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學(xué)
首先,就詞性而言,“鐺”“石”“塊”“礫”四個詞都是名詞的動詞用法,且有一種被臨時賦予的被動意義,故均須按“……(被看作)……”的格式給以解釋,即分別將它們釋為:……(被看作)鐵鍋;……(被看作)石頭;……(被看作)土塊;……(被看作)石子。
其次,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講,“鼎”與“鐺”、“玉”與“石”、“金”與“塊”、“珠”與“礫”整齊劃一,都是主謂關(guān)系?!岸Α薄坝瘛薄敖稹薄爸椤彪m為受事,在此卻是作為陳述對象(主語)而出現(xiàn)的。但課本的注者卻采用“把……(看作)……”的格式,將原本作為陳述對象的“物”(珍寶)隨意偷換成了“人”(秦統(tǒng)治者;原文省略,可補出)。這樣,就不便據(jù)注而判明這八個詞的詞性,不便判明“鼎”與“鐺”“玉”與“石”“金”與“塊”“珠”與“礫”在結(jié)構(gòu)上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進而也就不便準確領(lǐng)悟這八個詞和短句的真實含義。
再次,就前后語境和修辭效果看,課文首段敷陳阿房宮建筑之廣,第二段開頭到“有不見者,三十六年”鋪敘美女之眾;第二段后面從“燕趙之收藏”至“棄擲邐迤”均以各色寶物(除“鼎”“玉”“金”“珠”,另有“收藏”“經(jīng)營”“精英”)為鋪敘對象,前后貫通,一氣呵成,極寫阿房宮珍寶之富,盡顯其行文之酣暢、潑墨之淋漓,這是變換角度進一步暴露秦的窮奢極欲、不惜物力(民力)。但若依課本注,則賞讀起來就難能感受到作者在此因鋪陳夸飾而生發(fā)出的語流之暢達、語勢之強勁、語脈之清晰和揭露、批判之痛切有力。
最后,受解釋、翻譯所采用的表達習(xí)慣影響,學(xué)生看到“把……(看作)……”的格式,很容易先入為主,草草判斷,將“鼎”“玉”“金”“珠”四詞當做由名詞臨時變化而來的意動詞。這樣,課本的注者想當然釋詞而鑄成的誤導(dǎo)效應(yīng),便使“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在學(xué)生眼中很可能一訛而統(tǒng)統(tǒng)異變?yōu)閯淤e結(jié)構(gòu)(支配關(guān)系);接下來,對詞句發(fā)生意義錯會也就事出自然,不易避免。
“百度漢語”解釋“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同課本注如出一轍,自然不能夠自圓其說;所幸其翻譯“信”而且“達”,卻能忠實反映作者本想傳達的意思:“(燕國、趙國收藏的金玉,韓國、魏國營謀的珍寶,齊國,楚國的精華物資,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從他們的人民那里掠奪來,堆疊得像山一樣。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邊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接連不斷……)”這實際上恰好說明,只要順著課文前后文的語流、語勢和語脈一貫而下,始終緊繞珍寶這一陳述對象,照前送禮,就勢翻譯,自可油然靠攏作者本意。
綜上所述,“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的確切解釋應(yīng)當是:寶鼎(被看作)鐵鍋,美玉(被看作)石頭,黃金(被看作)土塊,珍珠(被看作)石子。而像課本那樣解釋,只是不切語境、大而化之的隨意一說,根本上缺乏態(tài)度的嚴謹和操作的科學(xué)。