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兵
(黃淮學(xué)院 天中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當前,關(guān)于陶淵明的跨界研究已展開,涉及陶淵明與繪畫、書法的研究成果亦頗可觀。筆者認為,目前關(guān)于歷代繪陶藝術(shù)、書陶藝術(shù)還有向縱深探索的廣闊空間。如歷代書陶藝術(shù)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具體歷程有待梳理,其背后的文化、美學(xué)、藝術(shù)意蘊有待深究。筆者擬對此逐步展開研討。本文關(guān)注的是宋元書陶藝術(shù)的歷史演進以及對此做出突出貢獻的相關(guān)書家。
陶淵明跨界進入書法藝術(shù)最早見于宋代。蘇東坡憑借其天縱之才,為文人書法找到了陶淵明這一書寫主題,從而使書陶藝術(shù)成為后世文人書法的一道反復(fù)書寫、常寫常新的藝術(shù)景觀。
鑒于陶淵明詩文的書法呈現(xiàn)(即書陶現(xiàn)象)如此豐富,今人難免會暢想陶淵明本人的書法技藝如何。今見《陶淵明草書真跡》一書原為民國年間中國圖書公司印行的《陶靖節(jié)先生草書真跡》,2005年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以《陶淵明草書真跡》為名影印再版[1]。對于該書誕生的源頭,陳大利考之甚詳:“陶淵明本人的書法,僅見于清乾隆年間張孝挰刊刻的《致遠堂法書》中,內(nèi)容為陶淵明‘擬古’‘雜詩’共十二首,分別為《陶淵明集》卷四中的‘擬古九首’與‘雜詩十二首’中的三首。書體為草書,落款為‘丙辰歲八月下田舍書與云公,淵明潛’。其后并有南朝袁昂、徐勉、沈約、陳霸先、韋粲及唐代武則天、狄仁杰、崔玄暐、蘇颋、張循憲、郭元振、韋嗣立、姚元之,宋代王十朋等人題跋。碑石現(xiàn)藏山西省沁縣石刻陳列館?!盵2]陳大利還從其抄錄內(nèi)容、書法風(fēng)格、題跋矛盾、印章使用等方面論證其為偽作,茲不贅述。筆者認為,雖然此帖為明人或清人偽作,但書法水平尚可;同時雖是偽作,亦可說明陶詩及書寫陶詩受人喜歡。
唐朝是陶淵明接受史上的重要階段,其中也有書法家對陶淵明的歌詠,如顏真卿詩《詠陶淵明》:“張良思報韓,龔勝恥事新。狙擊不肯就,舍生悲縉紳。嗚呼陶淵明,奕葉為晉臣?!盵3]顏真卿在這首詩中認為陶淵明恥事新朝,可惜沒有留下書陶作品。唐人王貞白也留下詩歌《書陶潛醉石》,根據(jù)詩意當是題詩于石壁,可推測為題壁詩及題壁書法,只是今人亦無法目睹其書藝。
古代書籍版本有手抄本和印刷本,而手抄本可見古人書法面目。陶集手抄本中有冠名為蘇軾所書者。今傳較早的為宋本陶集數(shù)種。明清兩朝都有“蘇書陶集”流傳的記錄,且視為真跡。如錢謙益《跋坡書陶淵明集》曰:“北宋刻《淵明集》十卷,文休承定為東坡書……吾輩無升合之才,慵墮玩愒,空蝗粱黍,讀古人書未終卷,欠申思睡,那能繕寫成帙。每一翻閱,輒興不殖將落之嘆,未嘗不汗下如漿也。癸未夏日書于優(yōu)曇室中?!盵4]605(見圖1)這段跋文中的文休承,即文徵明次子文嘉。清代楊棨《蜨庵詩抄》卷五有《題蘇東坡手書陶集后》:“詩本言性情,非必肖面目。分唐與界宋,貌取笑流俗。蘇子似陶公,此論人不服。豈知肺腑出,不為格調(diào)束。觀其詩屬和,全集手更錄。企慕亦何深,同工忘異曲?!盵4]839可見,“蘇書陶集”在明清的流傳,這一版本至今尚有存者[5]。只是今人所見“蘇書陶集”,其真?zhèn)紊行鑼I(yè)人士的考辨。
圖1 傳為宋代蘇寫本《陶淵明集》十卷
