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汶婷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勤工助學學生助理是指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在高校幫助機關處室工作人員、各教研室教師處理日常事務[1],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的學生群體[2]。在“三全育人”理念的觀照下,勤工助學正從一個以資助功能為主的體系逐漸延伸成為兼具勞動育人、實踐育人等功能的校內社會實踐形式。勤工助學學生助理崗位也成為促使學生獲得社會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實現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場域。然而在具體實踐中,許多高校勤工助學的“助學”成分過重。學生助理只負責簡單的輔助工作,側重工作完成,弱化了學生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育人功能不明顯。同時,由于缺乏對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群體的認識和研究,不能引領學生對崗位角色形成合理認同,導致學生難以從助理工作中獲得角色轉變式的成長和個人發(fā)展。
關于如何發(fā)展學生助理及其團隊,有研究者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從招聘、培訓、用人、考核和激勵五大環(huán)節(jié)提出了建議[3]。黎潔華指出,在觀念上,老師要具有柔性管理、引導式管理、情感管理理念[4]。還有學者提出,建立學生自主管理體系[5],并構建交流型的文化氛圍[6]。總的來說,已有研究提供了學生助理發(fā)展的能力目標,關注了高校當下的學生助理管理制度,設計了助理工作全流程覆蓋的管理舉措,為高校開展助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是鮮有研究關注到學生助理的個體感受及其在組織中面臨的角色認同困境,從而忽略了助理作為“人才”的長遠發(fā)展問題。本研究認為,勤工助學學生助理兼具“學生”與“助理”的雙重角色,既處于學生身份中,也處于工作職員身份中;既處于高校情境中,也處在邁向社會的途中。因此,探索發(fā)展途徑時應考慮到學生助理在多重組織中的復雜角色認同與轉換過程。本研究立足于學生助理的角色認知過程,試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學生助理角色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2)如何促進學生助理角色發(fā)生轉變?(3)角色轉變給學生助理帶來了哪些影響?本研究通過回答以上問題,試著構建促進學生助理角色轉變的發(fā)展路徑模型。基于此,將采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以北京師范大學某部門的學生助理團隊為例,探究高校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的發(fā)展路徑。
斯特賴克(Stryker)的角色認同理論在20世紀下半葉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他認為,一個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認同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個體在不同位置所扮演角色的外在期待的內在化。在一個人的角色叢中,有的角色身份認同的顯著性更強。這是因為個體獲得他人更多支持,對這種角色身份的承諾程度高,個體從角色身份中獲得了內在或外在的獎賞。總而言之,一個角色身份越重要,人們在相應場景中越有可能扮演該角色。同時,當某一角色所處的社會網絡擴大時,該角色認同的顯著性也會處于較高位置。反過來,一旦個體對某一角色的認同度變高,則其角色扮演也會傾向于與這一角色的預期相一致,人們會傾向于將維持這些認同的情景當作機遇,并在角色叢中突現這一認同。而且他們還會積極搜尋使他們能運用這一認同的條件,從而在認同和預期之間構成相互增強的循環(huán)機制,使個人獲得對某一角色的高度認同[7]。
托馬斯(Thomas)和丹尼爾(Daniel)于2007年提出專門探討大學生角色認同的“學校-工作轉換”(School-To-Work Transition,簡稱STWT)模型[8]。該模型認為,學生個體的自我思想是由與多重角色相聯系的意義構成的。在他們擁有的多重角色認同中,有的角色更重要,被稱為“顯著角色認同”。學生對自我概念的定義有著最重要的意義。在學校里,學生是個體生活的顯著性角色認同,而畢業(yè)后進入社會,特定的職業(yè)就是個體生活的顯著性角色認同。這些顯著性認同能為個體提供方向感,在個人不確定時給予行為的指導。顯著性角色認同由三個維度衡量:參與、奉獻和價值期待[9]。參與是指個體在該角色上花費更多時間,奉獻是指個體在該角色上產生情感依戀,價值期待是指個體在該角色中表達他/她的個人價值觀。參與學生助理等兼職工作的學生,會對自己的職業(yè)角色有更為復雜的理解。隨著學生臨近畢業(yè)找工作,職業(yè)角色變得越加重要,高職業(yè)角色認同可以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有關職業(yè)角色所需知識與技能,因此在學生助理階段,學生能否對自身角色實現認同轉換顯得尤為關鍵。
