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西湖路校區(qū)) 呂 麗
項目化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進而實現(xiàn)知識、能力以及情感的綜合發(fā)展。為了促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教學任務,本文圍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展開研究,并采取案例分析教學策略,從加強研究,確定項目學習主題;設計問題,驅動學生參與項目;加強點撥,保證項目學習效果;展示成果,做好項目學習評價;反思教學,促進項目學習改進等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著加強學生對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傳承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作用。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基于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圍繞驅動性問題,在真實性情境中進行持續(xù)探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形成相關項目成果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分有益的。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項目化學習方式的設計和實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學習,讓學生在項目驅動下將核心價值觀入心、入腦,為良好品行的塑造奠定基礎。
項目化學習通常以主題式、系統(tǒng)化的知識為背景,通過營造真實可感的情境,借助驅動性的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中,為了確保項目契合課程標準要求、貼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要,教師應進行深入研究,整合教材內容、準確把握學情、明確項目主題,從而讓項目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載體,為學生的成長搭建理想的支架?!段覑畚壹摇芬徽n包括“我和我的家”“家人的愛”“讓我自己來整理”“干點家務活”四個內容,本單元緊密圍繞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中的第2 條“愛父母長輩,體貼家人,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而編寫,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家庭,體會親情,培養(yǎng)學生對家人的愛和責任感,能夠自覺成為溫馨家庭生活的構建者。但是,一年級學生雖然初步擁有了家庭生活經驗,對家庭生活的概念也在逐步加深,但是因為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弱,普遍不太清楚家庭成員之間復雜的關系,容易得到來自家人的愛,但是不會良好地表達。
基于此,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家人之間的互相關愛、理解家人的辛苦,從而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幫助家人做一些事,體貼家人,教師根據單元教學內容,以“家庭勞動”為切入點,設計了以“家務勞動我會做”為主題的項目學習活動。該項目在整冊教材“適應新生活,養(yǎng)成好習慣”的教育主題之下,以整體性的視角,通過多個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回歸家庭生活、參與家庭勞動;同時從學科融合的視角引入語文學科內容,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技能,進行探究式、體驗式的結構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養(yǎng)成與家人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好習慣。
教師在項目學習活動開始前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進行分析,提煉了項目主題,確定了項目推進的基本思路,這樣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參與勞動體驗,促使學生學習做家務的基本技能,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進而在勞動中實現(xiàn)情感升華,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
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問題是學生參與項目化學習的基本活動,所以,問題應貫穿在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始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主題、基于學情設計具有真實性、吸引性、挑戰(zhàn)性、開放性等特征的驅動性問題,進而將學科本質問題情景化和具體化,驅動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式投入項目化學習,完成對主題的思考與探索。同時,教師還應在驅動性問題下設計一般問題,并根據問題明確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層層遞進,完成對整個項目的探究學習,鍛煉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上述以“家務勞動我會做”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明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即培養(yǎng)學生的家庭美德,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的愛與責任,強調讓學生做家庭的好成員,成長為溫馨家庭生活的自覺構建者。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我愛我家》前三個部分的內容時,從學生對家務活的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出發(fā),有意識地融入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促使學生深度觀察家庭生活,學做新的家務,并引入驅動性問題,如“作為家庭的一員,小學生的我們能為家里做些什么呢?”這一驅動性問題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勞動經驗進行思考,同時具有一定的難度,使學生在勞動中初步認識家庭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
為了降低項目學習難度,提高項目學習效果,教師在驅動性問題下還設計了一系列的子問題:想一想,我已經會做的家務有哪些?做一做,我還能學會做哪些家務?說一說,遇到這些情況該怎么辦?贊一贊,誰還能發(fā)現(xiàn)做家務的竅門?這一系列問題包含想、做、說等多項活動,這些活動促使學生回歸家庭生活,參與勞動并進行思考,從而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效果。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確定驅動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然后利用一系列子問題驅動學生逐一開展具體的任務探究,并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的指導和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設計學習項目,還應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給予其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促使學生通過實踐提升道德修養(yǎng),塑造健康品行。在“家務勞動我會做”這一項目化學習中,教師一方面為學生設計問題,驅動學生回歸生活,參加家庭勞動,另一方面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方式進行點撥,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塑造健康品行。