之所以會有“蘇書陶集”的傳播,與蘇東坡為陶淵明的忠實追隨者有關(guān)。蘇東坡慕陶、和陶、詠陶,無論從文獻著錄還是流傳,都顯示蘇軾是大量書陶的第一人。另外,加上黃庭堅,蘇黃可謂歷代書陶藝術(shù)的開啟者與引領(lǐng)者。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僅從“蘇軾墨跡、碑刻條目索引”中就可統(tǒng)計出蘇軾書寫過20余條涉陶書法,分別為:(1)人生歸有道五古;(2)書歸園田居詩;(3)書淵明歸去來序;(4)書淵明自祭文后;(5)書淵明飲酒詩后;(6)書淵明飲酒一首;(7)書淵明羲農(nóng)去我久詩;(8)歸去來兮辭;(9)歸去來并引;(10)蘇東坡和陶靖節(jié)歸去來辭卷;(11)陶淵明五言詩;(12)陶潛結(jié)廬在人境詩并跋;(13)陶詩種豆南山下二首并跋;(14)跋陶淵明詩;(15)集歸去來辭五律十首;(16)集歸去來辭字五古六首;(17)題淵明詩(陶靖節(jié));(18)題淵明詩(秋菊有佳色);(19)題淵明飲酒詩后;(20)題淵明詠二疏詩[4]1422-1442。若再加上歷代文獻中記載的蘇軾書跡,則會更多。對此,李劍鋒的論文《陶淵明與中國書法》也做過統(tǒng)計:“朱家溍《歷代著錄法書目》著錄蘇軾書寫的陶淵明詩文23種,包括《歸去來兮辭》13種和《飲酒》詩等10種,其中有些可能是重復(fù)統(tǒng)計。據(jù)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統(tǒng)計,書及陶淵明詩文的書法作品也有23種……”[6]蘇軾為書陶較多的宋代書家,相關(guān)文獻非常豐富,對此可參見水賚佑《蘇軾書法史料集》一書,統(tǒng)觀全書,其中,蘇軾及后人論及書陶藝術(shù)的文字有萬言之多,可見文圖間的互動。
蘇軾的書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楊凝式之長,書風(fēng)瀟灑奔逸,豪邁不羈。蘇軾《歸去來兮辭》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見圖2)。此卷書作意態(tài)豐腴,結(jié)體穩(wěn)密;由于其“側(cè)臥筆”,導(dǎo)致縱筆重,橫筆輕,呈扁平狀,為蘇字特色。當然,據(jù)相關(guān)文獻可知,蘇東坡一生多次書寫《歸去來兮辭》,此帖無時間落款,故而不知此卷為蘇軾屢次在文中提到的他曾書寫過《歸去來兮辭》的哪一卷。蘇軾書陶的題跋、筆記以及后世由東坡書陶藝術(shù)再次催生的文字(如筆記、書論)非常豐富,不妨摘錄幾則,以見其文圖互動、互生以及影響。
圖2 蘇軾《歸去來兮辭》卷(局部),32cm×181.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東坡題跋》卷四《題所書歸去來詞后》:“毛國鎮(zhèn)從子求書,且曰:‘當于林下展玩?!蕰諠摗稓w去來》以遺之。然國鎮(zhèn)豈林下人也哉?譬如今之紈扇,多畫寒林雪竹,當世所難得者,正使在廟堂之上,尤可觀也矣?!盵4]65蘇軾交代了自己書寫歸去來兮辭背后的故事,是為了贈予友人。
東坡書陶在宋代即已引起關(guān)注和評論,如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跋馮軫所藏五帖·東坡書陶靖節(jié)詩》云:“東坡云:‘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淵明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蓋嘗盡和其詩,尤喜此四篇,再三書之。嘉泰癸亥四月戊申,平園老叟周某題而歸之馮氏?!盵4]454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四也有書法題跋《東坡書歸去來辭》:“東坡謫嶺南,故舊少通問者,在蜀惟巢元修,在吳則僧契順,皆徒步萬里,訪之于荒陬絕徼之外。元修以是登名青史,號稱卓行;契順亦托此以傳,真可敬哉!契順之言曰:‘惟無所求,故來惠州?!w有求則有欲,有欲則失其本心,是非顛倒,有不自知者。世之小人,疾視君子,至欲擠之死者,豈皆其本心,正坐有欲故爾。趙公珍藏此帖,間出以示人,所補多矣。己卯歲除前十日,書于南昌郡齋。”[4]473可見,他們見過蘇軾相關(guān)書法作品,他們或評論東坡書藝,或借題跋抒發(fā)人生感慨。
