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月亮的大小、重量、外形等,以及月亮被古今中外人類所賦予的意義等研究。隨后,鼓勵學生提出補充意見“月亮的大小和質量都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知道”,從而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解決第一輪提出的部分問題。又有學生進一步提出月球表面存在很多坑,他想研究這些坑的成因,但又有學生告訴他是隕石撞擊造成的,繼續(xù)往下深入,又有學生發(fā)現隕石坑的大小、深度都不盡相同,于是又提出了“隕石坑的大小、深度與什么因素有關”這一研究主題。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層層篩選,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解決一些沒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抽絲剝繭,剔除沒有研究價值或不適合在課堂研究的主題,同時,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一步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互相討論,肯定或否定一些提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適當進行引導。
在另一個班級中,學生從另一個方面入手,準備著手研究月亮對古今中外人類的影響。有學生提出了一些科學讀物上國外科學家對月球的解讀,有學生想研究中外神話故事中關于月亮的典故,也有同學從月亮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意義上進行思考,提出通過研究中國從古至今的詩詞歌賦來探討月亮對中華民族的特殊意義。當研究到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句子時,又有學生萌生了研究月亮陰晴圓缺背后的科學規(guī)律。這樣可將提出的問題分類整理,厘清脈絡,構建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建構起完整的思維體系,幫助學生對研究對象形成全面的了解。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確定研究方向。一方面避免因為意見不統(tǒng)一造成效率低下的情況,另一方面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情況,及時查漏補缺,為下一步開展研究做好鋪墊。
在對生活中問題的探究上,學生能更好地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地參與交流討論,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這樣投入研究性學習中來,從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出發(fā)進行研究,在生活中學,充分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社會即學?!?,建立關聯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形式
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曾形象地指出:“‘社會即學?!呀逃龔镍B籠里解放出來。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上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社會即學校則不然,它是要把鳥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一切伸張到大自然界里去?!?/p>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包括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和職業(yè)體驗?!吧鐣铡焙汀奥殬I(yè)體驗”兩個部分的設置更強調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地點不應只局限于教室,甚至于學校內,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通過近距離地觀察、感受、思考,收獲最真實的價值體認。僅僅靠課堂內的討論和講授,對源于生活的實踐性學習來說,還有著一定的距離,缺乏真實性。而當學生靠近自然、融入社會,才能對研究的實際意義產生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在進行“我是小法官”這一主題的研究學習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對法庭的構成以及案件審理的流程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馬上想進行模擬法庭的展示,但是在實際的模擬過程中失誤不斷:扮演被告人的同學滔滔不絕,扮演檢察官的同學只簡短地說了幾句便沉默不語,而扮演法官的同學在面對兩邊的陳述時不知如何是好。在初次模擬失敗后,班上學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了模擬法庭過程中發(fā)生的問題,但通過討論卻無法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教師作為指導者,可以適時播放真實的法庭案件審理的錄像并出示法庭審理流程中的注意點。課后,可以邀請法院的工作人員為學生進行講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制訂采訪方案,對法官、檢察官分別進行采訪。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找到問題的所在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在成功進行模擬法庭的展示活動的同時學習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如,在對“傳統(tǒng)中醫(yī)藥”這一主題探索研究時,學生對中醫(yī)藥的認識水平差異很大。部分學生知識儲備豐富,能認出很多中藥材,部分學生對中藥的認識卻僅限于“中藥”這兩個字。這對之后研究活動的開展十分不利。由此,教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中醫(yī)館,讓學生親眼認識常見的中藥材、中醫(yī)器具,對中醫(yī)進行采訪并動手制作中藥包。這樣的實踐方式能讓學生在具備一定認知基礎的前提下進行下一階段的研究性學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這樣的職業(yè)體驗過程中,課堂上僅通過語言進行的討論、猜測和分析無法充分地解決真實情況下產生的問題,通過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能使學生對真實情境有充分的認知。例如法庭、中醫(yī)等情境距離學生日常生活比較遙遠,通過采訪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接觸社會真實的情境,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其更好地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分析并解決問題。社會能夠給予學生很多課堂上無法接觸到的知識,以多種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這體現了“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
(三)“教學做合一”,構造歸于生活的綜合實踐應用模式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見,“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