圖1 研究理論框架
結合角色認同理論和STWT模型,本研究構建了高校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發(fā)展路徑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其中,獲得支持、角色承諾、角色獎賞作為顯著角色認同產生的前提條件,使得學生助理的“學生”“助理”和“職業(yè)人”三種身份中某一種成為現階段的顯著角色認同,而衡量其顯著角色認同的維度為參與、風險和價值期待程度。隨著顯著角色認同的出現,與該角色相關的社會網絡逐漸擴大,學生助理也傾向于在工作和生活中與該角色的內外期待保持一致。
研究選取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職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指導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研究對象,進行質性個案研究。研究者于2019年上半年在中心擔任勤工助學學生助理。尚老師于2019年下半年到中心接管助理工作,組建了助理工作團隊,選舉了副部長作為學生帶頭人,制定了助理工作制度,組織了一系列團建活動和助理交流會。這樣的助理管培舉措和她的特殊工作行動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通過調研該高校和北京地區(qū)其他高校的學生助理管理工作,我們認為,該老師的做法在培養(yǎng)學生助理方面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標。鑒于我們想要探究學生助理的哪些工作條件和經歷對其角色轉換構成了影響,因此我們對參與者的選擇遵循“目的性個案選取法”,選取了那些職業(yè)角色認同轉換明顯的學生。因此,我們擬選取的關鍵人物包括尚老師和自組建團隊以來培養(yǎng)過的學生助理們。我們接著采用理論抽樣,即“從資料收集開始引導分析,分析引出概念,概念提出問題,而問題則需要進一步收集資料”,并將“這一循環(huán)過程一直延續(xù)到研究達到飽和為止”[10],最終選取了3個學生助理個案,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參與者基本信息表
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實物收集和觀察法進行資料收集。每次對一人單獨訪談,訪談持續(xù)時間為30分鐘以上,60分鐘以內。收集的實物資料包括中心的一系列與學生助理有關的制度文本、會議記錄、助理工作反思、助理團隊工作年終總結、助理值班記錄表、助理與老師的微信聊天記錄等。此外,研究者進入學生助理的工作場所,對每位助理的工作進行一個工作日的觀察。同時,我們以參與者身份加入助理團隊例會、團建和學工老教師個別談話的過程中。
研究采用Nvivo軟件對所收集到的訪談資料、觀察資料(文字、照片)進行整理歸類。主要資料歸類碼號如表2所示。發(fā)現資料之間可以相互佐證,便接著進行轉錄和編碼。采用類屬分析法對所有資料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助理對自己的認識和對助理工作的認識發(fā)生了轉變:個人不僅在工作中實現了自我成長,而且在職業(yè)素養(yǎng)上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诖耍覀兲釤挸鼍哂薪y領性的核心類屬,即“成才理念下助理顯著性增強的職業(yè)角色認同”。
表2 主要資料整理結果
當被問及是什么吸引學生助理留下來時,參與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兩個關鍵點。第一個點與“人”相關;第二個點與“事”相關。
人的因素即人際支持,我們將之概括為“親和的工作支持”,而這一支持首先得益于每個人都身處其中的助理團隊。尚老師于2020年9月組建助理團隊,從老助理中選拔副部長負責培訓新助理,協調助理時間和根據助理特長匹配工作(B2-6-17)。團隊式的運作讓助理能從彼此身上、從教師身上學習對方的優(yōu)勢。尚老師認為:“我們的關系是扁平的,每一個人都能(給工作)帶來新的(思考)角度(A1-1-41)?!蓖瑫r,助理和工作之間有雙向選擇的機會。在每學期中期,助理團隊會進行人員考評,由教師和副部長根據助理的平時表現和工作量進行個別約談,解聘不合格者,同時招募新的成員,確保留下來的助理都擁有最大程度的工作體驗感、獲得感和歸屬感。尚老師說:“一般考核不通過的同學,其實他們自己留下來的愿望也不是很強,所以這是一個彼此適應的過程(A1-1-89)?!庇H和的另一面表現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學生有時會承擔不熟悉的工作,因此犯錯是被允許的。同時,由于中心業(yè)務與個體職業(yè)咨詢相關,尚老師也會經常跟助理單獨聊天,了解他們對自己職業(yè)的未來規(guī)劃,因此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非正式的個人關聯。