蘇軾書寫的《歸去來兮辭》歷經(jīng)宋元,在明代得以流傳且反響頗大。如明孫鑛《書畫跋跋》卷二《蘇書歸去來辭帖》曰:“前《歸去辭》字畫全不佳,后題跋六行稍縱逸有態(tài)。此碑是延祐乙卯彭澤縣摹刻者,當是石理粗刻手拙耳。司寇后于文休承處見佳臨本,有跋,極贊其佳。懊戲題此雞毛筆語,云罪過?!盵4]547孫鑛《書畫跋跋》續(xù)卷一《蘇長公書歸去來辭》曰:“佳臨本自是寶物,所謂下真跡一等者也。跋謂契順攜有佛印書,中大有箴規(guī)語,不應(yīng)漫然都不及。按公此幅字,自是為酬契順路費計。彼時曇秀亦嘗至惠州,坡曰:公還山中,必索土物,何以應(yīng)之?秀曰:鵝城清風(fēng),鶴嶺明月。坡曰:不如將幾紙字去,每人與一紙,其為契順書此辭,亦是此意耳。了元公應(yīng)自有詳書答,何必于此及之?!盵4]550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蘇書歸去來辭帖》曰:“此帖頗似李北海,流便縱逸,而小乏遒氣,當是三錢雞毛筆所書耳。卓契順大奇人,然亦名使之,在彼法中,固無取也。瘴海孤臣,借暖牢落,不爾無以送日,為之一嘆?!盵4]554王世貞《弇州山人續(xù)稿·蘇長公書歸去來辭真跡》曰:“坡公為卓道人契順書靖節(jié)先生《歸去來辭》,于法書中最為高名。而余所見者石本,竊怪其腕力弱而鋒勢纖脫,戲以為三錢雞毛筆罪過。歸田后,從文休承所得真跡閱之,真所謂‘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者,懊儂生平石本觀皆鹵莽耳。契順,吾吳定惠院行者,院今為寺,尚在。吳俗藿靡,乃有此奇人與奇事,借猶為名使,非行腳本色。而錢世昭《紀聞》則謂佛印、了元有一札附契順與公,公跋語了不及了元,豈故略之,欲以見契順重耶?……靖節(jié)《歸去來辭》,是羊溝內(nèi)三尺地事,坡公與契順所作,是鯨海外萬里地事,以此自擬契順,皆不類。跋語以鄱陽校蔡明遠擬契順,又不類。題尾者,永樂間館閣二公,皆以字行,皆得賜謚文靖,而才氣與公又總不類。此亦是佳臨本耳,為休承不免曲筆?!盵4]557無論孫鑛還是王世貞,都不止一次見到蘇軾書陶以及后人的摹本或拓本,對此他們都有相關(guān)考辨文字。
明陳繼儒《晚香堂蘇帖》卷三十亦有《歸去來兮辭并跋》:“東坡在惠州答錢清明書云,遠蒙差人固佩荷契義,而卓契順者尤可奇也。無以答其意,與寫數(shù)紙,公可取一閱也。余購《歸去來辭》,遂得二本刻之,筆法亦自迥別。山谷云:淵明千載人,東坡百世士。所謂合之雙美者也。眉公?!盵4]990陳繼儒將陶淵明詩文與蘇東坡書法的結(jié)合譽為“合之雙美”,十分準確到位。
清代相關(guān)文獻亦有對蘇書《歸去來兮辭》卷的題跋及記錄。如清吳其貞《書畫記》卷六《蘇東坡歸去來辭一卷》曰:“前段紙色暗黑,似為墨水所染者,及看后面數(shù)行,始露出本色紙來,方信為真舊之物。書法效顏魯公《多寶寺碑》,縱筆太重,而橫筆太輕,又似宋板書字樣。觀其筆鋒精俊,非天姿超邁,不能到此,或為公早年之書耶?上有‘郭衢堦圖書’。衢堦字亨父,為明之大鑒賞。卷后有解學(xué)士、郭亨父、莫云卿題跋?!盵4]615清吳升《大觀錄》卷五《東坡書歸去來辭卷》曰:“誦彭澤《歸去來辭》,觀蘇長公談卓契順事,皆天壤間古今奇特,以一展卷得之,足快人意。第蘇長公感卓僧寓書,而為煩筆瞾以極。余謂此緇巧于取名,借長公不泯千古,如士衡黃耳當不勝耶。此緇固方外俠烈,然聞余此語,不能不揶揄地也。莫云卿戲題?!盵4]637
