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王賽莉 朱嬌芳 陳 霖 劉 琴△
(1.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江蘇 泰州 225300:2.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泰州 225300)
子宮內膜異位癥也稱內異癥,是女性常見疾病,病理特征為子宮內膜異位增生,出現(xiàn)在其以外部位,表現(xiàn)為周期性出血、周圍組織纖維化,出現(xiàn)異位病灶,主要癥狀包括痛經、盆腔疼痛等,月經、妊娠受到影響[1]。近年來受到剖宮產、人工流產手術等增多的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由其引發(fā)的痛經及不孕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理、心理傷害。腹腔鏡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其屬于對癥治療,患者術后恢復慢,且有一定復發(fā)率[2]。中醫(y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由于氣滯血瘀導致的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所以腎虛血瘀是其臨床最常見的證型之一[3-4]。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我們采用化瘀止痛補腎方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50例,并與單純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5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腎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住院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各5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5]。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腎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6]。主癥:經期下腹疼痛,小腹冷痛得溫痛減;次癥:非經期疼痛,月經少經期后延夾血塊,形寒肢冷,帶下量多色白,大便??;舌脈:舌黯紅,苔薄白或膩,脈弦或沉緊。具備2項主癥、2項次癥以及舌脈即可確診。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22~45歲;入組前1個月內無相關治療史;治療期間采取避孕措施;患者對治療方案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3 排除標準 絕經女性或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者;合并嚴重的盆腔炎癥、腫瘤等其他疾病;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其他嚴重疾??;合并精神疾病或配合度較差者;對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腹腔鏡手術治療。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建立二氧化碳(CO2)氣腹后置入腹腔鏡,鏡下探查盆腔內病灶位置以及粘連程度,觀察子宮、輸卵管形態(tài)以及病變嚴重程度。將異位病灶切除并松解盆腔粘連,腹膜、骶韌帶、子宮異位病灶采用電凝處理,除去病灶。卵巢內膜異位病灶采用剝除術切除,輸卵管積液、阻塞者進行輸卵管通液及成形等處理。手術完成后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對盆腔進行反復沖洗,涂抹透明質酸鈉預防粘連,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3 d,術后第4 d開始口服地屈孕酮片(荷蘭Abbott Biologicals B.V.,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30110)10 mg,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若出現(xiàn)嚴重的陰道流血、腹痛等需及時停藥并就醫(yī)。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化瘀止痛補腎方治療。藥物組成:桂枝6 g,淫羊藿10 g,桃仁15 g,牡丹皮6 g,赤芍15 g,益母草30 g,五靈脂10 g,川楝子10 g,鱉甲10 g,延胡索10 g,莪術15 g,巴戟天15 g,茯苓15 g,甘草6 g。日1劑,水煎取藥汁300 mL,早、晚各150 mL,溫服。術后第4 d開始服用,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中相關內容擬定評分標準[7],均按照無、輕、中、重的原則,主癥經期下腹疼痛、小腹冷痛得溫痛減分別評為0、2、4、6分,次癥非經期疼痛、月經少經期后延夾血塊、形寒肢冷、帶下量多色白、大便稀及舌黯紅苔薄白或膩、脈弦或沉緊分別評為0、1、2、3分,積分越高表示證候越嚴重。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性激素黃體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雌二醇(E2)水平變化情況,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LABOSPECT 008,日本日立公司)進行檢測。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7]根據(jù)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擬定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癥狀顯著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癥狀有所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癥狀緩解不明顯,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6.00%(48/50),對照組總有效率82.00%(41/50),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經期下腹疼痛、小腹冷痛得溫痛減、非經期疼痛、月經少經期后延夾血塊、形寒肢冷、帶下量多色白、大便稀、舌黯紅苔薄白或膩、脈弦或沉緊積分及總分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各項積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性激素LH、FSH及E2水平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LH水平均升高(P<0.05),F(xiàn)SH及E2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LH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F(xiàn)SH及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性激素LH、FSH及E2水平變化比較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女性的常見疾病,是指保持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種植于子宮外的疾病,多累及盆腔臟器,以漸進性加重的盆腔疼痛、月經紊亂、不孕等為常見臨床表現(xiàn)。