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娥,李 曉,趙文鵬,高 健,秦順義
(1.天津農(nóng)學院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學院 天津市農(nóng)業(yè)動物繁育與健康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天津 西青 300392 ;2.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北京 海淀100193 ; 3.上海瑞鵬寵物醫(yī)院有限公司,上海 崇明201914)
沙門菌(Salmonella)是無芽孢的革蘭陰性桿菌,屬于人獸共患病原菌,其感染能力較強,畜禽感染可引起仔豬霍亂、雞白痢和犬腸胃炎等[1-3],同時其也能引起人類食源性感染并引發(fā)食物中毒[4-5],在世界范圍內(nèi),每年都有人類因感染沙門菌而導致死亡的病例[6-7]。近年來,隨著寵物犬數(shù)量的增加,由沙門菌感染引起寵物犬腹瀉的病例也逐漸增加[3];使用抗菌藥物是當前治療犬沙門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導致犬沙門菌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關于上海地區(qū)寵物犬沙門菌致腹瀉的情況及其耐藥性的研究較為罕見。本試驗采集上海市部分寵物醫(yī)院206份犬腹瀉肛門拭子樣品,進行沙門菌的分離、培養(yǎng)、鑒定和耐藥性檢測,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1 樣品來源 2018年5月—2020年8月,在上海瑞鵬寵物醫(yī)院有限公司下屬的各寵物醫(yī)院采集的腹瀉寵物犬肛門拭子206份。質控菌株:沙門菌ATCC14028菌株,購自青島高科技工業(yè)園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犬肛門拭子樣品的采集 將采樣棉拭子插入患犬肛門內(nèi),取樣后將棉拭子插入采樣管中封口,置于4oC保存用于后續(xù)沙門菌的分離。
1.2.2 病原菌的分離和純化 將一次性接種環(huán)、沙門菌志賀菌瓊脂培養(yǎng)基(Salmonella-Shigella agar,SS)平板、溶菌肉湯瓊脂培養(yǎng)基(Luria-Bertani agar,LB)平板、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MacConkey agar,MAC)平板和大豆酪蛋白瓊脂培養(yǎng)基(Tryptic soy agar,TSA)平板置于超凈工作臺,紫外照射15 min,用棉簽蘸取適量的樣品液,在平板上劃線接種,將接種的平板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14 h。從培養(yǎng)箱取出平板并置于超凈工作臺內(nèi),用接種環(huán)挑取單菌落,接種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過夜振蕩培養(yǎng);另挑取單菌落用四區(qū)劃線法分別接種于SS平板、MAC平板和TSA平板,將平板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倒置過夜培養(yǎng)。
1.2.3 分離菌株的形態(tài)學觀察 使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革蘭染液對細菌進行染色,然后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1.2.4 分離菌株的生化鑒定 篩選與沙門菌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相符合且鏡檢結果為革蘭陰性的菌株,接種于腸桿菌微量生化發(fā)酵管內(nèi)進行生化鑒定,37 ℃培養(yǎng)14 h后參照生化鑒定管中腸桿菌科細菌生化鑒定說明書,對分離菌株的生化試驗結果進行比對分析。
1.2.5 分離菌株的分子鑒定 (1)細菌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提取及引物設計合成:將細菌過夜培養(yǎng)14 h,吸取1 mL菌液,12 000 r/min條件下離心3 min,棄上清液,常規(guī)提取細菌基因組DNA。設計合成16S核糖體脫氧核糖核酸(16S 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16S rDNA)基因引物:上游引物:5′-AGAGTTTGATCCTGGCTCAG-3′;下游引物:5′-TACGGCTACCTTGTTACGACTT-3′,對分離菌株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擴增,將擴增產(chǎn)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并進行測序分析。同時,設計合成沙門菌特異性基因invA引物[8],上游引物:5′-AGTGCCGGTTTTATCGTGAC-3′;下游引物:5′-CTCGCCTTTGCTGGTTTTAG-3′,將PCR擴增產(chǎn)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2)反應體系(20 μL):DNA模板1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2×TaqMaster Mix 10 μL,無酶水7 μL,混勻之后,瞬時離心備用。(3)反應條件:94 ℃預變性 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90 s,32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運行完后,將樣品4 ℃保存?zhèn)溆谩?/p>