事的因素即任務本身帶給他們的挑戰(zhàn)與升華,可概括為“嚴謹的工作支持”。 首先,結合助理個人優(yōu)勢匹配工作。尚老師認為,自己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看到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A-2-17)。在助理團隊的團建過程中,尚老師組織了一場游戲——從24個性格優(yōu)勢中抽簽選擇一個關鍵詞,每個人圍繞自己抽到的關鍵詞說出自己的優(yōu)勢,隨后其他人可以補充(C1-4-1)。這一活動旨在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的閃光點。當有活動需要開展的時候,尚老師讓每一位助理都出一個方案,大家參考彼此的方案,再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調整,尚老師會給予每個人方案反饋,使助理的工作得到團隊成員和教師的雙重支持。其次,嚴謹的工作支持還體現在“小步子”原則上,即會根據助理之前的經歷匹配他并非完全擅長、但可以勝任的工作。做擅長的工作讓助理有獲得感,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能讓他們創(chuàng)新。在讓助理擔任活動主持人時,尚老師會先讓助理自己嘗試寫發(fā)言稿和練習,然后自己再教話術、幫錄視頻練習。在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下,部門的所有助理幾乎都嘗試過了主持人工作。以染果為例,她本身是一個做事專注的人,在被選為副部長以后,她意識到了多線任務處理技能的重要性。“以前認為專心做一件事很重要,現在認為多線程作業(yè)是一種必需,是一種需要鍛煉的技能,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時間管理能力(A2-1-3)。”最后,嚴謹的工作支持還體現在獎懲制度上——只有每學期跟進至少一次完整活動的助理才能獲得社會實踐證明(B2-5-27)。
學生助理這份工作為學生提供了從上學到就業(yè)的“跳板”——職場初體驗。作為就業(yè)中心的教師,尚老師還提到希望學生能獲得生涯意識,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每一份工作(A1-1-113)。一開始學生抱著學習求職技巧的心態(tài)承擔助理工作,但經過角色的轉變,他們希望成為掌握專業(yè)求職技能的職場人。該中心的學生助理不僅擔任辦公室行政工作,還參與多項活動的策劃、開展和總結,很多工作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在完成這些工作的過程中,親和而嚴謹的工作支持是助理的“職業(yè)人角色”參與度提升的關鍵要素,促使他們自愿奉獻其中,并對助理工作產生價值期待。
首先,助理對職業(yè)角色的認同表現在參與度上。學生角色規(guī)定了其在作業(yè)、讀書等方面的參與度更高,但進入助理工作的場域后,助理更大程度上參與到了職業(yè)人的角色工作中,而這是在學生角色場域中沒有機會體驗的過程。玉嘉說:“被錄取之后我把助理工作想得很簡單,覺得自己可以帶作業(yè)或書去上班。但到中心的第一個學期,工作很忙,不過也很快樂,我收獲了很多東西,如溝通技能、危機處理技能等等(A4-1-4)?!痹谝淮位顒又鞒趾?,玉嘉也說道:“通過這次活動,我的自信心也提升了很多,這是平時在課堂中得不到的鍛煉(A4-2-7)?!?/p>
其次,職業(yè)角色認同表現在對工作的奉獻水平上。學生不再將助理工作單純看作是“混時間”的工作,而是積極應對工作挑戰(zhàn),應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解決問題,承擔把工作做好的責任和使命。而他們的能力也在工作中得到了提升。染果在回憶一次工作經歷時說:“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一次周末活動安排在XX大廈,我提前快一小時到了,但發(fā)現打不開門。于是聯系了老師。結果當時在校的人都沒有鑰匙。在緊急的情況下,我沒有像往常一樣特別著急,而是一邊和老師溝通,一邊和XX大廈的工作人員溝通,同時在群里和同學們溝通,最終順利換到了合適場地。這件事帶給我強烈的感受就是:做工作要提前,只有這樣,才能從容地解決這些突發(fā)事件(A2-2-4)。”
最后,職業(yè)角色認同還表現在對工作的價值期待上。學生不再僅僅把勞務看作獎賞,而是更看重自己通過助理工作獲得了哪些技能資本,可以使自己的職業(yè)價值得到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開始思考自己能為所從事的工作帶來什么,希望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玉嘉在工作總結中說:“未來如果學業(yè)允許,我想我還會繼續(xù)留在中心,相比于中心目前帶給我的優(yōu)質的咨詢服務、各式各樣的活動、一手的就業(yè)信息,我在轉換思維并在思考我能給中心帶來什么(B1-2-78)。”
