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醫(yī)藥高等職業(yè)學校 楊玉蘭
本文介紹了一些常見的心理學規(guī)律或心理效應,通過實例講述如何將心理學靈活運用于高職?!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科技含量高、知識容量大、操作技能強的學科。高職校一般都在一年級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一年級的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需求較為欠缺、動機層次較低、學習興趣不夠濃、學習自信心缺失、學習方法欠佳等或多或少問題,加之職校學生學習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師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如果能充分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探索運用心理學規(guī)律來促進課堂教學,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遺忘曲線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fā)現(xiàn),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guī)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計算機理論知識量繁多,課堂知識與技能內容多,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記憶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果。首先,每堂課學習新課前要合理安排快速預習、“復習回顧,溫故知新“環(huán)節(jié),每堂課結束前教師最好安排幾分鐘通過提問、小結等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把課堂內容作系統(tǒng)的梳理、歸納,課后要精心布置課外作業(yè)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提高;學習完一個或幾個單元后,最好抽出時間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測試并回顧總結,再進行下一單元的學習。通過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習時段的“刻意”銜接、“刻意”的承上啟下,從而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遺忘的少了,積累的多了,日積月累,逐步提高,學生也漸漸被引入學習佳境。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后的一系列行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
每堂好課一般都包括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好的課堂導入、恰當巧妙的導入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喚起求知欲,為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礎,而這種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恰當的“導入”便是為課堂教學先來的一個良好“首因效應”。職校《計算機應用基礎》第一堂,通過展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相關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場景,在學生充滿好奇的交流討論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計算機的發(fā)展等課堂內容,這種良好的開端—課堂導入形成了良好的“首因效應”,讓學生興趣盎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在word軟件的學習前,先為學生展示各類精彩紛呈而實用的word作品如海報、書簽、名片、榮譽證書、臺歷,報紙、書籍等,極大地激發(fā)出學生對word軟件的“美好印象”,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心理學中的學習遷移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操作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對后續(xù)學習的影響,或者后續(xù)學習活動對先前學習活動的影響。形成知識的廣泛遷移能力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實現(xiàn)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有利于認識事件的本質和規(guī)律,構建知識結構網絡,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如果巧妙而合理運用學習的正遷移,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極大化,達到“學一知百”、“觸類旁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效。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通過問題引導、任務驅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word軟件中文字格式設置、頁面設置、表格邊框設置等操作知識遷移到Excel軟件、PowerPoint軟件的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習“計算機軟件與硬件”知識時采用圖解分析、列舉分析也都能強化知識的正遷移,從而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Excel軟件函數成百上千,教師不可能把每個函數的使用都為學生講解練習一遍,只能精選幾個函數來學習,并從中培養(yǎng)學生如何通過函數“對話框”與電腦溝通,學會如何分析并讀懂每個對話框中的含義,從而引導學生學一知百,觸類旁通—無論遇到哪個新函數通過探索解決。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xiàn)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從眾心理,在課內課外有意識的培養(yǎng)健康的群體氛圍,形成系良好的群體輿論,讓學生在良好的群體氛圍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要把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將學習態(tài)度或自我約束能力暫時較差的同學分插在每個小組中,利用每個小組大多成員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的氛圍來影響“差生”,讓“差生”從一開始的“無奈”或“被逼的”從眾到自覺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態(tài)度。其次,教師課堂要善于樹立“榜樣力量”引導優(yōu)質從眾,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優(yōu)質從眾”是影響課堂氛圍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群體對從眾者多加獎勵時個體更容易產生從眾現(xiàn)象。教師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可以通過培養(yǎng)優(yōu)秀小組長,操作能手、記憶高手、幫扶出一批優(yōu)秀的“助教”等,樹立各類“榜樣力量”,產生“優(yōu)質從眾”現(xiàn)象,促成學生樂學、自覺學習的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塞浦路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并且真誠的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fā)展,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币胧挂粋€人發(fā)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中,首先,教師要用贊許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學生,協(xié)助學生展望學好該課程的前景、寄予學生良好的期望,課堂中積極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挖掘學生的閃光之處,并及時給予良好的肯定、贊揚與鼓勵,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們傳達“你很優(yōu)秀”的信息,對他們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從而讓學生不斷優(yōu)秀起來。其次,教師要合理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為每位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成功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能收獲努力學習的喜悅和贊許,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加樂學、易學,積極追求屬于自己的那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