根據“想一想,我已經會做的家務有哪些”這一問題,教師組織課上交流討論,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一說自己曾經做過的家務,并由此得知不少同學在家長的教育下已經學會了擦桌子、擺碗筷、洗碗、掃地、整理自己的物品等勞動。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積極參加家庭勞動的行為,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勞動獲得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樂于做家務的欲望。
根據“做一做,我還能學會做哪些家務”這一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家庭勞動項目清單,包括洗襪子、擺放玩具和書籍、飯前擺放碗筷、準備上學用品、澆花、與家人一起遛狗等。然后引導學生對自己沒有做過的家務進行標記,并制定計劃,確定自己想要學習的新的家務。教師基于學生的計劃給予其鼓勵,引導學生主動請教家長,學會做家務,與家人一起體會做家務的樂趣。
根據“說一說,遇到這些情況該怎么辦”這一問題,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學做家務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如洗襪子時放了很多洗衣粉依然洗不干凈、擦過的桌面留下一道道痕跡、擺放后的書籍卻怎么也找不到了……面對這些難題,教師組織討論活動,促使學生分享做家務的小技巧,同時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學生突破難關,引導學生尋找更多、更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贊一贊,誰還能發(fā)現(xiàn)做家務的竅門”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深入觀察、與父母交流、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相關做家務的小竅門;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語文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體會勞動的樂趣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將課上指導與課下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探究任務,同時及時獲得任務反饋,做好點撥,從而指導學生掌握家庭勞動技巧,增強學生參加家庭勞動的信心,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達到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目的。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基于教材設計學生喜愛的主題式項目化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鏈接生活實際展開扎實有效的活動,解決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形成多種多樣的學習成果,而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引導學生分享,并做好點評和激勵,從而關照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參與項目學習的熱情。在“家務勞動我會做”這一學習項目成果展示階段,學生依據在此次活動過程中學習到的新家務活動和勞動感受寫下自己的勞動感悟,并在班級中展示與分享。
在“學一學,我還能學會做哪些家務”這一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決定學習洗襪子,并制定了計劃,在課堂上展示計劃單以及自己的學習體驗,分享了勞動中遇到的問題和采用的解決辦法。在“贊一贊,誰還能發(fā)現(xiàn)做家務的竅門”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錄制短視頻、分享照片、口頭敘述等方式展示了各種做家務的小竅門。有的學生分享:“我觀察了媽媽洗碗的過程,還拍了小視頻!”有的學生說:“媽媽告訴我用報紙擦玻璃很干凈,我試了試,真的很管用!”有的學生結合照片講述:“我知道媽媽拖地時為什么要把舊絲襪套在拖把頭上?!庇械膶W生分享:“我學會了洗襪子,媽媽夸我真能干!”還有的學生介紹:“我從網上了解到,淘米水可以澆花、洗碗;我還知道洗臉水和洗腳水可以用來沖馬桶?!泵鎸Χ嘣膭趧映晒?,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肯定,并分發(fā)評價量表,引導學生從“勞動參與”“勞動技能”等角度進行自評和互評,點評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成果。此外,教師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做出點評:學生不僅學會了做家務的基本技能,變成了干家務活的“小能手”,而且在承擔家庭責任、提高家務勞動技能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樂趣。有了這樣愉悅的學習體驗,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然也會樂于主動幫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并參與多元評價,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成就感,豐富學生的學習體會,進而促使學生繼續(xù)參與項目化學習。
教學反思是實現(xiàn)教學改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中,教師應加強反思,不斷總結經驗,以促進項目化學習持續(xù)改進。例如,在完成“家務勞動我會做”這一項目化學習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以及最終的學習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項目完成情況進行如下反思:本項目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主,聚焦核心素養(yǎng),立足學生的道德認知困惑,指向學生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解決,強調使用技能和知識創(chuàng)新,整合單元學習內容,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再結合語文學科,實現(xiàn)雙學科主題融合,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技能,進行探究式、實踐體驗式的結構化學習活動,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此外,項目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項目中的問題主要來自教師,學生的參與度不夠,指導過程忽視了學生對家庭勞動的自主思考,學習成果展示不夠充分,部分學生沒有表現(xiàn)出自己在勞動中的心得體會。針對此,教師進一步總結經驗,并在后續(xù)的教學設計中深入研究,以彌補不足,為學生參與項目化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入項目化學習能夠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良好品格與健康行為的塑造。本文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案例,從內容整合、問題設計、教學指導、成果展示、反思改進等角度提出建議,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當然,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推進,教育工作者還應繼續(xù)教研,以素養(yǎng)為導向,以問題為驅動,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搭建學習支架,聚焦讓學生“做中學”,以項目化學習促進教學變革,深化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