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見于女性初潮至絕經的任何階段,也有部分患者因絕經后采用雌激素補充治療而發(fā)病。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癥癌變率較低,但由于其可種植在盆腔內多個部位,且具有增殖較快的特點,若不加以有效控制會持續(xù)生長,病程長,易復發(fā)[8]。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數(shù)學者支持異位種植學說,即保持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脫落,經各種途徑播散到其他臟器或器官表層,并繼續(xù)增殖,形成異位病灶[9]。也有學者提出了血管生成學說,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癥與新生血管形成有一定關聯(lián),此外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等也被證實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有一定聯(lián)系[10]。西醫(y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采取對癥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激動劑、避孕藥等,控制經期內膜組織播散,縮短內膜組織脫落時間,但長期用藥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圍絕經期癥狀,且對心血管、骨骼系統(tǒng)等產生一定副作用[11]。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已經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治療方法,手術切除異位病灶,松解盆腔粘連,恢復解剖結構,并可對合并不孕者進行輸卵管通液術、輸卵管造口等針對性處理,既能夠保留生育功能,還能有效控制病情,術后再聯(lián)合地屈孕酮治療,可抑制異位內膜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促進子宮內膜細胞退化、凋亡,減輕痛經癥狀[12]。
中醫(yī)學無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名,但根據(jù)相關癥狀及體征,可歸于“痛經”“癥瘕”等范疇[13]。經過長期經驗總結,中醫(yī)學者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形成獨到的見解?!度A佗神方》中有關于痛經的記載言“婦人行經時,腹痛如絞,謂之痛經”。《醫(yī)讀》記載“癥瘕之疾,患在臍下”?!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概括認為“女子癥瘕,多因產后惡露未凈凝結于沖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日凝滯其上以附益之,遂漸積而為癥瘕矣”。中醫(yī)學認為,腎主生殖,為先天之本,寄藏命門之火,是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本源,女子又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若腎氣虛虧,無力推動氣血運行,進而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阻滯,瘀血內結,血瘀為癥,氣聚為瘕,而成癥瘕[14-15]。因此在治療腎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時,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第一要務,另外針對腎虛之根本,施以補腎溫陽,用以調和陰陽,兼顧標本。我們所用化瘀止痛補腎方是以《四圣心源》中桂枝茯苓湯為基礎化裁而來,方中桂枝、淫羊藿為君藥,桂枝溫經助陽,散寒解表,既能溫經通絡止痛,還能宣導活血中藥,增加消瘀之效,《金匱要略》記載桂枝可治女子宿積;淫羊藿也稱仙靈脾,具有補腎、壯陽、祛風等功效,善壯腎助陽,《日華子本草》記錄淫羊藿可用于女子痛經、不孕等[16]。桃仁、牡丹皮、赤芍、益母草為臣藥,桃仁主要功效為活血祛瘀,常用于治療經閉痛經、癥瘕痞塊等[17];牡丹皮涼血清熱,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散瘀止痛之功效;益母草重用意在發(fā)揮活血調經的功效。五靈脂、川楝子、鱉甲、延胡索、莪術、巴戟天為佐藥,五靈脂行血止痛,是治療婦女經閉之良藥;川楝子行氣止痛;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鱉甲軟堅散結;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巴戟天可補腎陽,主治月經不調、少腹冷痛。茯苓、甘草為使藥,茯苓協(xié)同桂枝通陽入陰;甘草調和藥性。全方標本兼顧,配伍合理,共奏化瘀止痛、補腎助陽之功。相關研究表明,益母草不僅具有抑制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還能通過抑制血管新生對異位病灶增生產生抑制作用[18];延胡索提取物延胡索乙素具有鎮(zhèn)痛作用,能夠緩解腹痛癥狀[19];淫羊藿能夠促進腎上腺皮質軸功能,并調節(jié)下丘腦以及垂體功能,有助于調節(jié)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宮內膜異位增生,降低痛經癥狀[20]。
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多具有卵巢功能、內分泌功能異常表現(xiàn),如黃體功能下降、排卵功能異常等,F(xiàn)SH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卵泡顆粒層細胞的分化進而調節(jié)卵巢功能, E2與女性卵巢儲備功能有關,LH可促進排卵和卵泡成熟,上述性激素水平的變化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經期下腹疼痛、小腹冷痛得溫痛減、非經期疼痛、月經少經期后延夾血塊、形寒肢冷、帶下量多色白、大便稀、舌黯紅苔薄白或膩、脈弦或沉緊積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血清FSH、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LH水平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化瘀止痛補腎方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調節(jié)性激素水平,提高臨床療效。但本研究由于納入病例較少,觀察指標單一,得出的結論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有待優(yōu)化試驗設計,增加多中心樣本,再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