另外,明清書學(xué)文獻還記錄了蘇軾其他若干書陶作品。如明代王世貞《古今法書苑》記錄了蘇軾書寫過陶淵明的《自祭文》《飲酒詩》《羲農(nóng)去我久詩》等[4]140-142。王世貞《東坡陶詩帖》曰:“此帖張敉秀才于天池亂石中拓得見貽者。不拘拘就繩墨,而古雅之氣流動行押間,可重也?!盵7]清代孔廣陶《岳雪樓書畫錄》記錄了大量的自己及他人對蘇軾書陶作品的題跋文字,如《北宋蘇文書陶靖節(jié)歸園田居詩真跡卷》:“此東坡自海外歸時所書。東坡尤喜淵明詩,在揚州因飲酒,遂和淵明《飲酒》二十首,序其和詩之因,則曰將盡和其詩。而后已既留海外,卒踐其志。今觀此卷書陶靖節(jié)《歸園田居》詩五首,筆力遒勁,有風(fēng)濤洶涌之勢,尤可寶愛。遂昌鄭元裕題。蘇文忠忠義大節(jié)彪炳宇宙,見其字想見其人。貢師泰。東坡嶺外歸,所作字多他人詩文,似是有所避就然也。此書靖節(jié)詩,尤有生趣,至如逆心逆人之論,亦聊以寓意焉耳。云間沈度……”[4]880可見蘇軾書陶藝術(shù)在明清兩代的流傳。從后代書家的題跋文字,亦證明了蘇軾對后代書家書陶的啟迪示范與影響意義。
據(jù)相關(guān)文獻推斷,書法大家黃庭堅也是陶淵明的忠實追隨者。黃庭堅題詠陶淵明的文學(xué)作品有《宿舊彭澤懷陶令》《松下淵明》《次韻謝子高讀淵明傳》《三笑圖贊》等[8],同時,黃庭堅也有不少涉陶書法,如《跋子瞻和陶詩》《書陶淵明責子詩后》《跋自臨東坡和陶淵明詩》《題歸去來圖二首》《書陶淵明詩后寄王吉老》等[8],都是黃庭堅在他人書陶、繪陶作品上的題詠文字,可惜書法原作未能流傳下來。據(jù)《黃庭堅全集》,作為宋代書法四大家的黃庭堅,其書陶作品之豐富與杰出亦令人想象。
總之,宋代是最早目前可見或知道有書陶藝術(shù)流播的朝代,其中蘇黃的貢獻和影響最大。他們憑借自己的文學(xué)和書法才藝,開啟和引領(lǐng)了藝術(shù)史上的書陶之風(fēng),極大地豐富了文人書法的文化底蘊。
從書陶藝術(shù)史的角度看,元代書家完成了對書陶藝術(shù)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其中的領(lǐng)袖人物為趙孟頫,其他代表人物有鮮于樞、張仲壽、俞和、蘇伯衡等。今人所著書法史認為:“趙孟頫雖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終有歸隱之心,如前所述他的山水畫開啟了元四家,在藝術(shù)思想乃與隱逸畫家相通。因此這種被壓抑的精神創(chuàng)傷不可能不反映于他的書法。書法既不同于繪畫直接以形表現(xiàn),也不同于他自己的詩詞可以吟哦出內(nèi)心的痛苦,只是書法反映得較為隱蔽罷了。在元人統(tǒng)治下,趙氏推重古法,不能不說有恢復(fù)傳統(tǒng)的一點民族意識;他著意追溯晉人,取晉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說其有一點尋求超脫之意?!盵9]李劍鋒據(jù)朱家溍《歷代著錄法書目》輯得歷代著錄趙孟頫書陶作品有37種,其中書《歸去來兮辭》18種[6]。因趙孟頫同時也是畫家,常在畫上題跋,若這些書畫合璧的作品都算上,則其書陶作品數(shù)量已超過了蘇軾。趙孟頫被視為唐以后集大成的書家,故而其書陶藝術(shù)值得重點關(guān)注。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為宋代皇室后裔。趙孟頫一生亦官亦隱,其中有40多年在家鄉(xiāng)湖州度過。在人生的最后幾年間,他不僅專注于書畫藝術(shù),更心儀佛道二教,以書寫經(jīng)文為樂,其書陶、繪陶藝術(shù)在陶淵明藝術(shù)傳播接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
