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靜潔,王 櫻
(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yī)院 徐州醫(yī)科大學武進臨床學院心內(nèi)呼吸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由冠狀動脈官腔閉塞導致的冠脈血液供應停止引發(fā),可致心肌細胞出現(xiàn)急劇缺血與缺氧性損傷。此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兇險等特點,治療的關鍵為及時予以閉塞的血管開通,使心肌血液灌注盡早恢復,避免梗死范圍進一步擴大,并對心臟功能進行保護[1]。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當前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治療時常用一種的方法,可快速對冠脈進行再通,使患者癥狀有效改善[2]。然而,在經(jīng)歷了心肌梗死的劇痛、恐懼等不適感后,得知需予以PCI術治療,患者會有嚴重的心理應激狀態(tài)產(chǎn)生,消極應對治療,增大手術風險,并影響術后生活質(zhì)量[3]。因此,臨床上應不斷強化急性心肌梗死PCI圍術期的護理,而以往臨床護理多注重手術配合、病情觀察等基礎性護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患者心理需求,導致圍術期護理效果不夠理想。人本位整體護理強調(diào)基于患者為中心地位,對其展開整體性護理,可使其生理、心理方面的個體化需求得以滿足[4]?,F(xiàn)將人本位整體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圍術期護理中,探討其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86例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本院接受PCI的患者,通過電腦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3~65歲,平均(54.10±4.89)歲;梗死部位:下壁24例,前間壁與廣泛前壁13例,高側(cè)壁6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3~66歲,平均(54.50±5.32)歲;梗死部位:下壁23例,前間壁與廣泛前壁14例,高側(cè)壁6例。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的診斷標準;發(fā)病至入院<24 h;符合PCI適應證;本人或家屬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存在嚴重障礙,存在惡性腫瘤;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存在明顯出血傾向;未控制的惡性心律失常;認知、精神及語言交流障礙、文盲。本院醫(yī)學倫理會已審批通過此項研究,且兩組性別、年齡及梗死部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即術前對相關手術準備工作進行完善,協(xié)助患者完成術前檢查與治療,予以健康宣教、心理安撫,術中密切進行配合,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規(guī)范實施術后用藥,展開早期活動指導。觀察組實施人本位整體護理干預:①人本位健康宣教:展開全面的健康宣教,內(nèi)容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PCI配合要點與注意事項、手術優(yōu)勢、術后管理等,宣教方法包括口頭教育、PPT與視頻播放、宣傳冊發(fā)放等,使患者對疾病與手術有正確的認識。②人本位心理護理:與患者展開親切、全面地交流,集中注意力記錄、理解患者所表達的意思,并及時予以反饋,反饋內(nèi)容包括認同患者正確觀點、糾正錯誤認知、表示理解與同情等,并借此時機介紹不良情緒與疾病康復之間的關系。同時,向患者介紹經(jīng)積極配合治療后康復效果顯著的病例,暗示、鼓勵患者積極配合臨床干預,對于過度擔憂者,耐心引導,使其憂慮、恐慌等情緒緩解,以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配合手術。③人本位手術配合:術前遵醫(yī)囑協(xié)助患者完成術前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等檢查工作,囑咐患者術前一晚保證睡眠,嚴重焦慮無法入睡者遵醫(yī)囑予以安眠、鎮(zhèn)靜類藥物,并指導患者對床上排便、咳嗽等進行練習。予以患者雙側(cè)橈動脈、股動脈檢查,確定穿刺動脈,檢查急救設備、藥物。術中遵醫(yī)囑予以低分子肝素、升壓藥等,維持患者心率>50 min/次,血壓>90/60 mmHg,密切予以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心率波形觀察。術后定時對生命體征、心電圖進行測量與檢查,遵醫(yī)囑規(guī)范進行術后用藥,強化導管護理,拔管后,穿刺部位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8 h,或使用橈動脈氣囊壓迫器壓迫8 h,其間密切觀察有無滲血、血腫等出現(xiàn)。④人本位術后康復指導: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臥床休息,行手指操鍛煉,予以其關節(jié)、肢體被動活動,并對大肌群實施按摩;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自主進行關節(jié)、肢體被動與主動運動;術后第3天,指導患者開始進行下床活動,從床邊坐起逐漸過渡至床邊走動;術后4~5 d,引導患者逐漸進行床邊、病區(qū)走廊走動:術后7~10 d,引導患者進行步行、上下樓梯等活動,并盡量自理生活。其間嚴密予以患者心率、血壓、面色等情況觀察,有心悸、眩暈、心率≥110次/min等出現(xiàn)時,立即停止訓練。