隨著工作的進展,助理在角色轉變的同時實現了個人的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走出舒適區(qū)與轉變思維。助理在工作總結中提到了很多“挑戰(zhàn)”,比如第一次當活動主持人時的緊張(B1-1-32),辦活動時臨時改變場地的突發(fā)性(A2-2-4),在活動策劃的頭腦風暴中主動擔任領導者角色(B1-1-87)等。在應對這些挑戰(zhàn)時,學生極大程度地激發(fā)了自己的潛能,同時在教師和其他助理的啟發(fā)下,他們積累了經驗,并踏出了“學生角色”這一舒適區(qū)。例如宇飛說:“可能有的事情你平時不會去做,覺得我可能做不成了,但是助理的工作必須要你去做。所以在做成之后,就會有一種‘啊,原來我也可以的!’這種感覺(A3-1-1)。”而對于承擔一定管理職責的副部長一職來說,挑戰(zhàn)顯得更為巨大。例如,擔任副部長的染果在回憶一次印象深刻的工作經歷后說道:“在第一年的助理工作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做,由于經驗等問題,做得不夠好,想要鞭策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夠總結經驗,把重復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精細。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寫作能力能有所進步,工作完成度更好?!?/p>
而轉變思維首先體現在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認知發(fā)生了改變上。玉嘉說:“感覺自己更加‘強大了’。一方面是自己能夠同時處理好很多工作,不會有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另一方面是感覺自己學會了很多技能,如主持、一些辦公軟件的熟練使用(A4-1-1)?!倍竟笆且粋€內斂的女生,在中心工作一學期后,她主動申請擔任副部長并通過了考核。在擔任副部長期間,尚老師驚喜地看到了她管理和領導能力的轉變。其次,轉變思維還體現在助理形成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的習慣上。助理會對緊急處理過的事務進行復盤,以使自己下一次處理得更好。宇飛說:“如果任務是比較緊急的那種,那當時做的時候可能有些思考不夠。有時間的時候會再去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A3-2-13)?!?/p>
通過對北京師范大學職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指導中心某部門的個案聚焦,本研究提煉了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的發(fā)展路徑故事線:學生助理與教師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主要是通過教師發(fā)掘學生身上的已有優(yōu)勢,且使其優(yōu)勢發(fā)揮以促進教師工作的開展;學生助理與助理工作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即學生通過投入到助理工作中,不僅完成了工作,而且對工作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同時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得到了提升。通過雙重相互影響,學生自主地從學生角色過渡到了職業(yè)人角色,對職業(yè)人角色形成了顯著認同,并在后續(xù)工作中要求自己符合職業(yè)人角色的期待。而促使其發(fā)生轉變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和其他助理成員給予的親和而嚴謹的支持。本研究對高校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的發(fā)展路徑進行了梳理,如圖2所示。
圖2 高校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發(fā)展路徑
