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感受敦煌樂舞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征。實施知識建構,探索敦煌古樂器形制的歷史演變。開展學科實踐,體悟敦煌音樂的表現(xiàn)技法和音樂風格。透過音樂圖像學的視角,圍繞“敦煌壁畫”開展藝術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將敦煌壁畫所展示的無聲音樂畫面,施以音響效果進行重塑。通過多學科協(xié)同,讓學生感受敦煌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 跨學科教學;音樂圖像學;敦煌壁畫;敦煌音樂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藝術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其他年級分項選擇開設。這將改變過去藝術課程彼此割裂、各自為政、缺乏整合的局面,促進主題性跨學科教學的開展。此外,還能加強學科聯(lián)系,注重綜合實踐,聚焦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藝術課程的跨學科教學可以某藝術課程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課程的融合;也可通過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學科育人功能;還可加強藝術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以美啟智,以美育德,以美潤心。
音樂圖像學是一門對各種有關音樂圖像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其中各種符號、題材等加以鑒定、描述、分類和解釋的專門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和認可。在我國,由于相關音樂文獻的缺失,早期記譜法不健全,以及樂器形制的進化改造等因素,在某些作品中實現(xiàn)當年音響效果的重塑已不現(xiàn)實,但根據對彼時的畫稿、壁畫、雕像和地域性人文藝術等無聲畫面的探究,依然可以解開古時樂舞的未解之謎。
甘肅敦煌是漢唐時代最具影響力的都市之一,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城市,以“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敦煌壁畫不僅是古黃河文明的呈現(xiàn),更匯集了中亞、波斯、印度、歐洲等多地文明。因此,壁畫上的敦煌舞、古樂器及其相關作品作為早期音樂藝術的集中呈現(xiàn),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我們發(fā)現(xiàn),在義務教育美術、音樂、語文等教材中,敦煌壁畫都有較為豐富的呈現(xiàn)。本文試圖通過音樂圖像學的方法,從敦煌樂舞、古樂器、樂譜等方面切入,探索敦煌壁畫跨學科學習的元素,汲取音樂圖像中的文化信息,感受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和音樂生活風貌。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感受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征
當下敦煌莫高窟存有壁畫、塑像的洞窟共有492個,石窟群中藏有大量樂舞資料,包括舞蹈形象及曲譜、舞譜等。從十六國時期到元明清時期,歷經千余年的浩渺歲月。在漫長的歲月里,無數(shù)能工巧匠在這里開窟、造像、繪壁,創(chuàng)造了璀璨奪目的敦煌樂舞藝術。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通過播放專題片《敦煌樂舞》將學生帶入歷史時空,在繪畫、音樂、舞蹈共同創(chuàng)設的美妙時光中,感受隨著時代變遷的敦煌樂舞形態(tài)風貌。在情境體驗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敦煌樂舞告訴我們什么?敦煌樂舞是如何發(fā)展的?敦煌樂舞的創(chuàng)作者是誰?通過情境體驗和問題探索,學生感悟到敦煌樂舞既秉承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原則,也吸收、借鑒了西域各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充分顯示了多元文化特征。
二、實施知識建構,探索樂器形制的歷史演變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常常出現(xiàn)在歌舞音樂場面中,且根據朝代的變更而不斷演進。有的樂器是在天宮宴會場景中仙女樂姬所持,有的是在佛界作為佛祖、仙人、菩薩手中的法器,還有人間世俗節(jié)日歡歌中彈奏用的。壁畫中的樂器既是歷史上歷代王朝禮樂、典章制度、宮宴消遣、歌舞管弦的形象化,亦為音樂的禮教儀仗作用。同時,這些樂器也孕育著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內涵,洋溢著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
基于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而創(chuàng)設,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鮮明特征。教師讓學生圍繞“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提出自己的問題,有些學生對樂器名稱、種類、演奏感興趣,也有學生對琵琶、箜篌充滿好奇,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此類樂器在壁畫中數(shù)量較多。教師讓學生根據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分組,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生通過查找權威資料,小組成員討論學習,對敦煌古樂器的歷史演變有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樂器種類研究小組的學生發(fā)現(xiàn),敦煌壁畫中代表性樂器有五弦琵琶、葫蘆琴、蓮花阮、篳篥、龍鳳笛、排簫、雷公鼓、箜篌、揚琴、胡琴、嗩吶等,它們與中原漢民族傳統(tǒng)的琴、箏、瑟、鐘、磬、鼓、板、塤、簫、笙等樂器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還通過查找音視頻資料,較為完整地了解古代樂器的本來面貌,并嘗試去考證當時這種樂器的演奏方式、樂隊中樂器的配置情況、音樂與舞蹈的關系等問題。琵琶研究小組的學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樂器中人們所熟知的彈撥類樂器琵琶起源于波斯,經由新疆傳入我國。真實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知識的探究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知識的分享更形成了學生共建共享的學習觀念,促進了深度學習的開展和自我知識的建構。
三、開展學科實踐,體悟音樂表現(xiàn)技法和風格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中轉之地,自古以來匯集了印度、尼泊爾、阿拉伯、伊斯蘭等多地大量的地方民族音樂,這些不僅體現(xiàn)在節(jié)奏旋律上,還體現(xiàn)在調式調性及樂隊編制、配器音色等多方面。作品中以雅樂羽調式和宮調式居多,加以具有色彩性的和聲來展現(xiàn)曲調的美感。有時,作曲家會融入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地域性音調,或者干脆自行創(chuàng)作一種新的調式音列,以體現(xiàn)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通過壁畫臨摹、樂器演奏、作品欣賞、故事講述等多種形式,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比如,敦煌莫高窟石壁上的場面以歌舞表演居多,近年來以敦煌題材創(chuàng)作的舞蹈也層出不窮,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飛天》《千手觀音》等作品,在實踐活動中體悟敦煌音樂的表現(xiàn)技法與創(chuàng)作特征。教師還可通過一些近現(xiàn)代的作品,讓學生學會把握時代脈搏,開展藝術的創(chuàng)意實踐。如在譚盾的聲樂協(xié)奏曲《敦煌壁畫·九色鹿的故事》中,敦煌音樂在當代的傳承顯現(xiàn)了當今時代的審美。該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添加了西方成熟的復調、和聲作曲技法,不同于東方作品中對旋律線條的柔化和意境的渲染,西方的作品中更注重的是材料的貫穿和動機的發(fā)展。東西方音樂二者相融,更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重大項目“區(qū)域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創(chuàng)新探索”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蓋天驕.淺談中國音樂圖像學[J].戲劇之家,2019(17):41-43.
[2]盛鴻斌.多元文化交融下敦煌舞音樂風格探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02):77-81.
[3]梔子.九色鹿的回歸與出新——聽聲樂協(xié)奏曲《敦煌壁畫·九色鹿的故事》[J].歌劇,2019(06):38-41.
[4]劉碩.敦煌音樂與歌辭初探[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8(01):64-70.
[5]劉文榮.1949年前敦煌樂舞研究的歷史進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8(04):72-86.
[6]朱曉峰.敦煌畫稿中的音樂圖像研究[J].敦煌學輯刊,2017(02):85-101.
[7]劉傳啟.敦煌佛曲民間話語形態(tài)研究[J].民族藝術,2012(04):83-86.
[8]王文然.近十年音樂圖像學之舞蹈圖像研究述略[J].黃河之聲,2011(06):76-77.
[9]史敏.敦煌舞蹈教程[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2:4-11.
馮楚然? ?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