趙孟頫有行書《陶淵明五言詩》冊頁,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圖3)。所書內(nèi)容為陶淵明《飲酒》詩之六:“秋(景)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書后有虞集題跋。此帖書風(fēng)既有二王傳統(tǒng),更有自家面目,揮灑自如,飄逸中不乏遒勁,雖無年款,但蒼勁有力,是趙孟頫晚年書風(fēng)[10]。
趙孟頫一生多次書寫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現(xiàn)存于世的墨跡至少有3件:其一現(xiàn)存于遼寧省博物館,無紀年,此卷行書筆法嫻熟,遒勁姿媚。其二書于大德元年(1297),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書體以行書為主間以草法,用筆珠圓玉潤,宛轉(zhuǎn)流美,神氣充足。其三是延佑五年(1318)書寫(前三行為明人補筆),全篇以行楷為主,偶參草書,筆法秀媚典雅,蒼勁渾厚,結(jié)構(gòu)嚴密,用筆婉轉(zhuǎn)停勻,具有晉人風(fēng)范,現(xiàn)存湖州市博物館(見圖4)。
圖4 趙孟頫書《歸去來辭》卷(局部),延佑五年(1318年),湖州博物館藏
趙孟頫身仕元朝,難免奉敕撰寫應(yīng)酬之文,但他的內(nèi)心無疑是進退兩難、矛盾痛苦的。他曾寫下《自警》詩以自嘲:“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馀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盵11]從其詩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對陶淵明的接受,也可以看到其書陶與繪陶的記錄?!妒鰬选肥撬麅?nèi)心思想的流露:“我性真且率,不知恒怒嗔。俯仰欲從俗,夏畦同苦辛……”其《罪出》詩曰:“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為籠中鳥?!贝藘墒自娊钥膳c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一首“少無適俗韻”參讀?!额}商德符學(xué)士桃源春曉圖》云:“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春煙搖綠蘿……何處有山如此圖?移家欲向山中住。”《題四畫·淵明》曰:“淵明為令本非情,解印歸來去就輕。稚子還門松菊花,半壺濁酒慰平生。”另外,還有《題桃源圖》《題四畫·桃源》等。可見,趙孟頫已經(jīng)將對陶淵明的接受通過詩、書、畫融于一體的藝術(shù)樣式加以呈現(xiàn)。只是可惜很多書畫作品未能保存和流傳下來,只見于《松雪齋集》中的文字記錄。