角色定位是指教師對學生助理以及和學生助理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所承擔工作的各方面認識,決定了學生助理發(fā)展的方向。角色定位有三個原則:參與與嘗試、生涯與責任、價值與雙贏。已有研究顯示,學生助理在部門的工作仍是以整理材料、部門傳達等事務性工作為主[11],但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擅長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完成度較高,學生能獲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缺陷是沒有實現能力的突破。所以第二種是賦予其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指出,在學生現有水平和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之間,能力是不斷變化和移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學生在借助成人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能力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能力水平區(qū)域[12]。當助理工作設計位于這一區(qū)域的時候是最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學生能把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在工作中,同時工作能激勵學生聯系各種直接或間接經驗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所以工作與學生之間構成相互影響。除此之外,需要意識到,助理崗位是學生從高校走向社會的“跳板”,學生要實現持續(xù)性的發(fā)展則要具備生涯規(guī)劃的意識。在從事助理工作的過程中,助理既要反思自身優(yōu)勢與缺陷,也要思考未來想要與可以從事的職業(yè)類型,這對于他們未來的職業(yè)成功具有重要影響[13]。最后,學生助理還應該被看作是助理工作的積極貢獻者。以一種優(yōu)勢視角來看待助理的角色,將有助于發(fā)掘助理身上的優(yōu)勢,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其優(yōu)勢最大化發(fā)展。
工作支持是指教師給予學生在助理工作上事務性的指導,是學生實現角色轉變的重要動力。首先,需要結合助理的個人優(yōu)勢匹配工作。其次,要在助理的工作中給予持續(xù)性的支持。從助理的角度來看,學工教師是其發(fā)展的重要他人[14]。一方面,教師個人的工作態(tài)度影響著學生對助理工作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素養(yǎng)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資源。當然,培養(yǎng)助理的工作不應該只由教師一人承擔,教師應該發(fā)揮的是引導的作用,即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幫忙指引方向。最后,明確透明、公開公平的獎懲制度是學生助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學生助理制度,并在實際運行中認真落實制度的執(zhí)行。
人際支持是指學生所處工作環(huán)境營造的良好人際氛圍所給予的引導和幫助。吸引助理長期在同一崗位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親和的工作氛圍。對于助理來說,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至關重要。教師不僅需要與學生助理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還要注意在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例如,組建助理團隊并實施扁平化、網絡化的管理模式。另外,要營造親和的工作氛圍,允許學生助理在從事新接觸的工作時可以犯錯,但教師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以避免錯誤的重復出現。對于因工作態(tài)度引起的錯誤,則需要通過中期考核等方式進行動態(tài)淘汰,以確保整體積極的工作氛圍。
關于高校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發(fā)展的實證研究不多,本研究是一項探索性研究,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方法和內容。首先在方法上,本研究是基于靜態(tài)的資料數據進行的探索,未來還可以考慮采用追蹤調查法開展研究;本研究是質性研究,關注學生和教師的主觀感受和意義解釋,但鑒于高校勤工助學學生助理的規(guī)模并不小,未來可以考慮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提供全局性視角。其次在內容上,本研究中探索出的學生助理發(fā)展路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研究對象尚老師的引導,如何將學生助理的發(fā)展制度從個人身上剝離下來,成為高校部門本身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的操作方案是下一步值得探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