1.2.6 分離菌株的藥敏試驗 采用微量肉湯法測定不同抗菌藥對沙門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將滅菌后的96孔板中每孔加入100 μL水解酪蛋白肉湯(Mueller-hinton broth,MHB)培養(yǎng)基;在96孔板中由上到下依次加入13種抗菌藥100 μL,最后2排分別作為陰性和陽性對照,使用排槍將抗菌藥進行2倍倍比稀釋,把最后一孔的100 μL藥液棄去;在上述加過藥液的96孔板中加入稀釋好的菌液100 μL,從左至右依次加入。之后將96孔板置于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觀察有無細菌生長,以無細菌生長的最低稀釋濃度作為檢測抗菌藥對沙門菌的MIC;試驗中能抑制50%和90%受試菌生長的濃度即為MIC50和MIC90。
2.1 分離菌株的形態(tài)學觀察 部分分離菌株在含有脫纖維綿羊血TS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后,菌落形態(tài)呈現(xiàn)出圓形、表面濕潤的特征(圖1A);在LB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后,菌落呈現(xiàn)出圓潤、光滑的形態(tài)(圖1B);在SS和MAC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后生長為白色、透明、圓潤的菌落(圖1C、1D),與沙門菌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相符合。將與沙門菌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相符合的菌株進行革蘭染色,發(fā)現(xiàn)部分菌株經(jīng)革蘭染色呈現(xiàn)紅色,菌體形態(tài)為單個或短鏈狀排列的桿狀或短棒狀(圖2),屬于革蘭陰性桿菌。染色鏡檢后,在206份樣品中共獲得12株形態(tài)學特征與沙門菌相符的革蘭陰性桿菌菌株,將這12株菌株繼續(xù)進行后續(xù)試驗。
圖1 分離菌株培養(yǎng)特性Fig.1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d strainsA:分離菌株在TSA-綿羊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形態(tài)特征; B:分離菌株在LB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形態(tài)特征; C:分離菌株在SS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形態(tài)特征; D:分離菌株在MAC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形態(tài)特征A: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d strains on TSA sheep blood agar medium; B: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d strains on LB agar medium; C: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d strains on SS agar medium; D: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d strains on MAC agar medium
圖2 分離菌株革蘭染色鏡檢(100×)Fig.2 Gram staining microscopy of isolated strains (100×)
2.2 分離菌株的生化鑒定 分離菌株在葡萄糖、賴氨酸、硫化氫、衛(wèi)茅醇和枸櫞酸鹽生化鑒定管中均呈陽性;在鳥氨酸、蛋白胨水、乳糖、苯丙氨酸和尿素生化鑒定管中均呈陰性(表1)。將以上生化鑒定結果與腸桿菌科細菌生化鑒定說明書比對可知,該分離菌株生化鑒定結果符合沙門菌生化特征。
表1 分離菌株生化鑒定Table 1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isolated strains
2.3 分離菌株的分子鑒定 提取分離菌株DNA后,對16S rDNA基因進行PCR擴增,將分離菌株PCR擴增產(chǎn)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顯示,分離菌株16S rDNA基因PCR產(chǎn)物電泳條帶的大小一致,且與沙門菌標準菌株的基因組條帶大小一致,約為750 bp(圖3)。將PCR產(chǎn)物進行16S rDNA測序后經(jīng)比對分析,確定所分離的菌株為沙門菌。