趙孟頫曾經(jīng)應(yīng)召為兵部郎中,直集賢院,出守濟南,在寫給遺民詞人周密的《次韻周公謹見贈》中說:“池魚思故淵,檻獸念舊藪?!笨梢娖鋬?nèi)心的矛盾與苦悶。趙孟頫的苦悶在詩書畫創(chuàng)作中得以宣泄和流露,如其《題歸去來圖》曰:“生世各有時,出處非偶然。淵明賦歸來,佳處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顰惑媸妍。終然不能去,俯仰塵埃間。斯人真有道,名與日月懸。青松卓然操,黃花霜中鮮。棄官亦易耳,忍窮北窗眠。撫卷嘗三嘆,世久無此賢?!比欢?趙孟頫卻未必得到所有后人的理解,例如,清代陳衍《元詩紀事卷八·筆精》評此詩曰:“趙子昂題陶潛歸去來圖云云。觀此詩,子昂之慕淵明至矣。然身事虜朝,貽譏后世,信能言而行不逮也。”可以想見時人及后人對趙孟頫的苛責。從文圖關(guān)系的視角看,由陶淵明的詩文,激發(fā)了趙孟頫創(chuàng)作書畫藝術(shù)(包括畫上的題跋文字,其實既是詩文,也是書法),而后人又通過文字,對這些書畫加以述評。從中可見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意蘊的“文—圖—文”之間的轉(zhuǎn)換與互動。
另外,近年市面上流傳的趙孟頫楷書《五柳先生傳》真?zhèn)坞y辨,一般不為今人所集趙孟頫書法集收錄,故后人偽托的可能性很大。然即便是托名,也是因為偽托者熟悉趙書,且因趙孟頫喜書陶淵明詩文,同時,趙孟頫還寫有《五柳先生傳論》的散文。總之,趙孟頫作為元代書壇盟主,其書陶藝術(shù)主題接力東坡,書風(fēng)自成面目,他以高超的藝術(shù)水準引領(lǐng)后世,影響深遠。
元代鮮于樞行草書法《歸去來辭》,紙本手卷,全文共40行,款識3行,有款。署大德庚子十一月十二日,即大德四年(1300)鮮于樞44歲時書。卷首有錢選繪《歸去來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12](見圖5)。鮮于樞(1254—1322),字伯機,號困學(xué)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后寓居揚州、杭州,曾任浙東都省史掾。鮮于樞兼長楷書、行書、草書,尤以草書為最。鮮于樞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但影響略遜于趙孟頫。
圖5 鮮于樞草書《歸去來辭》卷(局部),26cm×106cm,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張仲壽(1252—1324),字希靜,號疇齋,錢塘(今杭州)人。初為內(nèi)臣,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行草宗二王,亦工大字。紙本,行書,吉林博物館藏,至大己酉年間書(見圖6)。此書與何澄《歸莊圖》同卷(參見本書第二章陶淵明繪畫圖像部分)。后有從元朝至清代姚燧、趙孟頫、虞集……張照、王文治等人的題跋,可見這件藝術(shù)的傳承、流播。
圖6 張仲壽行書《歸去來兮辭》卷(局部),吉林博物館藏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祖籍四川仙井監(jiān)(今仁壽縣),宋亡徙居臨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宋丞相允文五世孫,曾祖虞剛簡、祖父虞展、父虞汲皆以文學(xué)知名?!凹鐨q與弟槃同辟書室,左室書陶淵明詩,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集學(xué)問博洽,而究極本原,研精采微,心解神契,其經(jīng)緯彌綸之妙,一寓諸文。精鑒別,工書法,真、行、草、篆皆清勁而有法度?!盵13]169虞集有《跋趙孟頫書陶詩》冊頁,紙本,隸書,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圖7)。前段為趙孟頫草書陶淵明《飲酒》詩20首第6首,后為這段虞集的隸書跋:“我朝書法當以松雪齋為第一,今觀所書陶靖節(jié)詩,筆力痛快,無一點塵人俗氣,繼羲、獻之后者,其在斯人與?嗚呼!主人為予寶之。蜀人虞集。”下鈐安岐“安儀周家珍藏”及諸人藏印,此帖《墨緣匯觀》有著錄。跋語6行54字,充分肯定了趙孟頫的書法為元人第一的地位,而虞集的隸書題跋也代表了元人隸書的最高水平,陶宗儀稱其“古隸為當代第一”。