要實現“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強化對學生的指導。在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學會并能運用知識技能,去解決特定的問題,同時還要能夠舉一反三,通過多次的嘗試運用,養(yǎng)成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例如,五年級學生在研究“死海‘不死’”這一活動主題時,在研究清水中沉底的物體可以在一定濃度的鹽水中漂浮起來的成因時,會使用到科學實驗中的控制變量法進行雞蛋漂浮的實驗。通過教授這種實驗方法后,學生基本都能通過控制清水中加入的鹽的量來使雞蛋漂浮,從而完成實驗,并完成探究目的。那么,學生通過使雞蛋漂浮的實驗初步認識并掌握了控制變量法。之后這批學生在六年級進行“高空拋物的危害”這一主題的研究時,需要在研究中進行物體下落高度、物體本身的質量對破壞力的影響這一實驗。在此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能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得出兩種實驗方法:一是保持下落高度不變,更換不同質量的小球測試破壞力;二是使用同一個小球,通過在不同高度下落來測試破壞力。通過實驗,他們得出了下落物體的破壞力與下落高度和本身質量有關的結論,并進一步得出下落物體越重,下落高度越高,所造成的傷害越大。那么,這一部分學生可以說就是真正掌握了方法,將既有的知識技能轉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鍛煉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研究奠定了基礎。反之,觀察另一部分沒有掌握的學生,或急于求成,沒有進行實驗計劃的制訂;或問題頻頻,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這時,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適時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在陷入僵局的時候茅塞頓開,從中找到問題的關鍵并進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并不是處于絕對主導位置,而是指導者、傾聽者、參與者。并不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而是學生想研究什么,教師就指導學生研究什么。在整個研究性學習的持續(xù)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那么這時候,為了能持續(xù)做好活動指導者的工作,勢必要求教師不斷地進行學習。這也體現了“學生學什么,教師就學什么。老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做是第一,知是第二,教學做合一”。
三、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綜合實踐學力提升實踐
(一)強化學生認識水平與思維方式
對小學生而言,其生活經驗決定了其對知識的認知程度。特別對小學中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主要來源于對生活的感知,這也決定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以垃圾分類為例,在垃圾分類剛開展的時候,學生對垃圾分類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一些孩子受家庭教育影響,從小接觸勞動,會幫助家長扔垃圾,那么這些學生對垃圾分類的概念會比較容易接受,他們可能提出的問題包括“為什么玻璃屬于其他垃圾而廢燈管屬于有害垃圾”“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為什么要分開”“各類垃圾回收后怎么處理有什么后續(xù)用途”等。與之相對的,也有部分學生缺乏這一類的體驗,他們初次接觸垃圾分類的問題,僅停留在表層,如“玻璃、茶葉、用過的紙巾分別屬于什么垃圾”。由此,小學生生活經驗來源于實踐,對同一個問題的認知差異,影響了學生思考的深度。所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這部分生活經驗相對較少的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內驅力。
在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后,要進一步強化其思維模式。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的實際情境為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在解決問題之后注重反思,總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運用到的常用方法,形成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的一般方法,并在另一個問題中嘗試驗證。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樂趣,提升自主學習的基本素養(yǎng),從而促進其學習力的提升。
(二)提升教師知識儲備與創(chuàng)新能力
基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提升和求知欲望的增強,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基本素養(yǎng)。教師需要配合學生的能力成長,強化自己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做出指導,幫助學生進入下一步研究。這就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先于學生進行研究與思考,提出多種預設,同時在學生的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以保證活動的展開。
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不僅局限于教材內,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在活動設計中融入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為學生帶來新的思考方向,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小學生在設計新方法、新作品時,需要教師適當做出提示,這樣能幫助學生產生新的想法并嘗試實現,同時也需要教師加強引導,規(guī)范學生的思維方向。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適當引導的教學策略。時刻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將生活中的問題融入教材,把綜合實踐活動與生活、社會、自然聯系在一起。問題來源于生活情境,解決于生活經驗,并最終運用于生活實際,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為用而學,在活動中讓學生收獲知識,建立信心,產生滿足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對生活中問題的興趣,深化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體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課堂的提質增效和學生學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1.
[2]王中華.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J].新課程,2021(9):227.
[3]徐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啟示[J].新課程,2020(41):21.
作者簡介:陳明弘(1991~),男,漢族,江蘇蘇州人,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