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然 喬林靜
(1.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針灸科,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婦產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痛經為最常見的婦科癥狀之一,發(fā)病率大約在50%左右[1-2],主要表現為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又稱“經行腹痛”。痛經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其中原發(fā)性痛經占痛經的90%以上,因此本研究針對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采用針刺聯(lián)合灌耳療法治療43例,并與《金匱要略》溫經湯治療42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32例)及婦產科門診(58例)共計90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進行編號,使用SPSS 13.0軟件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治療組脫落2例,對照組脫落3例,實際觀察8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婦產科學》[3]中原發(fā)性痛經的診斷標準。①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②青春期多見,常在月經初潮后1~2年內發(fā)病。③婦科檢查無異常發(fā)現。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婦科學》[4]中痛經的診斷標準,辨證為寒凝血瘀型。主癥: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次癥:月經量少,色黯,有瘀塊,塊下痛減,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脈:舌黯,苔白,脈沉緊。以上主癥必備,兼有次癥2項或2項以上,參考舌脈即辨為寒凝血瘀型。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中醫(yī)辨證為寒凝血瘀型;年齡18~40歲,月經周期正常;本次治療前3個月未進行其他相關治療;無酒精過敏;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療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本研究的意義有正確認識,對研究人員的觀察和評價有良好的依從性。
1.2.3 排除標準 合并子宮肌瘤或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慢性盆腔炎者;準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精神疾病及惡性腫瘤者;暈針者。
1.2.4 剔除及脫落標準 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導致臨床材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者;受試者不遵醫(yī)囑,依從性差;治療過程中,受試者接受其他治療;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針刺聯(lián)合灌耳療法治療。①針刺療法。取穴:關元、中極、子宮(雙側)、三陰交(雙側)、地機(雙側)、次髎(雙側)。針具:選用華成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guī)格分別為0.25 mm×40 mm,0.30 mm×75 mm,北京科苑達醫(yī)療用品廠制造。針刺方法:針刺前囑患者排空膀胱,患者仰臥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針刺部位局部皮膚,關元、中極向下方斜刺20~30 mm,子宮向內下方斜刺20~30 mm,以出現針感向會陰部傳導為佳,三陰交、地機直刺20~30 mm,以局部酸脹為宜,得氣后留針30 min。次髎針刺方法:患者俯臥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針刺部位局部皮膚,使用0.30 mm×75 mm針灸針,進針60~70 mm,施術至得氣,以針感向會陰部放射為宜,留針20 min。每日1次。②灌耳療法[5]。紅花、丹參、當歸各20 g,浸泡于75%酒精500 mL中1周以上。患者痛經時用棉球蘸取少許液體后塞入一側耳孔內,再用滴管沿耳廓壁順耳灌入液體約2 mL,使耳孔內外濕透,以患者自覺耳中有“噗噗”聲為度,3~5 min后取出。
1.3.2 對照組 予《金匱要略》溫經湯治療。藥物組成:吳茱萸10 g,麥冬10 g,當歸10 g,白芍10 g,赤芍10 g,川芎10 g,黨參20 g,桂枝6 g,阿膠10 g,牡丹皮10 g,生姜6 g,甘草10 g,制半夏1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3 療程 2組均于月經期第1天開始治療,每日1次,連續(xù)5 d,每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療程結束1個月經周期后進行隨訪。囑患者生活中忌食生冷,防寒保暖,保持情志舒暢。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畫一條10 cm的直線,以0(無痛)和10(最痛)為兩端。患者行經期內根據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取行經第1天疼痛最劇烈時記錄VAS。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1、2、3個療程及隨訪時VAS。②COX痛經癥狀評分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7]評分。該量表共包括 18個條目(小腹部疼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頭痛、背腰骶部痛、腿痛、乏力、眩暈、腹瀉、面色變化、胃痛、面紅、失眠、全身疼痛、抑郁、易激惹、神經質),每個條目都包括嚴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兩方面的評價,每個條目均采用 5 級計分法。 嚴重程度:0分,無不適;1分,輕度不適(可感知);2分,中度不適(有癥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3分,重度不適(已影響日常生活);4分,非常嚴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持續(xù)時間:0 分,無;1分,持續(xù)<3 h;2分,持續(xù)3~7 h;3分,持續(xù)7~24 h;4分,持續(xù)>24 h。比較2組治療前及治療1、2、3個療程及隨訪時CMSS評分。 ③比較2組第1個療程時止痛起效的時間。
1.5 療效標準[8]臨床治愈:下腹部疼痛以及其他伴隨癥狀基本消失,且停止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各臨床癥狀未復發(fā),疼痛VAS為0分;顯效:疼痛較治療前明顯好轉,伴隨的其他癥狀也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不需要使用其他措施緩解疼痛依舊可以堅持工作,疼痛VAS下降為治療前的1/2以下;有效:疼痛情況與治療前相比有所減輕,同時伴隨癥狀也較治療前好轉,必要時可通過服用藥物堅持工作,疼痛VAS下降至治療前的1/2~3/4;無效:疼痛及伴隨癥狀都沒有改善。
2.1 2組疼痛VAS比較 治療組5個時間點疼痛VAS總體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個時間點兩兩比較顯示,2個療程與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5個時間點疼痛VAS總體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個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也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組間比較顯示,1、2、3個療程及隨訪時治療組疼痛VAS均低于對照組同期,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疼痛VAS比較 分,