圖7 虞集《跋趙孟頫書陶詩》冊頁紙本,隸書, 32.7cm×45.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俞和(1307—1382),字子中,號紫芝,浙江桐廬人,寓居錢塘,生卒年不詳。沖淡安恬,隱居不仕。能書,喜書翰,早年得趙孟頫親授,臨晉唐諸帖甚夥。行、草逼真文敏,好事者得其書,每用趙款識,倉卒莫能辨。解縉云:“紫芝臨摹,子夫擅寵。”又書:“和以書鳴洪武間,后進猶及見之。”桑悅云:“紫芝所云,深得松雪筆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獻之之于羲之也?!蓖跏镭憽赌弥萆饺怂牟扛濉び嶙现ゼ本驼隆吩?“子中頗得趙魏公三昧,用章法書《急就章》,覺古色藹然。按章法自皇象索靖后,惟右軍父子豹奴孫權(quán)二帖,至唐蕩盡,黃長睿始振之,然往往筆下不逮意,子中獨能尋考遺則于斷墨殘楮,遂與仲溫并驅(qū)?!盵13]15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俞和《書陶潛詩》計99首之多,副頁有無款陶淵明像無款印,不知何人所繪。
蘇伯衡(1329—1392),元末明初人,字平仲,金華人,元末明初散文家,博洽群籍,為古文有聲。蘇轍九世孫,蘇友龍三子。蘇伯衡1362年中舉,后授國子學(xué)錄,遷學(xué)正。明太祖辟禮賢館,伯衡亦被延致。擢翰林編修,乞省親歸。學(xué)士宋濂致仕,薦伯衡自代;稱他“文詞蔚贍有法,殆非虛美”,復(fù)以疾辭。蘇伯衡在《陶潛賞菊圖》(傳為趙令穰所繪)卷尾留有行楷題跋文字,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容為:“解組歸來田園棲遲歲序:忽忽霜露凄凄中,林卉木瞻言具腓。維此黃華媚于東籬,時有喧涼。物有盛衰,世運推移振古如斯,嘻其奈何。置喜與悲乘化以游,矢不復(fù)疑。甘酒盈尊與朱其揮聊樂今朝,千載何知?!薄熬腹?jié)先生(即陶淵明)太大義所在,立志不二,乃若所遇則安乎,天晉宋之間一人而已。……今從指揮李公觀此圖,雖畫家以意摹寫,而思致間雅稱其所謂沖澹者。因賦詩如右庶幾先生之志也,與洪武乙丑春三月二十有三日,眉山蘇伯衡識。”
綜上所述,從書陶藝術(shù)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宋元的書陶藝術(shù)在蘇東坡、黃庭堅、趙孟頫、鮮于樞、張仲壽等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傳承接力下逐步演進,至后來的明清兩朝更是蔚為大觀,成為書法史上一道獨特的藝術(shù)景觀。從書家書陶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緣由來看,他們對陶淵明的書寫,或因文人仕途受挫、精神苦悶而尋求異代知音,或因改朝換代引發(fā)文人思想變化,或因文人書法追求晉唐之風(fēng)的傳統(tǒng)在發(fā)揮作用。從陶淵明對書法藝術(shù)的意義這一角度看,陶淵明對文人書法的文人情懷和文化底蘊具有文化基因與養(yǎng)分的作用。從文人書法史的角度看,宋元諸位書法大家對陶淵明的書寫,具有開創(chuàng)和傳承文人書法傳統(tǒng)母題的意義,其中蘇東坡、趙孟頫的書陶藝術(shù)分別具有開啟和引領(lǐng)之功。因此,我們可以說宋元的書陶藝術(shù)具有書法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