1.3觀察指標:①應對方式:護理前、護理后,通過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評價了解兩組應對方式,量表共面對(條目8個)、回避(條目7個)、屈服(條目5個)三個維度,各條目予以0~4分計分,此維度的評分,此應對方式也相對明顯[6]。②心肌損傷情況:術前、術后24 h,采集兩組靜脈血液標本,通過膠體金法檢測兩組肌鈣蛋白I(cTnI),并采用免疫熒光層析法檢測N末端B型鈉尿肽原(NT-proBNP)水平。③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兩組血腫、惡性心律失常、尿潴留、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④健康狀況調(diào)查簡表(SF-36)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分。護理前、護理后,對兩組實施SF-36、GSES評分。SF-36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7];GSES共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8]。
2.1兩組應對方式比較:護理前,比較兩組MCMQ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面對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更高;而回避、屈服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應對方式比較分,n=43)
2.2心肌損傷情況比較:術前,兩組cTnI、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cTnI、NT-proBNP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肌損傷情況比較
2.3手術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87%,比對照組的23.26%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并發(fā)癥比較[n(%),n=43]
2.4SF-36、GSES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SF-36、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F-36、GSE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SF-36、GSES評分比較分,n=43)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危急重癥的一種,近年來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不斷提升,且年輕化趨勢逐漸明顯,嚴重增大了家庭、社會負擔[9]。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發(f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治指南指出,此病治療的關鍵為對梗死動脈進行開通,并推薦PCI術為首選方案,通過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對閉塞的冠狀動脈實施再通處理,可快速恢復患者心肌灌注,使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0]。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瀕死感、疼痛等癥狀影響下,加之對手術的恐懼與擔憂,患者圍術期多會有嚴重的不良情緒產(chǎn)生,可能表現(xiàn)為消極應對治療、自我效能感降低等,不但影響手術的順利、安全開展,而且直接影響術后康復效果。
人本位整體護理是強調(diào)人性化、全面化的一種護理模式,將護理工作由“完成醫(yī)囑”轉(zhuǎn)換為“人文關懷”,全面考慮患者中心地位,予以專業(yè)化、細致化的護理服務,可使其多個方面的護理需求得到滿足[11]。本次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圍術期展開人本位整體護理,提示人本位整體護理應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圍術期有助于改善其應對方式。人本位整體護理通過對患者展開人本位的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心肌梗死、PCI知識水平得以提升,減少因錯誤認知導致的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人本位心理干預通過與患者展開全面的溝通交流,實施安撫與情緒疏導,并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可促進其積極情緒轉(zhuǎn)變,使其治療信心得以提升[12]。通過以上護理措施的實施,可使患者認知行為得以改善,主動調(diào)節(jié)負性情緒、放松身心,積極應對臨床干預,從而達到改善其應對方式的效果。相關研究顯示,接受PCI治療的患者約10.0%~40.0%會有無癥狀心肌損傷出現(xiàn),導致并發(fā)癥、心臟不良事件風險增大[13-14]。本次研究提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圍術期展開人本位整體護理可減輕心肌損傷程度,并且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人本位整體護理通過對患者展開健康宣教,可使其知識水平提升,正確配合手術;心理護理可使患者負性情緒減輕,積極配合手術;手術配合通過完善術前檢查與準備工作、術中嚴密觀察與配合,可促進手術順利、安全性進行,降低手術風險,使手術操作對患者心肌造成的損傷減輕;術后予以嚴密病情監(jiān)測,并注重穿刺點護理,予以康復活動指導,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順利進行。通過以上各項人本位護理措施的實施,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并促進患者心肌供血有效改善,使心肌細胞活力有效提升,增加心肌供氧量,進而達到減輕心肌損傷、降低并發(fā)癥的效果[15]。除此以外,本研究還提示人本位整體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圍術期可進一步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及自我效能。予以此類患者人本位整體護理后,其應對方式得以改善,積極配合手術及相關臨床干預,可進一步提升手術效果、安全性,并提升術后康復效果,使生理、心理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提升患者后續(xù)治療信心與依從性,從而可使其生活質(zhì)量、自我效能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