2.2 2組CMSS嚴重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組5個時間點CMSS嚴重程度評分總體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個時間點兩兩比較顯示,1個療程與隨訪期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5個時間點CMSS嚴重程度評分總體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個時間點兩兩比較顯示,2個療程與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組組間比較顯示,1、2、3個療程治療組CMSS嚴重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CMSS嚴重程度評分比較 分,
2.3 2組CMSS持續(xù)時間評分比較 治療組5個時間點CMSS持續(xù)時間評分總體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個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也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5個時間點CMSS持續(xù)時間評分總體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個時間點兩兩比較顯示,2個療程與隨訪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組組間比較顯示,1、2、3個療程治療組CMSS持續(xù)時間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2組CMSS持續(xù)時間評分比較 分,
2.4 2組第1個療程止痛起效時間比較 經秩和檢驗,治療組第1個療程止痛起效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Z=-5.517,P<0.01),治療組短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2組第1個療程止痛起效時間比較 例
2.5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秩和檢驗,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581,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6。
表6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現代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生主要與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關。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血管攣縮,造成子宮缺血、缺氧狀態(tài)而出現疼痛[9-12]。有研究表明,原發(fā)性痛經患者子宮內膜及經血中PGF2α的濃度明顯高于正常值,且痛經越嚴重,經血中PGF2α的含量越高[13-15]。增多的PG進入血液循環(huán),還可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癥狀。目前西醫(yī)治療多對癥處理,如口服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或口服避孕藥等,這些藥物可以緩解痛經癥狀,但副作用和依賴性不可忽視。
中醫(yī)學將原發(fā)性痛經的病因病機分為2個方面:精血素虧,經期沖任、胞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或邪氣內伏,經期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腎氣虧損、氣血虛弱可致“不榮則痛”,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蘊結可致“不通則痛”。臨床中以寒凝血瘀證最為多見,為經期產后,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沖任,與血相搏,以致沖任瘀阻,氣血凝滯不暢,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發(fā)為痛經。《金匱要略》溫經湯方中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當歸、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養(yǎng)血調經;牡丹皮既助諸藥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虛熱;阿膠、白芍、麥冬三藥合用,養(yǎng)血調肝,滋陰潤燥,且清虛熱,并制吳茱萸、桂枝之溫燥;黨參、甘草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陽生陰長,氣旺血充;制半夏、生姜辛開散結,通降胃氣,以助祛瘀、調經。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養(yǎng)血祛瘀之功。然中藥味道較苦,部分患者難以堅持,效果常不理想。
耳與經絡、五臟六腑關系密切,如《靈樞·口問》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記載,人體“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刺激耳穴可以疏通經絡,運行氣血,且酒精易滲透刺激三角窩的子宮穴,配紅花、丹參、當歸,行氣活血,從而達到止痛目的[16-18],見效時間最快1~2 min,少數患者要30 min以上,一般維持2~3 h?!凹眲t治其標”,疼痛得以緩解后再通過針刺關元、中極、子宮、三陰交、地機、次髎來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其中關元、中極為任脈腧穴,可調理沖任,溫通胞脈,任脈通,沖脈盛,則月事正常;子宮穴為經外奇穴,善調經止痛;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經的交會穴,足三陰經于三陰交穴交會后分行于少腹,結于陰器,交于任脈,針刺三陰交可行氣活血,通暢胞絡,化瘀止痛;地機為足太陰脾經郄穴,善調經止痛;次髎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穴,為治療痛經的效穴,針刺次髎可起到通調沖任氣血、補益腎氣的作用。此外,次髎穴正對第2骶后孔,神經分布比較密集[19],針刺次髎穴可刺激局部神經,起到鎮(zhèn)痛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1、2、3個療程及隨訪時,疼痛VAS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P<0.05),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2組治療1、2、3個療程及隨訪時,CMSS疼痛程度評分及持續(xù)時間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1、2、3個療程CMSS疼痛程度評分及持續(xù)時間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此外,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第1個療程止痛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 表明針刺聯(lián)合灌耳療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見效快,止痛效果優(yōu)于溫經湯,無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