提取分離菌株DNA后,對沙門菌特異性基因invA進行PCR擴增,將PCR擴增產(chǎn)物進行電泳。結果顯示,分離菌株特異性基因invAPCR產(chǎn)物電泳條帶的大小一致,且與沙門菌標準菌株特異性基因invA基因大小一致,約為249 bp(圖4)。
圖4 分離菌株invA基因的PCR擴增Fig.4 PCR amplification of invA gene of isolated strains M:DL-2 000 DNA相對分子質量標準; N:陰性對照; 1~12:各分離菌株invA基因片段; 13:陽性對照M:DL-2 000 DNA Marker; N:Negative control; 1-12:invA gene fragments of each isolated strain; 13:Positive control
2.4 分離菌株的藥敏試驗 對分離菌株的耐藥性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檢測藥物MIC范圍在0.06~128 μg/mL;分離的沙門菌菌株對不同的藥物具有一定的耐藥性,各種藥物的MIC值分布為:頭孢氨芐4~64 μg/mL,頭孢曲松0.06~1 μg/mL,頭孢噻呋0.25~2 μg/mL,頭孢噻肟0.06~1 μg/mL,卡那霉素8~128 μg/mL,慶大霉素1~128 μg/mL,亞胺培南0.5~16 μg/mL,阿莫西林/克拉維酸16~128 μg/mL,恩諾沙星0.06~4 μg/mL,多黏菌素B 0.125~16 μg/mL,四環(huán)素4~128 μg/mL。
對分離菌株的MIC結果分析可知,分離的沙門菌菌株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的耐藥性最高,耐藥率為100%;其次是頭孢氨芐,耐藥率達到83.3%;對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41.7%、41.7%和33.3%;對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和恩諾沙星的耐藥率分別為16.7%、8.3%和8.3%;對頭孢曲松、頭孢噻呋和頭孢噻肟均敏感(表2)。
表2 分離菌株MIC檢測Table 2 MIC detection of isolated strains
續(xù)表
腹瀉是寵物犬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致病因素較多,近年來,隨著寵物行業(yè)診療水平的提升,由沙門菌感染引起的寵物犬腹瀉的報道也逐漸增加[3,8-9];但上海地區(qū)沙門菌感染導致的寵物犬腹瀉的病例和流行病學報道較少。本試驗從采集的206份腹瀉犬肛門拭子樣品中分離得到12株疑似沙門菌,通過細菌形態(tài)學觀察、生化鑒定和16S rDNA、沙門菌invA特異性基因PCR擴增鑒定,最終確定分離的疑似菌株為沙門菌。本試驗結果顯示,上海地區(qū)沙門菌感染導致寵物犬腹瀉的比例為5.83%(12/206),而其他地區(qū)沙門菌感染導致寵物犬腹瀉的相關數(shù)據(jù)罕見報道;僅有部分地區(qū)寵物犬沙門菌攜帶率的相關報道,如合肥市寵物犬沙門菌的攜帶率為2.55%(19/746)[10],洛陽地區(qū)寵物犬沙門菌的攜帶率為17.5%(21/120)[11],烏魯木齊地區(qū)寵物(犬和貓)沙門菌的攜帶率則高達32.2% (99/307)[12]。依據(jù)上海地區(qū)沙門菌感染導致寵物犬腹瀉的比例較低,推測上海地區(qū)犬沙門菌的攜帶率可能也處于較低水平。
目前,感染沙門菌后主要采用抗菌藥進行治療,然而抗菌藥的廣泛應用導致耐藥沙門菌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8-9,13]。據(jù)報道,沙門菌對氟喹諾酮類和第3代頭孢菌素等臨床重要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正在逐年上升[14]。由于沙門菌在表型和遺傳上的耐藥性也各不相同,并受人和動物使用的抗菌藥物種類的影響,造成沙門菌的耐藥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對犬沙門菌耐藥性進行研究可為臨床上治療該菌引發(fā)的犬腸炎性腹瀉提供重要參考。本試驗通過對上海地區(qū)分離的寵物犬沙門菌的耐藥性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上海地區(qū)寵物犬沙門菌的耐藥問題比較嚴重。本試驗分離的沙門菌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完全耐藥,對頭孢氨芐的耐藥率達到83.3%,對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41.7%、41.7%和33.3%,但是對第3代抗菌藥頭孢曲松、頭孢噻呋和頭孢噻肟均敏感。本試驗結果與河南洛陽地區(qū)寵物犬沙門菌的耐藥性研究結果[3]相比,兩者對頭孢氨芐、慶大霉素和恩諾沙星的耐藥率相似,但對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的耐藥率相差較大。兩者之間沙門菌耐藥率的不同可能與所分離樣本的地域有密切關系。本試驗結果可為上海地區(qū)寵物犬感染沙門菌的臨床治療提供用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